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道藏》的编纂及史料研究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刘华 参加讨论

    [摘要] 《道藏》是道教文化典籍的总汇,所收录的内容不仅广博且汪洋丰 盛,不拘一格,是研究我国文化史的重要资源宝库,然而,对《道藏》各学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本文在回顾历代《道藏》编纂的基础上,阐述《道藏》在哲学、文学、医学、美学、地理、音 乐六方面的学科研究价值。
    [关键词] 《道藏》 编纂 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刘 华,女,1968 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 20 余篇。
    《道藏》所收录的是明朝以前的一切道经,卷轶浩繁,其内容包含黄帝撰著的许 多哲理、兵、医书籍,道教教义、科仪、符箓、仙传、山志等大量文献,道家诸子的名著和各种 注本,甚至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有,所涉及的学科有哲学、佛教、军事、文学 、医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等,内容广博且汪洋丰盛,不拘一格,是研究我国文化史的重要 资源。
    《道藏》与《四库全书》、《大藏经》同为中华文化遗产的巨大宝库,其思想文 化内涵,远远超出宗教范畴,富有多方面的学术文化价值,堪称一部巨型中国思想文化史丛书, 不止为研究道教所必需,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亦十分重要,值得全面研究,重新评估。
    1 《道藏》的编纂历程回顾
    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时,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以老子《道德经 》为主要经典,根植于春秋时代的道家,至秦汉期间,形成了黄老学派,内容开始丰富杂驳;东 晋年间,出现了道书的结集。葛洪(283-363 年)的《抱朴子内篇遐览篇》中著录道书名称,计 670 卷,另有符箓 500 余卷,共计 1 200卷。南朝刘宋时,道士陸修静(406-477 年)又广为 搜访,总括三洞,于南朝宋明帝刘或泰始七年(471年)敕上《三洞经书目录》。该书是受帝敕 令而编的第一部道书目,开三洞分类的先河,陈国符先生称其是最古道书。
    之后,有南北朝时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其书是所知最早使用七部 分类法集书,再后有陶弘景《经目》、梁阮孝绪《七录仙道录》、北周《玄都经目》、王延撰经 目《三洞珠囊》7 卷、《隋朝道书总目》、唐尹文操《玉纬经目》、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经意义 》,整理道经者代不乏人。
    由于唐玄宗信奉道教,因此,道书正式编藏始于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 间,李隆基诏令发使搜访道经,并亲加检阅,列其书为藏,名曰《三洞琼纲》,总 3 744 卷。 从此,道教就有了藏经。
    宋朝开国之后,也同样信奉道教,真宗赵恒命宰相王钦若总领搜集道书和 编纂,得4359 卷,赐名《宝文统录》。由于其间内容颇有参差,王钦若再请张君房校修,共成 4 565 卷,题名为《大宋天宫宝藏》。至真宗天禧三年(1019 年),写录成七部。特别是张君 房又撮其精要,写成《云笈七签》120 卷,这是我们后人了解与研究《大宋天宫宝藏》的主要内 容。
    宋徵宗赵佶崇宁年间,再次诏令搜访天下道教遗书,令道士校订。政和中 刊刻藏典,共540 函,5 481卷,名为《政和万寿道藏》,这是道书全藏雕版印刷的开始。可惜 《政和万道藏》印本,至今并无幸存。
    金章宗完颜璟明昌元年(1190 年)诏令刻印《道藏》,两年后刻成,共 6 455 卷,称为《大金玄都宝藏》,存于北京天长观。泰和二年(1202 年),天长观火灾,此版 烧毁,金藏印本至今亦无存。
    蒙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由于崇奉道教,召见长春真人丘处机(1148-1227 年)于大雪山,尊为神仙。道士宋德方奉旨倡刊道经。至 1244 年,全藏刊竣,共 7 800 多卷 。经版存于平阳府永乐镇(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60 公里处)的玄都观中,亦称为《玄都宝藏》。
    元朝建国后,世祖忽必烈尊信喇嘛教主八思巴。在至元 17 年(1280 年) 的一场释道辩论中,道教失败,世祖遂下令焚毁《道藏》经版。元《道藏》全部烧毁,印本仅存 《云笈七签》及《太清风露经》,现存国家图书馆。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就敕命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张宇 初去世后,诏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修《道藏》,直到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1444 年) 才开始刊版,到正统十年(1445 年)才刊刻完竣,名曰《正统道藏》,全藏 5 305 卷。明万历 35 年(1607 年)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神宗朱翊钧命,校刻《续道藏》,补充正统《道藏》, 凡 32 函,共 180 卷。
