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道教与中国古代历法关系十分密切,其内修外养均强调顺天应时,离不开对自然节候的把握。节气时辰对于道门中人来说,是一个极关键的问题。 盖建民,哲学博士,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访问客座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学研究》常务副主编。 主题词:道教 中国 古代历法 古代天文学,重在历法。天文学在古代与农学、医学、算学并列,号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学科。其中,天文学与算学关系最为密切,古人称之为“天算之学”。这里所说的“天”指日月星辰的天体结构和运行的观测研究,“算”主要指根据这些天体运行的观测,进行定量分析计算,也称“推步”。古人从事天算之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那么,什么是历法?古文历亦写作、厤。《说文》云:“历,象也,通作历。”《书·尧典》则云:“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易·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孔颖达疏:“天时改变,故须厤数,所以君子观兹《革》象,修治厤数,以明天时。”法在“历法”一词中有常理、制度的意思,《尔雅·释诂》云:“法,常也。”《字汇·水部》云:“法,度也。”历与法合用,指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即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一切动态,以测定其规律,制成法度,用来度量时间。中国古代的历法学是在天文学与观象授时的密切配合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天文史也是一部历法史。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按司马迁《史记·历书》的记载,始于道教所崇奉的黄帝。“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①太史公以为神农以前太古远了无法稽考,盖因黄帝考定星历,于是有了历法。中国的历法是否始自黄帝,有待进一步考证,但道教重视历法,道门中人与中国古代历法关系密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道教的内修外养强调顺天应时,离不开对自然节候的把握。道士修炼,要根据天地阴阳节气的流转“进阳符,退阴火”。因此节气时辰对于道门中人来说,是一个极关键的问题。 一、道教历法探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道教为了修炼的需要,还创制了一种特殊的、在道门内部流通的历法。《道藏》中有一部原题为“中华仙人李淳风注”的数术著作《金锁流珠引》,该书卷二十一《二十八宿旁通历仰视命星明暗扶衰度厄法》,前面有一道教历法“二十八宿旁通历”表,表后有一段文字说明: 右具推一周年一十二月有三十日,算其所本身属宿,即从一日而始,毕于三十日,随月配之。上古大真太上老君受元始道君之教也,文书谓之《二十八宿经》,有一十二卷,二百纸,广大卒难寻究,后圣君降南山。(注云:大业十三年下降长安南山,今名终南山。告风有唐李氏之王天下也。今撰略《二十八宿经》,为十二月三十日相配,则行旁通示人,算配本星,即视知衰盛。)令风旁通撰略,并为要诀,教以志人,故因上圣所出旁通记也②。 从这段文字说明来看,“二十八宿旁通历”出自《二十八宿经》,托名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5)太上老君下降终南山,令李淳风所撰,其目的“为十二月三十日相配,则行旁通示人,算配本星,即视知衰盛”。“二十八宿旁通历”是否为李淳风所撰,难以确考,很可能是唐宋间道门中人所制作,后托名李淳风。关于“二十八宿旁通历”的性质,学术界尚无定论。有学者称之为“与官方历法不同的‘太阳历””③,也有称“恒星月历”,今人李志超先生认为“此历以天文星象注日,从而成为一种‘天文历”,这对普及天文知识非常有利。”将道教这一历法略作改进设计,就可成为一种方便人们记忆天文学内容的“天文教育历表”④。关于道教“二十八宿旁通历”的来源和性质,目前还需要在史料考证和具体天文思想内容两个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以为,从道教天文思想的角度分析,关于“二十八宿旁通历”我们目前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首先,应当承认“二十八宿旁通历”符合历法的基本概念。所谓的历法,用一种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根据天文的客观规律,按照某种人为的规定,把“年”、“月”、“日”三者合理的编排起来,以便人们据此安排各种活动。