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教神仙理论和传统兵学思想作为社会文化领域中两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以此立论,首先从 “邪不胜正”的神学依据、“护生戒杀”的反战理由、军事行为中的神秘术数三个角度详细阐释了道教神仙理论对传统兵学的影响;其次,从传统兵学家的角度,对传统兵学家的社会理想和个人追求所受道教神仙理论的影响进行论述。 于国庆,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老子研究院讲师, 《老子学刊》编辑部主任。 主题词:道教 神仙理论 传统兵学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丰富驳杂的道教神仙理论及其观念伴随着道教的发展,渐次渗透于社会历史之中,进而影响到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传统兵学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道教神仙理论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立论基础,对传统兵学所受道教神仙理论的影响及其表现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道教神仙理论深刻影响了传统兵学思想 道教神仙理论对传统兵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其一,道教神仙理论影响了兵学领域中 “邪不胜正”观念的形成发展。 道教神仙世界的理论构建来自于道教的大道宇宙观。道教认为,大道是宇宙万物的最后根据,也是宇宙间各种秩序、法则的最根本来源。由此,道教认为,从根本上说,受大道统摄的宇宙总秩序应该是没有战争、充满太平安乐的,任何违反、背离、危害这个秩序的行为和对象都必定被这个秩序所击垮。可以这样说,这个大道秩序本身就是世间得以最终消灭战乱之可能的最后根据,它代表着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神仙及其无限神力就来自于宇宙之最后支撑———大道。当世间的秩序违背此大道原则时,大道本身便会生发出诸种现象和力量,来纠正、乃至扭转这种非正常秩序。这表现在战争观上,就是说一切合乎道的战争是值得同情乃至支持的,甚至可以根据“大道”来发动战争。受此影响的道教兵学,对此态度明确: “天道助顺,所以存而不亡,若将贤士锐,诛暴救弱,以义征不义,以有道伐无道,以直取曲,以智攻愚,何患乎天文哉?”①这一切统称为合于道的 “恭行天罚”,既然是恭行天罚,替天行道,自然具有无往而不利的结果。 为此,由此最高秩序出发,道教从理论上把这个秩序的各个环节、层次和方面引申、神化为种类繁多、数量广大、神通无限的神仙,这些神仙是这个太平秩序的维护者,倘若有敌对的力量危害、破坏了这个秩序,这些神仙便是那些破坏者的克星,因为神仙及其力量的来源乃是宇宙之最后秩序的化身。这应当是低于最高秩序的第二层次的建构,它是抽象的宇宙结构理论走向可操作性的中间环节。 第二层次之下,则是充斥在道教典籍中的各类符咒、科仪、法术等等,这些措施和手段一方面由于同样处于大道秩序之中而具有相应的神秘力量;另一方面,这些措施手段具有沟通神仙、召请神仙乃至役使神仙为人间凡事服务的能力,这样,在实际的消除战争的过程中,即便战争乃是由种种非人间的力量所导致,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必害怕,因为有神仙及其背后的大道作为我们的后盾,这个后盾的地位和神力与导致战争的那些因素相比而言,更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由此,“邪不胜正”的这一人间战争信念就有了神学思想上的依据。 其二,道教神仙理论深刻影响了传统兵学的战争观。 道教神仙理论不仅仅为世人追求长生成仙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蓝图,还就成仙的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做了周遍的考察。在成仙的诸种条件中,有一条就是重生,也就是说,要想成仙,必须尊重生命,必须遵守 “护生戒杀”的宗教伦理信条。 “护生戒杀”是神仙文化宣扬、教化民众的主要道德伦理思想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为世人之诸般活动和行为设定一种旨趣归宿和深层情怀,这一行为原则和规范是由其道德伦理上的“劝善戒恶”理念引申而来,后来被运用到军事领域中,进而影响到军事伦理。换句话说,道教神仙理论把 “护生戒杀”这一伦理观念纳入宗教神学之承负思想之中,将之作为人生之大善、积功之大德来看待,点明了战争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维护世界太平。否则,杀伐过多不仅不能实现社会的太平,还会减短个人的寿命: “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②因为其与天为仇,与地为咎,故其过不能除,最终便会早亡。 这种思想表明,杀人是谓灭天地神统,战争中杀伐过多会缩短人的寿命,使施行者不仅不可久活,还会殃及自己的子孙后代,危害更大者会使自己的家族邦国灭亡,这一点,直接影响到了后世兵学,如赵蕤在 《长短经》中认为: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兵战之场,立尸之所,帝王不得已而用之矣。” 其三,道教神仙理论的神秘内容还影响到了具体的军事行为。 一方面,道教中某些影响战争胜负的神仙,如太一神、九天玄女、关圣帝君等等,成为军事过程中常常祭拜的对象。比如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道: “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太一锋,命曰 ‘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④后世兵家出兵作战前往往祭拜此神,也有的军事家利用太一神来推算出战的吉日和预测战争的结果。