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精神的救赎———从《逍遥游》看庄子的救世情怀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徐宁 参加讨论

     摘要: 古代的圣贤为拯救乱世,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各行其道。他们对产生乱世的根源认识不同,实行的救世方法各异。庄子认为世道混乱的根源不在政治,而在于人本身。治身在于治心,只有从精神上重建理想的家园,方为救世之道。
     关键词: 乱世; 隐者; 精神奴役; 救赎;庄子;道
    中图分类号: B22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4310( 2011) 06 -0017 -03
     作者简介:徐 宁(1984-) ,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史。
     一、现世的拯救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权利倾轧、暴力相向的时代。频繁的战争严重的消减了人口; 当权者的残暴、刑法的残酷也使得百姓死伤无数; 连年的战火造成的瘟疫,再加之不时的水旱天灾,更使得广大黎民百姓困苦不堪,生活处于水火之中。“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 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 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也。”[1]( 120)与庄子大约同时代的孟子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2]( 175)“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2]( 13)面对如此混乱的世道,为了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热心救世的圣贤们,为苦难的社会寻找解决之法而到处奔走。墨家信徒大都是小手工业者,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深切的感受着人民的苦难。他们到处奔走,或劝阻不义之战,或劝统治者不要奢侈浪费,不要影响正常的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生产劳动,使得国家刑政乱而财用不足,从而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墨子·非乐》) 。孟子倡行仁爱,怀着救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带着学生奔走于几个大国之间,希望说动某个国君,推行他的“仁政”设想,让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墨者与孟子都怀着强烈的同情心,都愿意为解救百姓的苦难而到处奔走呼喊,他们希望一国的当权者听取他们的看法,实行他们的治世之法,来缓和或解决现实的纷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认为社会苦难产生的根源在于政治。
     墨子与孟子是学派的领袖,是有知识的学者,有着极高的社会声望,能为统治者提供政治方案的人,所以在社会上,他们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们对苦难的百姓抱以同情,而且这种同情是真诚的,但他们的同情往往是居高临下的,他们认为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是自己的责任。庄子不以救世圣贤自居,而是一直行走在百姓之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从普通人的角度去感受人在苦难面前孤弱无助的绝望。他不认为苦难的根源在于政治,也无需向当权者乞求什么,甚至当权者也是一个可怜的人。社会苦难的根源在于社会本身,因为它本身便是一个不合理的存在。
     二、“浑沌”已死
    《应帝王》中,倏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的善待之德,而为其造七窍,以便视听食息,然而“七窍生,浑沌死”。人类出现之前,万物的本性无所谓善恶,都只是为了维持各自生命体的存在而各显神通,这种本能是无意识的,按照自然的法则运行,是宇宙精神的体现。物种之间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的法则,弱肉强食的野蛮也只是人类赋予的主观色彩,与它们无关,它们只是顺其自然。这种所谓的野蛮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纯朴,或者称为“浑沌之美”。浑沌便是纯朴自然之美。世间万物都以平等的身份共处其间,无高下贵贱,无善恶美丑,然而“七窍生,浑沌死”。
     七窍是作为人的表征出现的。“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1]( 249)
    这便意味着人的出现,是导致“浑沌之美”消失的原因。众所周知,在生命的发展史上,人类属于晚生,然而就在短暂的时间里,由弱势群体摇身成为主宰。人出现以后,自然的原始状态便出现了紊乱。万物为其驱使,自然遭其践踏。人与人之间也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伐,致使狼烟四起,哀鸿遍地,纯朴自然的原始状态消失殆尽。人类社会的多灾多难,究其根源便是人类的产生。然而人的存在是一种既成的事实,无法改变,也使这种苦难绵绵不绝,无可逃遁。现世不可救,因为没得救。它本身便是一种不合理的存在。