    明藏刻印完竣,颁在全国名山宫观。北京白云观存藏 1 部,到清代光绪年 间,发现已有残缺,经羽士郑永祥募金补钞,于道光 25 年(1845 年)竣工。
    1923-1926 年,徐世昌、傅增湘等主持,以北京白云观所藏正、万《道藏 》、《续道藏》为底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线装缩印本,称为涵芬楼影印《道藏》,每部为 1 120 册,为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977 年,台湾艺文印书馆缩印涵芬楼《道藏》,编为 32 开本 60 册,附 目录 1 册,增辑了明清以来的散佚道书 15 种。
    同年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道藏》,编为 16 开本 60 册,另总目录 1 册 。
    1986 年,日本株式会社中文出版新影印《道藏》,编为 16 开本 36 册, 前有目录 1 册。
    1988 年3月,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道藏》,编 为 16 开本 36 册,第一册有胡道静先生的《前言》和目录。该本以原涵芬楼影印本为底本,进 行了补缺、纠误、描残等工作,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从《道藏》的编纂史可以看出:①历代皇帝由于比较信奉道教,因此都比 较重视编纂《道藏》;②历代道经随毁随增,但都有新道经问世,因此总卷数不断增加;③造成 经书毁坏的原因主要是兵灾、火灾、焚经及保管不善等,因此《道藏》保存至今极为不易;④由 于保存不易,历代所存资料极其珍贵[1]。
    《道藏》保存了自东汉至明万历年间的大量道教经典,而道教文化是由中 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它和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曾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 、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医学、养生学以及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形成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 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深入研究《道藏》,可有助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从 以下几方面阐述《道藏》的史料研究价值。
    2.1《道藏》的哲学研究史料与价值
    什么是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其独特的超越性、玄思性和否定性特点,对 人类生存进行终极关怀,其本质上提供的是一种生存智慧[2]。道家哲学主要是以老子哲学为代 表的一种哲学。主要运用了一种直觉内视的认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日常的逻辑运演模式 ,而进入了一种人体智慧体验的境界,他的哲学否弃经验知识而崇尚直觉省悟、超越了人类一般 的智慧哲学。由于老子的静观、玄览的本质是从抽象中映观具体,表现出理性观照与亲自体验的 和谐统一,因此,它观览的对象又是确定的、明晰的;从功能上说,他的智慧哲学处处显示了对 具体真理的把握,显示了道之智慧的工具性和实效性。[3]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作为 核心范畴,创立了一套包括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论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 哲学的基础[4]。
    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对道家哲学有很高的评价。郭沫若曾说:道家思想可以 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过: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 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可见,道家哲学以其博大精深的思辩内涵,反对独断的开放胸怀及 古朴恢宏,神奇玄妙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水源头之一,经过几千年 的传承繁衍辐射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我国乃至世界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 响。
    《道藏》中的中国哲学史料极为丰富,主要包括:①含有道教哲学内容的道经; ②引用或著录了含有哲学内容的诸子和儒佛著作;③《老子》、《庄子》、《列子》、《亢仓子 》、《文子》和《关尹子》、《黄帝阴附经》大量注释性哲学著作;④易学、数术著作和其他部 分哲学著作,也被《道藏》收入。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下面主要针对三种著作类史料进行阐述, 这也是道家哲学的主要精髓所在。
    2.1.1《道藏》中的《老子》史料 《道藏》收入白文本两种,注释 51 种 ,称《老子》为《道德经》。