“二十八宿旁通历”以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三十日,以二十八宿星名作为记日符号单位,依次排出一年360天所对应的二十八宿星名,道教称之为“本生宿”。如正月一日到三十日的二十八宿星名依次为: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元、氐、房、心、尾、箕、斗、女、虚、危、室、壁、奎;二月一日到三十日的二十八宿星名依次为: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亢、氐、房、心、尾、箕、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三月一日到三十日的二十八宿星名依次为: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亢、氐、房、心、尾、箕、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其余四月至十二月每日也都有相应的二十八宿星相配。道士根据这一固定的历表,就可以方便查阅一年之中某月某日相配的二十八宿星,得知其“本身属宿”,从而推算自己的衰盛运程,以便据此安排修行活动。 其次,“二十八宿旁通历”带有鲜明的道教色彩,道门制作这一历法的目的是为了“仰视命星明暗,扶衰度厄”: 太上老君曰:夫修长生人得知本生宿(注云:本生宿是生日所配者是也。游宿者,生命所属生地宿也。假如本生星正当位,是游宿,犯本宿甚恶,有灾,甚凶,游宿较轻。此二事,尽须思候之。明则身无灾,暗则身有灾厄疾病,须早向前依符法启谢之即得消灭疾厄,度达衰厄之事。)所在之处。每至本命日,晴明即夜非人行时潜看明净者吉,暗动者有灾,不见者大厄至。即以摄地纪飞天纲各三遍,散为禹步,转天关,指有衰厄人鬼之乡(注云:夫人所生皆有灾厄之地。假如金命人长生在巳,沐浴在午,……五命总有灾厄之乡,不论见宿不见,但有衰即为之耳。)即以自消灭。常一月三度为之,即星明朗身,则无忧厄,灾害自消灭。夫学志道之人皆须先明此法,乃可活得真身。若不明衰厄之事,致病而死⑤。 道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本命宿星,即自己生日所配的二十八宿星,故称“本生宿”。道人通过查阅“二十八宿旁通历”就可以得知自己的本生宿,再观测当日的宿星明暗,推测自己的盛衰运,采取相应的符箓法术,就可以消灭疾厄、度过衰厄。复次,“二十八宿旁通历”还暗含有不同于传统历法的新思想。为了便于叙述,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将在下节展开讨论。因此,道门制作“二十八宿旁通历”与一般的历法是有区别的,“行旁通示人,算配本星,即视知衰盛”,故名“旁通历”。 二、 道教对历法科学思想的推动 . 1.“二十八宿旁通历”的历法思想 李志超先生的“旁通历――太阳教育历”的观点,给笔者很大的启示。“二十八宿旁通历”用二十八宿注日,十分方便人们学习天文知识,这里蕴涵了道教重视天文研习,借助历表普及天文知识,将历法与天文教育相结合的可贵思想。“这种新太阳历方案与已有诸家方案不同之处就是运用中国的二十八宿把新历充实了天文学内容。这些天文内容虽然非常粗糙简单,但对于少年儿童则恰如其分。历表的鲜明规则性,二十八字宿名的可背诵性,有如‘小九九”,必会吸引童蒙求知的好奇之心。所以这个历法非常有利于儿童的科学教育。”⑥用二十八星宿注日,与丹元子步天歌采用歌诀形式记载星官的名称、星数和位置的做法十分类似,在传播普及天文知识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二十八宿旁通历”还蕴涵某些“太阳历”的历法思想。历史上出现的历法相当多,历法的具体形式繁多,但基本上可区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类型。阳历亦称太阳历,它是以太阳的周年运动做为制历的天文根据,采用的基本周期是回归年,与月亮的运行没有关系,故亦称太阳历。 回归年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所需的时间,即四季更迭的周期,一回归年等于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也叫太阳年。阳历就把它作为“历年”的标准。古埃及历、古玛雅历和现行各国通用的公历都属于太阳历。阳历为了调整历法年与回归年之间的误差,一般要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来解决。 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为天文根据,采用朔望月做为基本周期,与太阳视运动没有任何关系,故亦称太阴历。朔望月是月亮连续两次呈现同样的月相所经历的时间,也是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 1朔望月等于29天12小时44分2. 8秒。阴历把朔望月作为“历月”的标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现阿拉伯国家通行的一种“伊斯兰历”,即属于阴历。