更有甚者,有些神灵的图像还被画在战旗上,希望以此可以帮助自己获得神助,旗开得胜,比如 《武备志·军资乘·战四·旌旗一》中便提到五面 “五方神旗”以及五面 “大五方旗”⑤,上面画有道教十分尊奉的神灵,或者画有极其类似道符的符图,其意图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某些道教符箓、法术被用于具体的军事行为中。我们知道,道教神仙理论中,充斥着各种法术,对于这些法术在战争进程中的作用,道人多持赞成态度,比如李筌注 《孙子兵法》时多次赞赏术数之代表——— “太一遁甲”之法的作用,认为运用该法上可推知鬼神万状,下可推知人事之所有得失,以此用兵无所不胜⑥。《抱朴子内篇》亦有此说: “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若为兵寇所围,无复生地,急入六甲阴中,伏而守一,则五兵不能犯之也。”⑦后来,有些军事将帅把道士招进阵营,希望通过道士的神仙法术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取胜,《晋书》、 《宋史》等史书中对于在战争进程中采用道术御敌、胜敌的记载也非常多见,足见道教法术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古代的战争进程。如 《晋书》所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 ‘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⑧ 二、道教思神仙理论深刻启迪了传统军事思想家的理想追求 道教神仙理论中构建出来的神仙形象、神仙理想和神仙境界以及神仙世界的种种特征,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不仅影响到了传统兵学的战争观、战略战术论和具体的军事行为,还影响到了传统军事思想家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追求。 其一,道教神仙理论中所蕴含的社会理想直接影响到了传统军事思想家对社会理想的构建。在大道宇宙观的基础上,道教认为神仙世界之所以值得凡人艳羡、追求,其关键之处就是神仙世界是一个没有战乱、充满祥和安宁的世外桃源,是真正理想中的 “太平社会”,它指明了作为邦国治理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道教追求的 “以道治国、共建太平社会”思想遂成为历代军事家们首选的治国良策。 道教 “太平社会”的思想起源于 《道德经》提出的 “小国寡民”,而后在此基础上,道教提出了其 “太平社会”的思想, 《太平经》首先论述 “太平”之意: “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平者,比若地居下,主执平也,地之执平也。……气者,乃言天气悦喜下生,地气顺喜上养;气之法行于天下地上,阴阳相得,交而为和,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凡物,三气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太者,大也;平者,正也;气者,主养以通和也;得此以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故言太平气至也。”⑨而后,通过一段细腻的文字, 《太平经》对 “太平盛世”形象地做了描述: “天地得以无病而喜;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贤者得以自达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见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为非而喜;四时五行得顺行,民谨不犯之而喜;万二十物各得其处所,不见害而喜;鬼神见德君可为积善,亦复悦喜;恶气不复上蔽日月三光亦喜;太上平气得来治,王者用事亦喜;恶气得一伏藏,不伏见使行诛伐亦喜;夷狄得安其处,不复数来为天战斗亦喜;军师使兵器得休止不用,士卒不战死亦喜。凡天地之间,若 此喜者众多,不可胜记。行为真人举其大纲,见其始,子自思其意。凡事以类推之,尽以得矣。德君 案 行 之,天 下 咸 服 矣。”⑩道 教 借 此 认 为,“太平社会”理想的主要目标就是 “以道治国,共筑太平盛世”。 道教依据神仙世界理想所提出的 “太平世界”的社会理想以及实现此理想的方法和途径深深影响了传统兵学之社会理想观念。我们知道,尽管兵学家的职责是研究、参与、指挥军事行动,但是这些都是服从于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换言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没有战争的社会理想,如果能够不通过战争的手段就实现天下太平,那才是上上之策,战争只不过是万不得已的一种下策。这种思想几乎成为了绝大多数兵学家的共识,如 《百战奇略》中便认为: “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在天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法曰:顺天时而制征讨。”11所谓的 “君暗政乱,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便是兵学家反对的社会状况,它们希望的社会理想恰恰与此相反,是一种充满活力、政治清明、贤良得用的 “太平社会”。大部分兵学家认为这种太平社会才是追求的理想社会形式。 其二,道教就是以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为目标的宗教,神仙的种种形象和特征往往成为每个个体所追求的个人理想,这种理想也影响到了传统兵学家们的个人追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追求自由不羁、逍遥洒脱。