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太平公主死党道士史崇玄:成也因她 败也因她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焦作人文的博客 newdu 参加讨论

    唐代尊奉道教为国教,道士受到官府尊崇。出身河内地区的高道,除了著名的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还有一位史崇玄,他以道士身份在朝为官,封爵为河内郡公,后因参与太平公主谋反作乱,被唐玄宗诛杀。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聪明勤奋善领悟 成唐代道教大师
    史崇玄(?~713年),唐代怀州河内县人。最初在河内县做缝靴人,后出家为道士,其聪明勤奋,善于学习领悟,很快就掌握了高深的道教知识,成为道教大师,声誉日隆。唐代尊崇道教,皇室与道教宗师来往密切。史崇玄依附太平公主,结为死党,官职一路提升,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封爵为河内郡开国公。《旧唐书·中宗本纪》曰:“丙申,僧会范、道士史崇玄等十余人授官封公,以赏造圣善寺功也。”
    作为两公主师傅 官职不断地提升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史崇玄的官职还在提升。唐睿宗李旦的两个女儿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出家为女道士,以史崇玄为太清观主,作为两位公主的师傅。据《册府元龟》记载:“景云元年(710年)十二月癸未制曰:玄元皇帝,朕之始祖,无为所庇,不亦乐乎!第八女西城公主、第九女昌隆公主性安虚白,神融皎昧,并令入道,奉为天皇、天后。宜於京城右造观,仍以来年正月令二公主入道。二年正月,加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率更令史崇玄为金紫光禄大夫、太清观主。三月癸酉,制为皇女金仙、玉真二公主於京城各置一观,仍以金仙、玉真为名。”可见,在神龙二年史崇玄加阶五品、封爵河内郡公、除国子祭酒同正后的某个时间,又被任命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率更令”,到景云二年正月则进一步加金紫。
    散职勋爵齐备 且有道阶与教职
    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仪式被史崇玄的弟子张万福记录下来,在其所著《传授三洞经戒法经略说》记载:“窃见金仙、玉真二公主以景云二年岁次辛亥春正月十八日甲子,於大内归真观中,诣三洞大法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河内郡开国公、上柱国、太清观主史尊师受道。”这是史崇玄身份最完整的记录,不仅散、职、勋、爵齐备,且有道阶(三洞大法师)与教职(太清观主),且与《妙门由起序》标题下史崇玄的署名完全相同。结合前引《册府元龟》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其鸿胪卿的职事官很可能也是景云二年正月与加金紫同时任命的。
    
    太平公主(来源于网络)
    升迁引佛教忌恨 结果遭设计陷害
    史崇玄在宗教界的升迁引起了佛教的忌恨,遭到设计陷害,试图置他于死地。据《新唐书》记载:“金仙公主,始封西城县主,景云初进封。太极元年,与玉真公主皆为道士,筑观京师,以方士史崇玄为师。崇玄本寒人,事太平公主,得出入禁中,拜鸿胪卿,声势光重。观始兴,诏崇玄护作,日万人。群浮屠疾之,以钱数十万赂狂人段谦冒入承天门,升太极殿,自称天子。有司执之,辞曰:‘崇玄使我来。’诏流岭南,且敕浮屠、方士无两竞。”或许是由于太平公主的保护,史崇玄并未受到这一事件的拖累,睿宗只是将段谦流放岭南,又于四月癸未下韶禁止佛、道二教的争斗。
    参与太平公主谋反 终被唐玄宗处斩
    在后世史料中,史崇玄往往被塑造成一个不学无术的政治道士,事实上,尽管他热衷于政治投机,处于唐玄宗敌对阵营,但作为当时长安道团的领袖,其高深的道教素养却是不可否认的。唐玄宗即位之初,就诏令史崇玄主持撰写大型道教辞书《一切道经音义》。史崇玄率领京师诸观道士及昭文馆、崇文馆学士,据京中所藏道经2000余卷以为音训,完成《一切道经音义》的编撰,此书在道教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史崇玄在领衔编撰《一切道经音义》的同时,自著有《妙门由起》一卷,凡六篇,即“明道化”“明天尊”“明法界”“明居处”“明开度”“明经法”类集诸道经之说,以述道教、道经之源流。《一切道经音义》早已散佚,其具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论,不过由唐玄宗亲自撰写的序文则留存至今,而《妙门由起》亦保留下来,更重要的是,在史崇玄《妙门由起序》中保存著《一切道教音义》编纂人员的完整名单。史崇玄还有一部十二卷的《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传世之作,应该精通天文星占之学。可惜在完成《一切道经音义》半年后,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李隆基率兵平叛,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史崇玄因为参与太平公主谋反事件,终被唐玄宗处斩,死于非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