    其版本有西汉魏晋南北朝的能帙《道德真经指归》13 卷残篇,前蜀强思齐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几乎全部收辑了严遵的《老子指归》。
    隋唐五代初唐高宗、武后时道士李荣撰丝帙《道德真经注》4 卷残卷,慕 帙《道德真经古本篇》不分卷,易帙《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疏》4 卷,才帙《唐玄宗御制道德真 经疏》4 卷,效帙《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12 卷,器帙《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四卷,能帙 《道德真经新注》4 卷,必帙《道德真经传》4 卷,羔、羊、景、行帙《道德真经广圣义》50 卷,为唐末前蜀杜光庭撰。其序举历代诠疏笺注《老子》者 61 家,并略加注;使、可、覆帙《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20 卷,信帙《道德真经注疏》8 卷。
    宋金时代,有得帙《道德经论》4 卷,欲、难帙《道德真经藏宝纂微篇》 10 卷,必帙《道德真经传》4 卷,得帙《道德真经注》4 卷,靡、恃帙《道德真经集注》10 卷 ,知帙《道德真经解》2 卷,才帙《宋徵宗道德真经御解》4 卷,改帙《道德真经直解》4 卷, 墨、悲帙《道德真经取善集》12 卷,恃、已、长帙《道德真经集注》18 卷,长帙《道德真经集 注释文》1 卷,长帙《道德真经集注杂说》2 卷,丝帙《道德真经义解》4 卷,短帙《道德真经 集解》,彼帙《道德真经口义》4 卷,莫、忘帙《道德真经疏义》14 卷,良帙《宋徵宗道德真 经解义》10 卷,悲帙《道德真经疏义》6 卷残卷,谈帙《道德真经解》3 卷,罔帙《道德真经 全解》2 卷,过帙《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10 卷,罔帙《道德真经集解》4 卷。
    元朝时,有罔帙《道德真经次解》2 卷,难帙《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2 卷残篇,量、墨帙《道德真经衍义手钞》20 卷残卷,谈帙《道德会元》2 卷,改帙《道德真经 三解》4 卷,染、诗、讚帙《道德真经集义》20 卷,彼帙《道德玄经原旨》4 卷,彼帙《道德 原旨发挥》2 卷,短帙《道德真经注》4 卷,谈帙《道德真经章句训颂》2 卷,丝帙《道德真经 注》2 卷。
    明朝时男帙《太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2 卷, 覆、 器帙《道德真 经集义》10 卷,毂帙《老子冀》6 卷,慕帙《道德真经》白文 2 卷。
    2.1.2《道藏》中的《庄子》史料 《道藏》中收入《庄子》白文 1 种,注 13 种。称《庄子》为《南华真经》,另有《庄列十论》1 种,也附于此。
    宋时有习帙《南华真经韵音义》14 卷,听帙《南华真经章句余事》1 卷, 听帙《南华真经余事杂录》2 卷,听帙《南华真经直音》不分卷,听帙《南华邈》不分卷,恶、 积帙《南华真经新传》20 卷,积帙《南华真经拾遗》1 卷,建帙至传帙《南华真经义海纂徽》 106 卷。
    元时有听帙《南华内篇订正》2 卷,明时有听、祸、因帙《南华真经循本》30 卷,振、缨帙《 庄子翼》8 卷,瑟帙《庄列十论》不分卷,贞帙《南华真经》白文本 5 卷。
    2.1.3《道藏》中的其他诸子史料 《道藏》中收入《列子》白文本 1 种, 注释 5 种,称《列子》为《冲虚至德真经》,收入《文子》注 3 种,称《文子》为《通玄真经 》,收入《关尹子》白文本 1 种,注 2 种,称《关尹子》为《无上妙道文始真经》,收入《黄 帝阴符经》白文 1 种,注 21 种,另附 1 种《天机经》;此外《道藏》收入易学类著作 8 种 ,与哲学史有些关系的数术类著作 6 种。同时《道藏》收入其他诸子 23种,在此不一一详举。 总之,《道藏》收入丰富的哲学史料,且其版本都是最珍贵的善本,具有极其重要的哲学研究价 值。
    2.2 《道藏》的文学研究史料与价值
    《道藏》不仅是道书总集,而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大系,包罗万象,是 一部底蕴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料宝库。郭沫若在《今昔蒲剑》中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 不多大半是在老庄道家的影响下发展的[5]。《道藏》已收入 1 800 多年历史的道教文学,是中 国古典文学不可分割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的记传、赞颂、章表类中有不少人物传记、诗歌 辞赋等文学作品,此外还有大量文集,作品大多以传记、诗词等形式呈现。
    2.2.1《道藏》的散文研究价值 《道藏》经书 5 000 多卷,大半属于道教 散文,包括议论散文、叙事散文、赋体散文三种。
    议论散文的典型作品是《庄子》,它是先秦文学之典范。《庄子》之文以 极其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为基本特征,运用了夸张、虚构、想象以及物化等语言文学的特殊方法 ,并以诗的形式、奇特的文风与细腻夸张的语言描写,体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正如郭沫若 先生所说:庄子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 言和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中国自秦以来重要的文学家差不多没有不受庄子 影响的[6]。