该历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所创立,它规定单月为30天,双月为29天,平均每个历月为29. 5天,一年为12个月,共354天。12个朔望月实际上约为354.3671天,为了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现的那天开始,伊斯兰历采用置闰的办法,每30年为一周期,共加11个闰日,在30年循环周期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闰年在12月底增加1日,共355天。伊斯兰历年比公历约少11天,因而元旦日逐年提早,寒暑日期变化无常,约33年循环一周。伊斯兰历的起始历元定在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那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五)。伊斯兰历对昼夜的计算亦与公历不同,公历以子夜零时为一日之始,而伊斯兰历是以日落之时为一天的开始,即由夜晚到白天再至日落为一天,比公历要早6小时左右。 阴历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制定了一种所谓的阴阳合历新历法。阴阳合历,是以太阳和月亮两者的运行作为历法的天文根据,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把回归年、朔望月并列作为制历的基本周期。为了协调回归年、朔望月两个周期之间的关系,需要增加闰月。我国传统的夏历(也叫农历、阴历)、古巴比伦历、古希腊历皆属于阴阳合历。我国的农历跟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为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同时又用增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因此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至于闰哪一个月,这就需要考虑节气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长期总结天文、气象与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创造出来的,它能很好地反映寒暑变化和农时。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规律来确定的,而与月亮的运动没有关系,所以节气实际上属于阳历范畴。 现存《道藏》本“二十八宿旁通历”,其制历思想方法是将一年恒定设置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日,不置闰月,不用月亮运行的朔望周期来定月。不难看出,其制历思想带有明显的太阳历性质。 2.对官方历法思想的贡献 道门中人有根据宗教组织建设和修炼需要“随天立历”,自行编制历法的传统。《云笈七籤》卷二十八云:“天师以建安元年正月七日出下四治,名备治,合前二十八宿也。星宿治随天立历,运设教劫。”⑦不仅如此,道教对官方历法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其中,隋唐道士积极参与了官方的历法制定工作。隋统一南北朝之后,于开皇四年正月,正式颁用道士张宾所开皇历。《隋书》卷十七《律历志》记载: 时高祖作辅,方行禅代之事,欲以符命曜于天下。道士张宾,揣知上意,自云玄相,洞晓星历,因盛言有代谢之征。又称上仪表非人臣相,由是大被知遇……议造新历⑧。 张宾是因为擅长面相和星占之术,盛言杨坚有代谢之征,因而被隋文帝杨坚重用。占星术主要是以恒星为观察坐标,视彗星、流星、新星的出现,日、月、五星的位置移动,以及星气、云气的变化,推定人事的吉凶祸福。因此占星术士往往都具备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所以隋文帝后来又命张宾与仪同刘晖、骠骑将董琳等人“议造新历”。于是“宾等依何承天法,微加增损,四年二月撰成奏上”。⑨隋文帝披览后下诏令“张宾等存心算数,通洽古今……实为精密,宜颁天下,依法施用”,是为开皇历。随着新历的颁行,在刘晖的推荐下,张宾升迁为太史令。张宾的开皇历只是将南朝刘宋何承天所造的元嘉历略加增减而成,并无多大创新。而且开皇历本身还存在一些缺点。开皇历颁行后,就遭到当时刘孝孙和刘焯等人的批评,指出其主要缺点是不用破章法,不考虑岁差,不知用定朔,不会计算上元积年而立五星别元等。所以张宾的开皇历只施用了十三年,不久就被张胄玄的大业历所取代。相形之下,唐代傅仁均的戊寅历和李淳风的麟德历则较为先进,其中包含有不少历法新思想。 据《新唐书》卷二十五《历志》记载,“唐始终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⑩。戊寅元历即东都道士傅仁均所造新历戊寅历。“高祖受禅,将治新历。东都道士傅仁均善推步之学。太史令瘐俭、丞傅奕荐之。