对于传统兵学思想家而言,当驰骋疆场、快意恩仇的生活结束之后,寻找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就成为他们的一种新追求,这时候道教的思想开始越发散发出迷人魅力,不少军事家纷纷向往神仙生活,比如曹操、辛弃疾、刘基等著名将领就在言辞中明确表示出这种心态。如明代开国名将刘基虽是一名足智多谋、叱咤疆场的战将,但是常常希求生活在神仙世界中,并把成为一名解脱得道、飞升成仙的神仙作为个人理想。他曾明确说道: “龙门先生既辞辟命,将去入仙华山为道士,而达官有邀止之者,子弱冠婴疾,习懒不能事,尝爱老氏清净,亦欲作道士,未遂。闻先生之言则大喜,因歌以速其行,先生行,吾亦从此往矣,他日道成为列仙,无相忘也。”12语句中流露出对神仙的向往情愫十分浓厚,并通过浪漫的笔调描写了自己对神仙生活的向往。 其次,追求长生不老、不死成仙。神仙理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乃是长生不老,也就是没有死亡的痛苦,为此,道教自创始以来,围绕如何做到“不死长生”创造了许多神学理论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手段。在传统兵学家的思想观念中,希求健康长寿,进而得以长生不老也成为他们的一个追求目标。在这一方面,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天祥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其在 《彭通伯卫和堂》中表达了这种思想:“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外邪奸其间,甚于寇抢攘。守护一不谨,乘间敌益勍。古有黄帝书,犹今六韬经。悍夫命雄喙,仁将资参苓。羽衣为其徒,识破阴阳争。指授别生死,铮然震能名。道家摄铅汞,肤腠如重扄。到头关键密,六气无敢婴。”13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天祥“于咏卫和堂之际深涉道门 ‘摄铅汞”之法,可知其对养生之道的特别关注。正是由于他曾用心于此道,所以即使在被捕入狱的恶劣情形之下,他依旧表现出达观的精神”14。 最后,追求隐逸闲适、超凡脱俗。隐逸闲适、超凡脱俗作为道教神仙理论的思想观念之 一,所表达出来的是对仕途名利的鄙弃,对志士高洁志趣的羡慕和对寄情田园山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到了多数传统兵学家的个人理想,许多兵学家在功成名就之后,所想的不是如何花天酒地、享受富贵,而是萌生功成隐退的脱俗超凡之志,足见道教神仙理论的影响力。军事家曹操曾经在其 《气出唱》 (其一)中表达了这个思想: “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玉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东到海,与天连。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心恬澹,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1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道教善书与社会治理研究” (批准号:11CZJ01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四川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传统兵学与神仙文化关系研究” (项目批准号:09QN02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①李筌著,张文才、王陇译注: 《太白阴经全解》卷8《总序》,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15页。 ②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3页。 ③《长短经》卷9《兵权·出军》,《中国兵书集成》第2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92年,第941页。 ④司马迁:《史记》卷6《封禅书》,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第170—171页。 ⑤《武备志》,《中国兵书集成》第31册,第4073—4084页。 ⑥具体言论参见李筌对 《孙子兵法》之 《计篇》、《虚实篇》、《军争篇》注。 ⑦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5页。 ⑧《晋书》卷80,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册第2103页。 ⑨王明: 《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48页。 ⑩王明: 《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20—421页。 11刘基:《百战奇略注译·天战》,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66页。原注释点校有误,已改。 12《诚意伯文集》卷9,《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49册第16页。 13《文山先生全集》卷1《文集·彭通伯卫和堂》,《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17册第14页。 14詹石窗: 《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15曹 操:《曹 操 集 · 气 出 唱》,北 京:中 华 书 局,1959年,第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