    叙事散文以记述为本,还有一些叙事散文侧重于故事的记述,例如记录某位道士 的某项活动,介绍某所宫观的建造变迁情况,这类散文在《道藏》中收入为数不少,具有相当的 资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其代表作除了南宋白玉蟾的《游仙岩记》,还有《梅仙观记》、《十三州 记》、《神仙感遇传》、《太上感应篇》、《仙都感》、《历代崇道记》、《仙苑编珠》等。
    赋体散文在《道藏》所收入的内容中别具一格。赋体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铺 排描写,表现了道士们对大自然的体验和修道生活,如《擒玄赋》、《金丹赋》、《谷神赋》。 在《擒玄赋》中,作者在遣词造句过程中,注意句式的对仗等修辞手法的应用,特别在其中一篇 《道生一》中保持了六朝时的四六骈文的风格,文笔特别优美。
    2.2.2《道藏》的传记文学研究价值 传记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一支,本文主 要例举三种《道藏》中的传记来阐述其文学价值。
    《汉武帝内传》旧本题汉班固撰,写的是汉武帝好长生,慕神仙,西王母与上元 夫人下降内殿,接见汉武帝的故事,此文用排比句式,写出演员和各种乐器,以示场面繁华,形 容乐器精美多典故,又引用五言诗于散文之中,这两个特点为后来的话本小说所常用。
    西汉刘向《列仙传》则被尊为神仙志怪的开山之作。《列仙传》中所载 70 多个神仙并不都具有道教色彩,而是呈现出战国秦汉以来的方仙道、黄老道等多元宗教背景,既 近于史书又近于小说,内容上凝聚了先秦两汉以来神仙这类虚幻的文化人格,在体式上完成了从 史书类传到小说类传的基本转变[7]。
    东晋葛洪撰的《神仙传》书中收录了古代传说中的 84 位仙人的事迹。其中故事众多,篇幅较长 ,故事情节大多复杂、奇特、生动。其中《栾巴传》、《王远传》、《刘根传》、《吕恭传》等 ,均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神仙传》中神异仙术的描写带有市井化、平民化,甚至庸常 化的特色,作者有意淡化客观历史背景,突出仙术的荒诞离奇,使其文学色彩更为强烈;葛洪运 用局限性叙事视角,采取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大量的历炼情节来结构全文,大大提高了文本创作 的文学艺术性,并使《神仙传》具有启悟文学的意义。
    2.2.3《道藏》诗词文学研究价值
    《道藏》收录了大量的论道诗词,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如北宋张伯端《悟 真篇》,全部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其中七言律诗 16 首,绝句 64 首,五言 1 首,《西江 月》
    词 12 首以及歌曲 32 首,魏晋魏华存作《黄庭经》皆为七言诗。
    《道藏》收录诗词以全真派文集最为突出,《道藏提要》称:全真派道士能文墨 者皆好诗词歌曲论道、言志、宣教,此为全真教派之一特点,而王喆实开此风[8]。如金朝刘处 玄的《仙乐集》,收录诗词歌颂560 余首,金朝马钰《渐悟集》,收录词曲 300 余首,金朝王 丹桂《草堂集》,收词 140 余首;元代全真道士《自然集》,辑录散曲 42 首,元玄虚子《玄 虚子鸣真集》辑七律、七绝诗 45 首,金尹志平《葆光集》,收诗词 400 余首,语录 2 则,元 祁志诚《西云集》,收录七绝 200 余首,金朝马钰《洞玄金玉集》,收录诗词 900 余篇,另马 钰的《丹阳神光灿》,收录《满庭芳》词百首,金末元初李道玄《悟真集》,辑录诗歌 150余首 ,金王处一《云光集》收录诗词 600 余首,金王重阳《重阳全真集》,收录诗词歌颂千余篇。 其中诗词常杂以俚语,形式多样,古诗、律绝、词曲,乃至一字诗、三字诗、藏头诗,无所不有 ,尤喜填词。《重阳教化集》收词曲 200 余首,《重阳分梨化集》收录 80 余首。金丘处机《 磻溪集》收录诗词歌曲 470 余首,大多抒情言志,记事写景之作,其诗词艺术水平极高,达到 动容无不妙,出语总成真之境界。
    长久以来,这些诗词不被文学编辑所重视,不予收录,故难与广大读者见 面,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道藏》研究的深入,学者开始对《道藏》诗词予以重视。词学家唐 圭璋编辑的《全金元词》将《道藏》中金元道士词收录,仅重阳和弟子就有 2026 首收录,这为 我们研究古人词乐、词律、词韵以及词曲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9]。
    2.2.4《道藏》咒语文学研究价值
    《道藏》另一文学研究价值新亮点是道教咒语文学研究。这些咒语虽被认 为有神谕的性质,不容虚构与更改,但是道教咒语创作者们的文学修养水平直接影响咒语创作。 如果道士文学水平不高,就难以以咒语的形式体现道体博大幽邃的内心感悟,难以在风吼、雷鸣 、海啸等宇宙天地的一切变化中焕发生命的灵动,难以吸收种种文学技巧,谱写壮丽而优雅的乐 章。道教咒语的文学性意蕴是文学价值的内在表现,而它的文学性创作手法则是其文学价值的外 在表现。道教咒语的祈求具有现实性,它基本遵循中国传统中关于幸福、健康、长寿、安宁等人 生价值取向,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注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咒语也借助神威 来对抗世俗的污浊,表现了文学性中强大的现实主义穿透力[10],如《太上洞渊神咒经》即属此 类。
