文/刘宁 刘一明是清乾嘉年间活动于陕、甘、宁一带的著名道士,龙门派的第十一代传人。他在当时也是一位在理论上颇有创造性的道教理论家,他所阐述的先天真一之气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亮点。他用“先天真一之气”来说明道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的机制和过程,同时还用它来阐释金丹修炼的机制和原理,较好地解答了传统道教中一些尚未完全厘清的理论问题,在一定程度推动了道教理论的发展。那么刘一明所谓“先天真一之气”究竟是什么?先天真一之气在天地万物和人的产生、存在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金丹修炼与先天真一之气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本文以下就此加以讨论。 ![]() 太极生两仪(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什么是“先天真一之气”? “先天真一之气”是刘一明在道与天地万物之间所设定的一个中介。当然,在道与万物之间存在中介的思想并不是刘一明的创造,而是道家的一贯主张。事实上,当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时,就已经表明了这个中介的存在。虽然老子在这句话后继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似乎在把“气”看作是这个中介的意思,但并未作出明确的陈述。倒是后来的庄子提出了气是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的思想,他把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看成是气之聚散离合的结果。例如他在《知北游》中就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3]但庄子处,道与气的关系是并列还是从属不很明确。在道教后世的著述中,把气作为由道生万物的中介的思想时有出现,如唐宋时所出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就说:“茫茫大道,运真一元阳之气,其气无穷,无所不通,故为万物之宗。”[4]“天地人资天地真元一气之中以生成长养。”[5]在此,真一元阳之气作为道与万物之中介的思想已具雏形。自内丹学兴起后,精、气、神作为内丹之上药三品被充分重视,但将“气”单列出来作为精、气、神之根本,而又为道与天地人之化生中介的思想虽时有所见,然未曾充分展示。刘一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明确地提出且系统、全面阐述了“先天真一之气”是道化生万物的中间环节的思想。 刘一明所谓的“先天真一之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东西呢?他在《修真后辨·先天真一之气》中说:“缘督子曰:‘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悟真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道光云:‘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皆言先天之气,为生物之祖气,乃自虚无中来,为万象之主,天地之宗。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虽无形而能生形,无象而能生象。……先天真一之气,是生物之祖气,是鸿蒙未判之始气,是混沌初分之灵根。,……夫先天真一之气,是混元祖气,生天生地生人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动静如一,阴阳混成。在先天而生乎阴阳;在后天而藏乎阴阳。”[6]在《百字碑注》又说先天真一之气,“此气非色非空,无形无象,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不可形容”[7]。总之,“先天真一之气”就是那个既不是道又不是物,无形无象,无处不在,并能化生万物的那个“气”。 从以上刘一明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他给“先天真一之气”规定如下的性质和内涵:第一,先天真一之气源于道,本于道。刘一明的宇宙观中,既有宇宙生成论、构成论的思想,又有本体论的意味。因而先天真一之气与道的关系亦体现出两层:其一,从发生学角度看:“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来。虚无即道,先天真一之气源于道,是道的直接派生物,故其虽非本始,而最接近本始。其二,从本体论看:道和先天真一之气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虚无为体,一气为用,体用如一,两也,四也,八也,万也,皆在虚无一气中运用”[8]。即道或无极皆靠此先天真一之气的发用,最后才成就其为两仪、四象、八卦和万物的。第二,兆质无形。“先天真一之气”是“鸿蒙未判之始气,混沌初分之灵根”,即当天地阴阳未分而将分时之原始气团,是万有始兆形象而实无形象之混沌物,故其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无形无象,无声无臭,非色非空。第三,此气乃万物之生机,至虚至灵,活活泼泼的,其中蕴藏着无限旺盛的生命力,故“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天地、阴阳、万物,终究由它创造出来。 