    《则阳》篇中,柏矩在齐国的街市上看到杀死后被示众的尸囚,囚徒好像是因为偷盗才被杀死的,实际上他被杀不是因为所犯的罪过,真正的凶手是煽起人的欲望,逼使人犯罪的社会。但没人会对他负责,因为每个人都“游于羿之彀中”,每个人都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圣贤们为混乱的社会秩序制定的伦理道德,而这些却被当权者玩弄于股掌之中,“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1]( 280)。世道坏了,起源在于人心。人心的险恶将原本用于治世的方法变为其满足私欲的手段。
     三、《逍遥游》中的精神救赎
     现实社会的混乱不堪,在庄子看来已无可救治,然而无论怎样,人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受制于现实的种种拘执。现实生活的困扰使得人在精神世界也备受煎熬。救世核心在于救人,救人关键在于救心,在这里庄子开始了他的精神救赎,《逍遥游》便体现了他的救赎构想。
    《逍遥游》开篇便提到了体型无比壮硕的神异之物———鲲鹏。“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在这里庄子极力刻画鲲鹏之大,因为大的东西往往可以给人以强劲的力量感。在生灵涂炭的时代,为拯救苍生而横空出世的救世主,大都是强劲有力者担当,用强有力的臂膀打破万恶的统治,重新创建理想的社会,这里无比壮硕的鲲鹏,象征着精神力量的强大。“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1]( 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故而唯有鲲鹏之磅礴,方有图南溟之壮举。鲲鹏的方向是南溟。“南溟者,天池也。”天池,天然的大池。“天然”是庄子向往的境界,庄子的理想便是在精神世界找寻原始的纯朴自然状态,达到与物冥合。南溟,便是他理想社会的寄托。
     世道混乱,生存弥艰。古之隐者,多为保全自己,远离尘世,隐居山野,以求过着安逸闲适的生活,寻找新的人生意义,但他们的这种厌世往往是只考虑到个人的处境。他们认为在混乱的世道中间,可以找到一己安稳之所在,而躲过世道所带来的威胁。庄子同样对这样的世道感到悲愤,但不认为存在可供一己闲适之所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力图在精神空间为世人寻求心灵安歇之所,构建自由的精神家园。一般的隐者多以个人的安稳为乐,作蜩与学鸠之状,游戏于草木之间,置身事外,旁观世态炎凉,以闲适自慰,笑鲲鹏之异举,而不解鲲鹏何为?
     对广大的民众来说,人生的痛苦,不仅来自现实生活的压迫,更来自精神的奴役。现实的苦难已让世人困苦不堪,世俗的富贵权势、功名利禄等诱惑,更让世人备受煎熬,“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1]( 53)。在诱惑之下,人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去追逐,然而这样的追逐一旦开始便永无休止。为了得到而殚精竭虑,拥怕失去又惴惴不安。在追逐的过程中,难免与同样的逐利者发生摩擦冲突,以致勾心斗角,机关算尽,让人疲惫不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更可怕的是这种奴役是无可逃遁的,他们不但不知道自己已深深陷入这场漩涡之中,而且还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即使是个别的清醒者,也难逃精神的奴役。“孤独的清醒状态虽然解脱了追逐外物的内心焦虑,却不幸独自负荷着别人不理解的黑暗”,“看穿这景象的人,反倒独自陷入找不到人生意义的痛苦之中”[3]( 76)。清醒与否,煎熬同在。
     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虽然,犹有未树也”[1]( 18); 列子御风而行,何等洒脱,也是“犹有所待也”[1](18)。他们这样的人因为还要不同程度的依赖现实世界,所以仍然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可见《逍遥游》中宣扬的自由是建立在否弃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精神上不能自由,现实中又何来超脱? 对于如何超脱自由境界,庄子在《逍遥游》中给出了解决之道: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并非至人没有自我,乃是至人超越偏执的我,这里的‘己”,乃是为功与名所困住的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谓‘无功”‘无名”即是扬弃世俗价值的左右,‘无己”亦是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所谓‘至人无己”,即至人去除为形骸、智巧、嗜欲所困住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而成其大我。这个我,即是达于天地境界的我,即与万物相感通、相融合的我,这个我即是宇宙的大我”[4]( 205)。
     尧让天下与许由,许由不受。“名者,实之宾也”,要不为名声所累。“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鼹鼠饮河,不过满腹。”[1]( 23)人自身的需求本无可厚非,然而世人之所以汲汲于功名,其根源在于人的贪欲。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不食人间烟火,“透破现实的藩篱而精神上达,超出物质形相的局限而心灵飞扬”,“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不为外境所牵扰。神人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以开放的心灵,与宇宙万物和谐交感而冥合一体。[4]( 208)