    《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经》中的咒语,则表现了较强的节 奏感,使人们感到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流贯着节律的波动,咒语此时是人与神的交感,而节奏性 又是万物生命存在的普遍形式,多为四字句和六字句,多押韵,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在一定程 度上接近古代诗歌的节奏性[11]。《太清太上九真中经降生神丹诀》、《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九灵太妙龟山玄经》中的咒语,使用气氛渲染较为明显,表现了咒语充满气势的重要艺术特点。 其中咒语文学表现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气象宏阔、雍容的艺术特征。
    此外《道藏》收录咒语丰富,还有《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太 上正一咒鬼经》、《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太上洞渊三昧神咒经》、《太上七 星神咒经》、《太上三洞神咒经》、《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 咒经》等。
    《道藏》收录的大量咒语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通 过研究咒语的神秘性对创造力的刺激作用,从而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利用它,我们还可以研究咒 语的文学意味、美学内涵及文化心理关系之间的联系,剖析咒语样式与古代诗歌的关系等,从而 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文学研究。
    2.3《道藏》的医学研究史料与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道教养生与中国的传统医学呈现出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的态势。可以说,道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中对传统医学发展贡献最多的宗教。
    《道藏》中收入了大量医学典籍。由于道教和中国的传统医学已水乳交融 ,人们很难分清哪些是纯粹的医学书,哪些是单纯的道教著作,下面列举几部重要的道教医学书 作为例证。
    2.3.1《黄帝内经》 道教所尊崇的祖师黄帝,唯一的传世著作《黄 帝内经》,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大约成书于 2 000 年前的秦汉时期,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 的医学巨著。中医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也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 公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3.2 葛洪《肘后备急方》 《道藏》收录了东晋高道葛洪著《金匮药方》 百卷和《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四卷,书名的意思是常常备在肘后的应急书,是当时随身常备的实 用书籍。书中收集大量的救急用的方子,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葛洪同时也是最早观察和记载结 核病、狂犬病的科学家。葛洪对狂犬病采取预防措施,将病兔的脑髓取出制成针剂来预防治疗狂 犬病的方法,比巴斯德的免役学早上 1000 多年,而葛洪对天花的记载比西方医学家雷撤斯要早 500 多年。他的沙虱青病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 1878 年的记载,要早 1500 多年。
    葛洪对诸多急病的认识可以说是开了我国传染病学和临床急病学的先河, 因而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肘后备急方》还对麻风(癞病)疥虫、黄疸、急性淋巴结肿大 ,中风、中毒、精神病、外伤等多种急病诊治亦有精辟的论述。
    2.3.3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南朝道医陶弘景撰有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 达七八十种,他的《本草经集注》是整理《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医的基础上 著作而成的,共载药物 730 种,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法,在内容、体例方面为后人撰写医 书提供了范例,陶洪景被认为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 ,决不乱改,他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
