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刘一明金丹返还之道:逆运先天之气(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社会科学研究 刘宁 参加讨论

    三、金丹与先天真一之气
    按照刘一明的认识,金丹就是先天真一之气。何谓金丹?刘一明说:“夫所谓金丹者,金取其坚刚不坏之义;丹取其圆成无亏之义。坚刚圆成,故名金丹,即本来先天真一之灵气,一名生物之祖气,一名先天灵根,一名元始宝珠,总而言之真灵至精之气”[17]。可见刘一明所理解的金丹应是人之先天真一之气。对于金丹的概念,刘一明在《周易阐真》中进行了更明确具体的阐释,他说:“悟真曰:道自虚无生一气,再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世人不知金丹是何物事。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猜量。或以为金石煅炼而成;或以为男女气血而结;或以为心肾相交而凝;或以为精神相聚而有;或以为在丹田气海;或以为在两肾中间。如此等类,不可枚举,皆是抛砖弄瓦,认假作真。故学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殊不知金者,坚久不坏之义;丹者,圆明无亏之义。丹即本来先天真一之气,此气经火煅炼历劫不坏,故谓金丹。是丹也,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无形无象,先天而立其体,后天而发其用,不可以识识,拟之则失,议之则非,古人强图之以o,强名之曰道,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曰虚无无极者,自未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这个物事,即是金丹。”[18]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刘一明的宇宙论与金丹修炼论是互相呼应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刘一明既为宗教修行家又是宗教理论家的特点;体现了其宗教理论与宗教修行“知行合一”的特色,宇宙论服务并指导着宗教修行及其体验;而宗教修炼的体验又是其宗教理论的最终来源和归宿。先天真一之气作为道化生天地人的中介,也是金丹修炼返还之道的必由之路。然而金丹有大丹有还丹。还丹系上药三品先天精气神三合为一之景象。此景象呈现标志着先天真一之气的复归;大丹是还丹之后的“打破虚空”的景象,大丹的修炼完成标志着复归于道。
    刘一明还用“先天真一之气”理论阐述了内丹学中至为神秘的玄关一窍。玄关一窍也叫元关一窍,是宋元内丹学兴起以来诸家所强调的一大秘要,意谓炼丹中最为玄妙、紧要的关窍。诸家对玄关一窍的认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调它为身体中的某一个具体部位,如上、中、下三丹田等,并认为其为修炼之关键所在;另一种是从心意着眼,不与身体的特定部位联系,而以元神、虚无、中等为玄关一窍。刘一明的认识倾向于后一种。那么他到底是怎样来认识玄关一窍及其在修炼中的作用呢?刘一明说:“玄关者,至玄至妙之关口,又名生死户,生杀室,天人界,刑德门,有无窍,神气穴,虚实地,十字路,等等异名,无非形容此一窍耳。愚人不知,或以心下肾上处为玄关,或以脐心为玄关。或以尾闾为玄关,或以夹脊双关为玄关,凡此皆非玄关。盖玄关无定位,若有定位,即非玄关……。至今与大众分明指出,玄关在恍惚杳冥之间,有无相入之际……”[19]。“夫元关者,无形无象,岂有定位,不色不空,焉有方所,若以方所定位目之,则为有形有象之物,即不得名为元关矣。盖此窍不着于幻身,亦不离乎幻身者。不着于幻身者,非一切有形之物;不离乎幻身者,非可于身外求也,既非身外物,又非身内物,则必有不内不外者存,是特有天机焉,故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乃生天地生人之孔窍,成圣成佛成仙之家乡,安炉立鼎在此,采药烹炼在此,结丹在此,脱丹在此,有为在此,无为在此,始终功用总在此。但此窍在四大不着之处,在寂寥虚无之境,有意求之不可,无心求之不得。修行人须要将此一窍,先当追求,真知灼见,方可下手采取天宝。若不知此窍,纵辛勤千般,劳苦万状,终无进益处。”[20]可见刘一明所说的玄关一窍并非身体的某一部位,它不在身中,但又不离乎身,是人性命之根,真性之源。而且刘一明认为,金丹修炼之气以离不开玄关一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玄关一窍是先天之物即先天元精元气元神和先天真一之气的所在之处。刘一明认为玄关一窍“乃生天生地生人之孔窍,成圣成佛成仙之家乡”,而先天真一之气“通天彻地,为圣为贤,成仙作佛,皆出于此”。可知“玄关一窍”和“先天真一之气”二者系异名同谓。不过玄关一窍着重从修炼角度上讲,先天真一之气着重从宇宙论角度讲。玄关一窍一旦开显即出现元精、元气、元神三者合一之“天人合发”的景象,此景象标志着先天真一之气的复归。