     庄子的理想是试图重建原始纯朴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万物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以此来弥补现实社会的缺失。瓠不应因其大,不为人所用而见弃,樗树不应因其材劣而遭嫌,嫌弃与否只在人为。天地之间,物各有性。其性能的不同,自有其不同的妙处。人不是宇宙的主宰,不能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去衡量事物的功用。人要顺万物自性,消去物我的界限。宇宙之中,众生平等,不以人为尺度来衡量其他物种的高下贵贱,是非美丑。万物自由、平等,共处于宇宙之中。现实的种种行为,源自内心的驱使,精神境界的提升,对于现实苦难的解救,方为治本之策,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
     四、《庄子》的精神建构
     庄子在《逍遥游》中,为世人摆脱精神的奴役,构建了他的理想家园———南溟,一个不受世俗干扰,纯朴自然的安乐所在。在这里众生平等,自由无羁。但这种境界是很难进入的,所以强大如鹏者,要长途跋涉,历尽辛苦,而大鹏就象征着人的精神力量。如何让备受精神奴役的世人成为无己、无功、无名的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逍遥游》作为《庄子》篇首,首先构建出理想的精神家园,为精神家园设计蓝图。南凕是天然的大池,那里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精神的奴役,是纯朴的自然状态。为了让世人能够达到此种境界,庄子在其他诸篇中,告诉世人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齐物论》中,提出了“吾丧我”的概念,要人消除成见,扬弃我执,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念。“庄周梦蝶”,使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消除了物我的界限,将人从自命的主宰位置上变成大自然的一员,顺其自然,不妄为。《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是用一种世俗的事件来说明如何去顺任自然之理,在像牛的筋骨一样盘结错杂的社会里,“因其固然,依乎天理”。秦失吊老聃,说明人生在世,要安时处顺,视生死为一如,不为哀乐之情所困扰拘执。《人间世》的种种纷争,根源在于求名用智,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使心境达于空明的境界———“心齐”。《德充符》中宣扬“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要人们破除外形残全的观念,而注重人的内在心性。《大宗师》提出“坐忘”的概念。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为人的修养,提出了明确的方法,通过“外天下”、“外物”、“外生”,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使自己的心境如初生的太阳那样清明洞彻。《应帝王》为处于统治地位的人提出了要求,不过分干涉百姓的生活,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顺人性之自然。内篇如此,外篇和杂篇也是对他这一理想如何实现做出的具体阐释。在此不作赘述。
     五、小结
     面对社会的动荡,心怀天下的圣人贤士们为拯救天下苍生而奔走着。儒墨贤达们把拯救的理想寄托在君主身上,希望通过人主的英明之举,来实现社会的政通人和,四海升平。庄子这一特立独行的大哲,长期混迹于市井陋巷之中,用自己睿智的眼光,静观世态炎凉,人心冷暖。他知道现实的苦难根源,不是混乱的世道,而是人心乱了,所以治世应该从心开始。他洞悉了世间纷扰的根源,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苦难是由人心引起的。他通过提高世人的精神境界,来实现天下大治。当然理想的远大与崇高,注定了实现的艰难。他著书立说,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羸弱之躯为困苦的人们营造一方净土。《庄子》一书便深切地体现了他深重的救世情怀,即使他也要承受不被理解的孤独。
     参考文献:
    [1]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2]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60.
    [3]颜世安. 庄子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陈鼓应. 老庄新解[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
                       Redemption of Spirit——— Zhuang Zi”s Salvation
                                Feelings in Carefree Excursion
                                         XU Ning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
    Abstract: Sages in ancient times saved the mass in different ways. 
    They looked at the causes of social troubles differently andthus their ways of actions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Zhuang Zi held that the cause for the troubled society is not politics,
    but humanbeings and that to cultivate noble spirit is the only way of saving the troubled world.
    Key words: Troubled times; hermit; mental slavery ; redemption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