    2.3.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道藏》收录了唐代著名 高道、被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的《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 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孙思邈在70 岁高龄时完成《备急千金要方》,而《千金翼方》 则是在他百岁高龄时完成。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险,价值更 当胜于此,因此将千金要方作为书名。书中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病理等,总计 233 门 ,合方论 5 300 首,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道藏》中还收录了多种道教专用的木草著作,为我们研究古代本草学、矿物学 、植物学提供了重要资料,如《白云仙人洞神部》灵草歌,该书有 92 味草药,54 种草药图, 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种芝草法》、《太上灵宝芝草品》,篇内列举 127 种灵芝草药 ,每种芝草出图一幅,并附短文介绍源药产地、形状、药性、功用等;《急救仙方》,作者不详 ,约出明代、太平部。其有治妇产、外伤、痔疮、痨瘵等验方;此外,明代赵宜直编撰的《仙传 外科秘方》,书中收药方 400 余个,诊治各种内外科杂症,为一部有临床实用价值之外科专著 。
    2.4《道藏》的美术学研究史料与价值
    道教美术是宗教、历史与艺术的交叉点,它所关注的直接对象是道教活动 中固态的视觉材料,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器物、服饰、建筑、书法等形式。曹齐把道教美术定 义为:以宣传道教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包括日常供奉和用于斋醮等祈禳祭祀 活动的神仙画像或雕塑的神像、故事画、水陆画以及宫观的藻饰与法器上的花纹图案、浮雕等。 道教徒在历史发展中,记载了丰富的美术学史料,主要记载于符篆、神仙图像、道术器具等,美 学内容涉及书法、绘画、服饰、建筑、工艺器物、雕塑等。2.4.1 符图类 图像是文明的一种语 言,在文字产生以前,图像符号是古人唯一的书写语言,后来一些图像抽象化,便产生了中国最 早的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现,标志着图与文的分道扬镳。从此以后,图与文在传承中国文明的过 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道教图像主要包括符与图两个大类:《道藏》中的符原本是一种权力 信物,主要用以调动军队,汉代时巫师方士们模拟符信,是托之神仙所颁,施之于鬼神世界,谓 用它可以召劫鬼神,镇压精怪的一种语言[11]。其后经过长期发展,道教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符 与篆,是美术学者研究我国古代文字与书法的宝库。
    道符是道教文化中比较独特的现象,其神秘性及宗教内涵引起西方学者的 广泛兴趣,贺碧来(RobinetIsabelle )《道教的存思》( Paris: Dewy-Livres,1979 )、劳格文 (Lagerwey John )《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New York: MacMillan, 1987 )等对于道符 的研究揭示了符作为现实基础的不可见力量,并允许人对其进行操纵。当然,道符种类非常多, 有一些比较特殊,五岳真形图就是其中的一种。20世纪初,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发表《中国地图学 之发达》一文,首次提出五岳真形图是一种古代地图,这种观点后来得到学者的广泛接受,李约 瑟(Needham Joseph)对真形图的科学价值评价很高,认为真形图是绘制等高线地图的早期尝试, 其技法较之现代形式也不逊色[12]。
    《道藏》中收录的符图类道书数量非常多,如洞真部的《灵宝无量度人上 品妙经符图》、《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修真太极混元图》、《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 、《金液还丹印证图》、《修真历验钞图》、《三才定位图》、《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周 易图》、《易象图说》、《玄元十子图》;洞玄部的《上清八道秘言图》、《上清含象剑鉴图》 、《黄庭内景五藏六腑补泄图》、《七域修真证品图》、《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洞神部 的《上清金胭帝君五斗三一图诀》、《四气摄生图》、《太上通灵八史圣文真形图》、《图经衍 义本草》等,共数十种。
    2.4.2 绘画类图 《道藏》中的神仙图像数量也很多,如《金莲正宗仙源像 传》绘的是老子、全真五祖及七真像;元赵孟顺所作《玄元十子图》绘的是关尹子、文子、庚桑 子、南荣子、尹文子、士成子、崔瞿子、柏矩子、列子、庄子十像;《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 经》绘的是大洞帝尊示现之图,等等。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图像,即某位神仙的连环画集,如《 许太史真君图传》以图传的形式记载了许逊降生、修道、访师、炼丹、斩蛟、隐居、飞升等事迹 ,共 52 幅图像并十二真君像各一幅;《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系桐柏真人王子晋得道的 连环画 11 幅以及图解和赞词。下面以《三才定位图》与《太平经》插图作为最重要的例证之一 。
    北宋张商英《三才定位图》绘的三清天诸神像列位图,是收录在《道藏》 洞真部灵图类的一幅宋代大型道教绘画,这幅画虽然是道经刻本,而且还有部分残缺,但由于刻 版水平较高,仍然较好地保留了绘画的原貌。其绘制之精美、内容之丰富、意味之悠长,实是研 究宋代道教绘画以及士大夫佛道融合思想的珍贵资料。古代道教绘画传世者不多,宋代的更为珍 稀;细观是画,手法细腻,水平高超,是十分难得的道教艺术品[13],对研究宋代道教绘画艺术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此图匿于《道藏》中长期不被重视。