二、先天真一之气在天地人的产生、存在中的作用 先看先天真一之气在天地万物产生中的作用。 刘一明根据《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9]和周敦颐《太极图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10]的思想,从而推断出“先天真一之气”与“太极”具有同一性的结论,也可以说“先天真一之气”就存在于“太极”之中。他说:“太极者,万化之根本,生物之祖气。有此太极,方有阴阳,方有四象,方有八卦,方有六十四卦。若无太极,阴阳于何而出,四象于何而生,八卦于何而列,六十四卦于何而行。”[11]在刘一明看来,太极之所以能生出阴阳、四象、八卦,就是因为其中含有充满无限活力的先天真一之气。他说:“但此虚无太极,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虚无中含此一气,不有不无,非色非空,活活泼泼的,,万象变动于此而出矣。”[12]至于先天真一之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则可以根据《易经》揭示的那种规律来理解。刘一明说:“虚无(太极)中即有一点生机在内,是太极含一气。一自虚无兆质矣。一气即兆质,不能无动静。动为阴,静为阳,是动静生于一气。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既在动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性情精神于此而寓之,是两仪生四象。四象不离二体也。既有性情精神之四象,四象各在动静,是四象生八卦矣。八卦互相生克,为子孙,六十四卦于此而生。万象变动于此而出矣。”[13] 再来看“先天真一之气”在人产生、存在中的作用。 从人生历程看:刘一明把人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胎中、婴孩、成人三个时期。刘一明认为,人体是在先天真一之气的作用下产生出来的。他说:“人当父母未生身以前,男女阴阳二气交感之时,杳冥之中有一点生机自虚无中来,所谓先天真一之祖气者是也。此气入于精血之内,陶熔精血,混而为一,无形而即生形,无质而即生质,内而五脏六腑,外而五官百骸,变之化之,皆自然而成全,虽怀胎之妇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后学不知此理,或疑人在胎中,脐带通于母气,母呼亦呼,母吸亦吸,渐次变化成形者,非也。夫呼吸之气乃后天之气,后天之气焉能变化精血而能成形?况呼吸之气焉能入于胞胎之中?殊不知母胎中只有先天一点祖气,浑浑沦沦,始而凝胎,继而养胎,终而全胎。始之终之,皆此祖气成就之,别无加杂。”[14]在此,刘一明明确将先天真一之气作为人产生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内在推动力。当然,发育过程亦是先天转为后天,先天真一之气渐失渐衰的过程。故受气之初的胎儿状态就是先天真一之气主事的杳杳冥冥、与道合一的虚无状态。胎儿虽有人形但无人道,然而却是自然之天道的体现,正是修道者所当复归的境界。所以刘一明说:“当斯时也,虽有人形而无人道,天地万物、水火刀兵,俱不能伤。七情六欲,五贼四相,俱不能近。究到实处,只一虚空而已。古仙教人修道,返于父母未生身以前面目者,即返于虚空之境,而无声无臭也。无声无臭即是无极。无极者,无之极,即是一无而已”[15]。 从人身结构形态看,刘一明继承了道教以精气神为人身三大基本构成要素的人体结构观。其异于其他道教学者的突出特点就是将精气神明确划分先天和后天。在刘一明看来,后天精气神就是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后天精气神之根源在于先天精气神,而先天精气神又本源于先天真一之气。 先天精气神究竟是什么呢?刘一明说:“紫清翁云:‘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是即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精气神而曰元,是本来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而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乃从父母未交之时而来者。方交之时,父精未施,母血未包,情合意投,其中杳冥有物,隔碍潜通,混而为一,氤氲不散,既而精泄血受,精血相融,借此一点之真,变化成形,已有精气神寓于形内。虽名为三,其实是一。一者混元之义,三者分灵之谓;一是体,三是用。盖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活动为神。三而一,一而三。所谓上药三品者,用也;所谓具足圆成者体也。”[16]此处所谓“三而一,一而三”,一指先天真一之气,三指先天精气神。可知,先天精气神是来源于先天真一之气,产生于人生身之前,无形无象,杳杳冥冥,对人体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们不仅通过后天精气神的产生而与之共同作用形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且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维持亦有赖它们的作用。如果失去了先天精气神的作用,脏腑百骸无以滋润,人亦不可能再生存下去,修道成仙也就只能是空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