诏仁均与俭等参议,合受命岁名为戊寅元历。乃列其大要,可考验者有七”○11。傅仁均在太史令瘐俭、丞傅奕推荐下,受命造新历。由于高祖受命岁即武德元年的干支为戊寅,因此这一新历取名为戊寅元历或戊寅历。戊寅历在历法思想上有创新,它指出:“月有三大、三小,则日蚀常在朔,月蚀常在望……立迟疾定朔,则月行晦不东见,朔不西眺。”○12这表明戊寅历在我国历法史上首次正式使用定朔法,这是我国官方历书用定朔思想来编排历谱的开始。 以前我国古历法,都用平朔法,或叫经朔法。它是按日、月的平均视运动来计算朔望的方法,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轮流交换,有时配上两个连大月,使几年或几十年的平均得每月的平均朔望月约为29. 5306日。由于日月运动的不均匀,采用这种平朔法,就会发生历面日期和月相盈亏不相一致。早在南北朝时,刘宋何承天就意识到日食发生在晦日或初二,月食发生在望的前后,很不合理。所以何承天曾主张用定朔法,即计算太阳月球的真位置,从它们的关系来确定朔日及月的大小。采用这一方法,则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日。由于当时何承天还不知道太阳运行有盈缩,所以何承天只考虑到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性的问题,其定朔思想还不完善。加之他的主张当时遭到守旧派的顽强反对,未能实行。所以傅仁均所造的戊寅历首次采用定朔法,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史上的一次思想大改革,对后世历法的制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因此载誉史册。 在唐代所颁行的十多部历书中,道教学者李淳风所制麟德历被历家公认为唐代的好历。李淳风出身于道士之家,“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13李淳风在贞观初年因指出傅仁均戊寅历的不足,在天文历法方面崭露才华,得以进入太史局供职,先后担任太史丞、太史令等职。李淳风所造麟德历于唐麟德二年颁行,它是以刘焯的皇极为基础,但在具体制历技术上有着独到的天文历算思想。主要有二点: 其一,进朔法的新历法思想。李淳风针对定朔法有时会造成连着三个或四个大小,小月也可能发生三次的不足,提出进朔思想。即朔的小余在日法的四分之三以上时,则以翌日为朔日。用这一进朔新思想来定朔,可以避免历法中连续四个大月或三个小月之情况,所制历法更精密。因此,这一进朔新法就为唐宋历法所遵用。 其二,“总法为母”的历法计算新思想。李淳风在历法计算上有独特的造诣。“古历有章、蔀、元、纪日分度分,参差不齐。李淳风为总法以一之,凡朞实朔实,及交转五星,并以总法为母。”○15过去历法中表示基本常数日数的奇零部分,都用不同的分母。李淳风则引进了共同分母的新思想,在历法计算中废除了传统的章、蔀、纪、元之法。麟德历的回归年、朔望月和近点用的日数都用1340为分母,李淳风并且废除了闰周○16这一传统做法,完全由观测和统计来求得回归年和朔望长度。此外,李淳风还在日食计算中提出蚀差的校正。所以这些制历技术上的新思想无疑使得麟德历更加符合天象变化。清人阮元在《畴人传》中曾高度赞扬李淳风历法计算的新思想,称其“运算省约,则此为最善,术家遵用,沿及宋元。而三统四分以来,章蔀纪元之法,于是尽废。斯立法巧捷,胜于古人之一大端也。”○17李淳风以“总法为母”的计算法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思想,为以后的历法所沿用,成为元代授时历以一万为小数记法的先声,推动了古代历法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李淳风在天文观测仪器的制造上也有独创之处。《旧唐书·天文志》记载: “贞观初,将仕郎直太史李淳风始上言灵台候仪是后魏遗范,法制疏略,难为占步。太宗因令淳风改造浑仪,铸铜为之,至七年造成。淳风因撰《法象志》七卷,以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语在淳风传。其所造浑仪,太宗令置于凝晖阁以用测候。”○18李淳风于贞观七年设计制造了一台新浑仪,在设计制造技术思想上有很大创新。李淳风在古浑仪的六合仪和四游之间,增加了一重具有黄道环、赤道环和白道环的三辰仪。经过这一创新所制造的新浑仪,测天功能大大增强,可“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19故“时称其妙”。唐以后所制造的浑仪,原理思想和基本结构都与李淳风浑仪相似,只是把规环或其他零件、部件增减一些而已。李淳风本人也因此著《法象志》七卷,“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这在《旧唐书》卷七十九《李淳风传》有记载。值得一提的是,李淳风对运用浑仪观察天文星象所产生的系统误差问题有所认识,并作了定量分析。据北宋科学家沈括《浑仪议》记载:“李淳风尝谓斛兰所作铁仪,赤道不动,乃如胶柱,以考月行,差或至十七度,少不减十度。”○20观察测量过程,由于仪器设计的因素,会产生系统误差。