    《太平经》为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即东汉《太平清领书》,原有 170 卷, 今本仅存 57 卷。其中有插图多幅,主要有《乘云驾龙图》、《东壁图》、《西壁图》。《西壁 图》与《东壁图》中的许多建筑绘画,体现隋唐时期建筑风格与魏晋南北朝有一脉相承之势,但 更加饱满柔和。《乘云驾龙图》描绘的是神仙驾龙车天行的景象,其中五条龙栩栩如生,具有一 定的艺术价值;《乘云驾龙图》中的人物服饰也很丰富,对尊者及从官仙童和玉女的描绘极为细 致。《西壁图》中总共画了 17 位武士,其形态、动作各不相同,但都惟妙惟肖,生动地刻画了 战争的残酷性。这三幅图像内容丰富,从整体来看,《太平经》残卷的这三幅图中既有人物画又 有山水画,它对人物及服饰的刻画比较丰满生动,线条流畅,笔触细腻,疏密有致,反映出画者 具有较高的绘画水平[14]。
    2.4.3 器具类图 器具图像是指外丹黄白术及道教法器图。外丹黄白术器具 图如坛、灶、各类鼎等,集中分布在一些外丹黄白经中,如《大洞金丹大药之图》、《黄帝九鼎 神丹经决》、《感应十六转金丹》、《修炼大丹要旨》、《金华冲碧丹经秘旨》、《铅汞甲庚至 宝集成》等。一些内丹经如《金液还丹印证图》中也有炼丹器具图。此外,像《上清含象剑鉴图 》中的道教镜与剑图、《上清长生宝鉴图》中的道教镜图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道教法器图像,对我 们研究器具美学有一定意义。
    2.5《道藏》的地理学研究史料与价值
    地理知识产生于古代社会人们生活和生产之需要,是在观察、利用和改造 地理环境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发展起来的。道教的堪舆之术与中国古代地理科学关系十分密切 ,实质上就是一种地理方术[17]。由于道教徒出于自身宗教修行目的和需要,必然仰观天文,俯 察地理:察地理者,依吾下经。许多高道都谙熟于地理之学,对地理学思想的发展也颇有贡献。 例如,道教科学家葛洪很早就观察到了高山为渊,深谷为陵这样的地质变化,认为此亦大物之变 化。道书中对沧海桑田这一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也有描述。在大地的形状方面,中国传统的观念 一直是以天圆地方说为主流,但道教学者在《钟吕传道集》中却另有不俗的新见,他就天地日月 的形状和运行规律进行了讨论,其中《论日月》有一段吕洞宾和钟离权关于昼夜的对话,就日月 围绕天地的球状模型的运行规律做了解释,像这种以地球为圆形的思想是道教对传统地理学的一 个杰出贡献。
    道士在云游过程中,留给后人诸多有价值的地理游记,据今人对《道藏》 经书的分类方法,在《道藏》里可归为地理类的道经有一二十种[15]。其中较重要的有唐代杜光 庭编《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金代王初一编的《西岳华山志》1 卷、原题上清嗣宗师刘大 彬造的《茅山志》33 卷、元代刘道明集《武当福地总真集》3 卷、元代邓牧撰的《大涤洞天记 》3 卷、明代查志隆编《岱史》18 卷,等等。道教徒出于自身宗教修行的需要,绘制了大量符 图,其中有相当多是刻画道教五岳名山地形地貌的山脉图及描绘道教洞天福地地理信息的图谱, 如《通占大象历星经》、《天原发微》中的星图,《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中的二十八星宿图,《雨肠气候亲机》中的天气图,《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中的五岳地形 图。《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的科学思想价值引起中外地图史学者们的关注,并给予很高的 评价。
    《长春真人西游记》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道教地理学著作。1220 年正月,73 岁 高龄的丘处机率十八弟子,自莱州北行,开始了他前后长达 4 年、行程数万里的西游壮举。《 长春真人西游记》详细记载了丘处机北上西域的历程、沿途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门人李志常从 行者也,掇其所历而为之记。凡山川道里之险易,水土风气之差殊,与夫衣服、饮食、百果、草 木、禽虫之别,粲然靡不毕载。丘处机西游的路线位于西北的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丘处机西行 的出发地是莱州(今山东掖县),最远到达成吉思汗位于今阿富汗境内的大雪山行宫,其路线不同 于以往旅行家(如晋代法显和唐代玄奘),更具唯一性和典型性。《长春真人西游记》对于研究 中国西北、中亚的历史地理和自然地理有不可替代的地理学价值,丘处机本人因此也以地理学家 的身份入载《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一书中,成为地理学界公认的道教地理学家。
    2.6《道藏》的音乐学研究史料与价值
    《道藏》中的各种典籍,是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的。十二类中威仪 指斋醮礼仪之书,赞颂指步虚词之类赞扬、歌颂圣尊的辞章,表奏指登坛告盟、启誓传度、忏悔 祈福方面的关告词,与道教音乐关系较大。其中以下诸书与道教音乐史料有关:《老君音诵诫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能礼赞》、《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无上秘要》、《上清灵宝大法》、《道门通教必用集》、《玉音法事》、《无上黄篆大斋立成 仪》、《灵宝领教济度全书》、《道法会元》、《度人经》、《全真清规》、《斋戒录》、《三 官灯仪》、《茅山志》、《众仙赞颂玄章》、《正一威仪经》、《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仙乐 集》、《步虚经》、《会真集》、《汉武帝内传》、《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玄科》等。 兹限于篇幅,简要介绍《道藏》中三种较有代表性的典籍。