    四、先天真一之气与金丹修炼的返还之道
    既然金丹就是先天真一之气,而先天真一之气在后天又被后天之阴所遮蔽,所以金丹修炼的过程也就是找出先天真一之气并使其发挥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必然是从后天精气神入手返回到先天精气神,再由先天精气神返回到先天真一之气结成还丹,进而返道,成就大丹。这个过程必然与由道到先天真一之所再到人的化生过程相反。可以说“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原理在刘一明这里得到了最合理的解释。在内丹学中,对返还说的具体讨论肇始于陈抟,其提出无极图,并具体提出和阐述了炼丹的几个基本步骤和“顺则成人,逆则成丹”的理论。刘一明则继承了传统内丹学的这种思想,把返还之法作为修道的一个根本原则。他说:“修真之道,返还之道也。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谓;还者,阳已失而复得之义。是于纯阴之内,而返还其本来真阳也。”[21]对此,他进一步解释道:“问曰:先天后天阴阳各有分界,何以又云后天中返先天?答曰:先天一破生出后天阴阳;而后天阴阳一动一静,其中又生先天。圣人于此后天中采取所生一点先天之气,逆而运之,返本还元,复全太极之体,故曰还丹。”[22]
    刘一明的返还之道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或阶段,第一,自后天精气神追摄先天精气神。后天精气神即交感之精、呼吸之气和思虑之神,它们产生于先天精气神,修道就是要将后天精气神返归于先天精气神,以使人之精气神不致丧失。第二,由精气神返于先天真一之气与道,即由元精元气和元神三合为一返归真一之气与道。于此可知,返还之道的最终归宿处在道,而返还于先天真一之气是其必经之关口,此为刘一明最重视,着力最多的环节。
    修道之所以要运用后天返先天的方法,是因为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亦是天地万物最自然、最合理的状态。对人来说,道产生先天精气神,先天精气神又化生后天精气神,从而人得以产生,而先天精气神又是人产生存在之基元,亦是人之本真体现,最符合人的存在状态。所以修道最根本的就是要恢复人的先天本真状态,以使人能与道合真,长生成仙。刘一明继承了道教的这一传统思想,但它作出了更明确的说明。如前所述,他认为:道产生先天真一之气,先天真一之气化生元神元气元精,无神元气元精又为化生交感精、呼吸气和思虑神提供理则和动力,从而人得以化生。但在这过程中,先天精气神则由原初的主体地位退居次要地位,后天主事,先天本真被遮蔽,从而使人产生种种苦痛和烦恼,并最终因先天精气神的耗竭而死亡,变成游魂野鬼。要改变这一悲惨局面,惟有修道,从后天返先天,使后天退位,恢复先天的主导地位,使人回到本真状态,摆脱尘世的烦恼,超越生死轮回,成就金丹,与道合真,与天地同在。
    综上,“先天真一之气”在刘一明的理论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中介、过渡、联结作用。从宇宙论、本体论角度看,先天真一之气是道与天地人的中介。借助中介,刘一明打通了一与多,本体与现象,源与流,先天与后天,无限与有限,无相与有相等对立范畴的理论鸿沟;从修炼论看,先天真一之气即还丹,此为修行中有为到无为,修命到修性,渐修到顿悟,后天返先天等修行程序找到了一个过渡环节;从教、行关系来看,先天真一之气是宇宙化生万物的中介,同时又是修行过程中的由人成仙,由凡转圣,化假成真的过渡平台。由此,刘一明解行相应、知行合一的宗教理论特色得以体现。总之,先天真一之气“四通八达”,不离一切“相”,不着一切“相”。赖此概念的确立,刘一明在道教理论史上独树一帜,被公认为有清一代之高道,道教理论之一代大家。
    注释:
    [1][2]《道德经》,第四十章。
    [3]《庄子·知北游》。
    [4][5]《正统道藏》,第11册,8550、8551页。
    [6][16]《修真后辨》,载《藏外道书》,第8册,496到497、495页。
    [7]《百字碑注》,载《藏外道书》,第8册,436页。
    [8][11][12][13][18]《周易阐真》,载《藏外道书》,第8册,17页。
    [9]《周易·系辞》。
    [10]周敦颐:《太极图说》。
    [14][15][19][21]《象言破疑》,载《藏外道书》,第8册,176、176、185、181页。
    [17]《通关文》,载《藏外道书》,第8册,256到257页。
    [20][22]《修真辨难》,《藏外道书》,第8册,507到508、47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