李淳风已认识到斛兰所作铁仪,其误差范围十度到十七度,这种误差不是偶然测量不准确造成的,而是由于仪器系统本身造成的,所谓“此正谓直以赤道候月行,其差如此。”○21“其差如此”的思想,表明李淳风对浑仪测量的系统误差有深刻的见解。 李淳风作为一名著名的天文学家,其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现今《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和《五行志》都为李淳风所撰写,不仅保存了大量古代天文历法材料,而且还蕴藏有一个了不起的科学思想,即将历代累计下来的天文知识按一定的次序整理分类,“今详众说,以著于篇”,试图建构一个天文学知识体系。《晋书·天文志》开篇即云: 昔在庖牺,观象察法,以通神明之德,以类天地之情,可以藏往知来,开物成务。……至于殷之巫咸,周之史佚,格言遗记,于今不朽。其诸侯之史,则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味,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验。其巫咸、甘、石之说,后代 所宗。暴秦燔书,六经残灭,天文星占,存而不毁。及汉景武之际,司马谈父子继为史官,著《天官书》以明天人之道。其后中垒校尉刘向,广《洪范》灾条,作《皇极论》,以参往之行事。及班固叙汉史,马续述天文,而蔡邕、谯周各有撰录,司马彪采之,以继前志。今详众说,以著于篇○22。 《晋书》天文志的编写体例是依次按“天体”、“仪象”、“天文经星(中宫、二十八宿、星官之二十八宿之外者)、天汉起没、十二次度数、州郡躔次、七曜、杂星气(瑞星、妖星、客星、流星、云气、十煇、杂气)、史传事验(天变、日蚀、月变、月奄犯五维、五星聚合、月五星犯列舍、经星变附见、妖星客星、星流陨、云气)。其体系结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为:宇宙模型、天象仪器、天体构成、天地对应和天象观察记录。这种试图将天文知识纳入一个较为完整体系的思想,在历代天文志书中是一个创举。《晋书》、《隋书》的天文志除搜集大量天文、气象记录外,还对这些记录进行了分类,对一些特殊天象的名称作了解释。例如他指出彗星尾“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常背太阳的规律,比西方天文学早九百多年。此外,李淳风还擅长天文星占,“淳风每占候吉凶,合若符契”。他所撰写的《乙巳占》一书,堪称古代星占理论的集大成著作。书中虽然包含大量神秘主义的东西,但也蕴藏了不少天文学思考。如在总结前人天文成果,记录某些天象和气象,对某些天象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推测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 综上所述,道教由于其教义思想和宗教修行活动的特点,特别是道教的内修外养强调顺天应时,离不开对自然节候的把握。道士修炼,要根据天地阴阳节气的流转"进阳符,退阴火"。因此,道教与中国古代历法之间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关系。道教对古代历法思想发展曾做出过的特殊贡献,不容忽视。 ①《史记》卷26《历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册,第1256页。 ②⑤《金锁流珠引》卷21,《道藏》第20册,第451页。 ③祝亚平著:《道家文化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④⑥参见“旁通历———天文教育历”,李志超著:《国学薪火———科学文化学与自然哲学论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202页。 ⑦《云笈七籤》卷28,《道藏》第22册,第210页。 ⑧⑨《隋书》卷17《律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第420~421页,第421页。 ⑩○11○12《新唐书》卷25《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第534页。 ○13○18○22《旧唐书》卷79《李淳风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册,第2717页、第2718页、第2719页。 ○14○16阮元《畴人传》卷13,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158页、第159页。 ○15闰周即设置闰月的周期。 ○17《历代天文律历志汇编》(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55页。 ○19○20《宋史》卷48《天文志一》,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册,第959页。 ○21《历代天文律历志汇编》(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