    2.6.1《玉音法事》 《玉音法事》3 卷,收入《道藏》洞玄部赞颂类。是 书不著撰人,大概为北宋末或南宋编集。此书为道士举行斋醮法事时歌唱赞颂之词曲范本,内载 宋真宗、徽宗所制词曲。卷上载有道曲 17首,卷中载有道曲 33 首,卷下为唱词总汇,不附乐 谱。该书最大特点是谱式奇特,为蜿蜒曲线,有单线、双线、三线 3 种形式。曲线大概是作提 示曲调旋律之走向之用,从曲线大多数蜿蜒悠长、极少短促平直来看,曲调当是节奏悠缓、曲折 婉转。这种曲线谱在元明清南方高腔的手抄本中多有实物可见。由此可以推测,其曲调当属于柔 婉抒情的南音体系;卷下只列唱词,未附曲线谱,很可能是共用卷上卷中的那些曲调。总之,《 玉音法事》是道教科仪音乐史第一部词谱兼备的经韵曲集,囊括了历代和当时流行的大量经韵, 首次为道曲线谱等,使之成为研究古代道教音乐之宝贵典籍。这是《道藏》中唯一载有宋代乐谱 的书,是道教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16]。
    2.6.2《会真集》 《会真集》5 卷,约成书于金元年间,原题超然子王吉 昌撰。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 1 为图说,内载太极图、五行生数图、四象生八卦图等 10 余幅,每图后附论说。卷 2、卷 3 为曲集,收入曲子 90 余首。卷 5 为词集,收入词 70 余首。从该集所收录的曲牌名,我们可以得知:金元时期的道教音乐主要来源于民间歌曲和戏曲 音乐等世俗音乐,其真正属于道教音乐曲牌的比较少,形式上已丰富多彩,其曲牌的范围较广, 曲牌历史悠久,有唐宋词调等。
    2.6.3《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作者不详),从内 容看,认为是永乐帝御制。此书收入《道藏》洞神部表奏类。其内容是辑录 3 种道教斋醮乐章 ,即《醮坛赞咏乐章》、《玄天上帝乐章》、《洪恩灵济真君乐章》,后附《玄天上帝词曲》。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中的每一曲工尺谱,全为一字一音唱法,有 11 首符合起调毕曲理论,旋 律较为呆板,有北曲风格。少数曲名虽取自民间曲牌,如《迎仙客》、《步步高》、《醉仙喜》 等,但从一字一音的音乐风格来看,当是明代宫廷所用的祭乐。
    3 结 语
    《道藏》按新分类可分为 27 类:哲学、佛教、文诀、符图、律、论注、神 谱、威仪、颂奏、法术、迷信数、兵法、诗文集、神话、图画故事、道教乐曲谱、神仙人物传记 、宫观山志、游记、代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草药方术、气功法、养生、古代性医学、科学技 术和综合类,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化学、医学、药物学、 养生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详论。许多接触过《道藏》的国内外学 者,对其内涵的丰富多彩皆惊喜万状,欢呼自己闯入了一座大型的神奇的博物馆,翻开了一部天 大的百科全书。愿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到《道藏》的研究队伍中来,担负起中国传统文化及人类优 秀文化传承之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49.
    [2] 丁原明.道家对于科学的价值.人文杂志,2006(4):31-36.
    [3] 丁原明.老子的智慧及现代价值.发展论坛,1999(3):56-58.
    [4] 张广保.原始道家道论的展开道家形而上的梦论与生死论.中国哲学史,2002(3):96- 106.
    [5] 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6] 李翠叶.哲学语境下《庄子》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8-41.
    [7] 陈洪.学术:公私之间的天空.文学评论,2001(3):143-147.
    [8] 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376.
    [9] 长虹.重阳真人师徒词的特点.中国道教,2001(2):26-29.
    [10] W施密斯.原始宗教与神话.萧师毅,陈祥春,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1] 姜生.道符结构、语义及功能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97(6):87-91.
    [12] Joseph N.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546.
    [13] 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4]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15] 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16] 方宝璋,郑俊晖.中国音乐文献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