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烂肠之食的药方———辟谷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盖建民 参加讨论

     辟谷术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辟谷也称断谷、休粮、绝粒,指在修炼的某一阶段内不食五谷类食物,而身体仍可以维持“不饥”、“不饿”的状态。辟谷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庄周在《庄子·逍遥游》中就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这种能行辟谷之术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秦汉时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谷的长生术,出现了一些辟谷之士。《史记·封禅书》谓:“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史记·留侯世家》也有张良“乃学辟谷,导引轻身”的记载。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就有一篇专论辟谷之术的文献———《却谷食气》。该文通篇论述了根据天地四时的自然运行,随月逐日服食天地之清气来达到辟谷目的,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当然,辟谷之士在修炼此功法时,并非不吃任何东西,只是不食五谷杂粮罢了。辟谷方士在服气辟谷的过程中,除了要饮水外,还要特别服食一些通利脏腑、益气及富含高蛋白、高油脂类的草木类药物,如白术、茯苓、胡麻、黄精。以《却谷食气》为例,篇首即云“去(却)谷者食石韦”,石韦,又名石皮、石兰、飞刀剑、金汤匙、单叶草。《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草木药,称“石韦”,味苦平,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方士行辟谷服气术时,常要服食一些草木药去除其体内积滞、沉疴(道教内丹功有筑基一说,有类似意义),这样辟谷服气才能达到较好的养生效果。方士服食石韦就是出于这样的意图,能止烦、下气、通膀胱,补五劳、安五藏、去恶风、益精气。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的不少方士都热衷于辟谷之术。《三国志》卷二十九称:“颍川俭能辟谷,饵茯苓。……初,俭之至,市茯苓暴数倍。议郎安平李覃学其辟谷,餐茯苓,饮寒水……”张华的《博物志》也有类似记述,声称魏王曹操所召纳的许多方士如庐江左慈等“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
     是什么原因促使秦汉时期食气辟谷术的兴起并在方士中广为流行的呢?究其本原,首先与当时社会医药学的进步,特别是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思想变革密切相关。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还必须合理调配饮食结构,保证人体必须的各种营养素,并且还要保证人的肠胃吸收这些营养素。但在先秦时期,社会的上人士层多喜食肥厚的肉类食物,“膳用六牲”,纵酒为乐。这种饮食结构过多地摄入高脂肪的动物性食品,必然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出其弊端,认为食肉虽多但不能胜食气,明确把这种“肥肉厚酒”的食谱称为“烂肠之食”。这种反对过份荤食、提倡素食的饮食思想给当时的方士以很大影响,一些方士纷纷在饮食上返朴归真,多喜食天然植物性食物。
     其次,在方士们看来,饮食的品种还直接关系到人的生理、心理差异,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淮南子》一书中。《淮南子·坠形训》云:“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方士们认为“食谷者智慧而夭”不能长生,是由于人吃了五谷杂粮,肠中积成粪便,秽浊充塞体内的缘故;相反“食气者”却能做到“神明而寿”。所以,欲得长寿延年,就必须“却谷食气”,修炼辟谷之术,如此方可达到“不食者不死而神”的境地。
     东汉末道教创兴后,把辟谷之术也纳入其修仙方术之列,并对辟谷之术作了宗教神秘主义的阐释。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尸,亦称三虫、三彭。上尸名彭倨,好宝物;中尸名彭质,好五味;下尸名彭矫,好色欲。而且上尸居脑宫,中尸居明堂,下尸居腹胃。三尸常居人脾,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在人体中是靠谷气生存的,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谷气,那么三尸在人体中就不能生存了,自然也就消除了人体中的邪魔。所以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云:“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也就是说,要想益寿长生、“神明不死”就必须辟谷。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自道教创立后,许多道徒便虔诚地把研习辟谷之术作为修炼成仙的基本途径之一,各种辟谷之法如“服气绝粒”、“符水断谷”、“吞石辟谷”等不断涌现。据《抱朴子内篇·杂应》记载,当时已有辟谷之术“近一百许法”,云:“近有一百许法,或服守中石药数十丸,便辟四五十日不饥,练松柏及术,亦可守中,但不及大药,久不过十年以还。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须日日服之,乃不饥者。或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也。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云以甘草、防风、苋实之属十许种捣为散,先服方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辄更服散,气力颜色如故也。欲还食谷者,当服葵子汤下石子,乃可食耳。”上述所述的洛阳道士董威辇辟谷方是先食甘草、防风、苋实等十种草木药配制的辟谷散剂,然后吞服石子,称为“吞石辟谷法”。道门辟谷之士还常采用喝符水来达到不进五谷杂粮的目的,即“符水断谷”。符水通常有两种,一是以手指向水中画符而成,二是以纸画符烧成灰烬放在水中搅拌而成。葛洪指出:“又符水断谷,虽先令人羸,然宜兼知者,倘卒遇荒年,不及合作药物,则符水为上矣。”也有饮祝水来辟谷的方法,《抱朴子内篇》中就介绍了这一方法,云:“甘始法,召六甲六丁玉女,各有名字,因以祝水而饮之,亦可令牛马皆不饥也”。
     当然,道教辟谷之士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吞服清气来达到辟谷目的。素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中就载有“服气绝粒”法,其具体方法如下:平枕正卧,绝一切浮想。浮想若下除则心神气当闭不行。绝想止念既定,然待出息尽,便闭玄牝,气鼓满牙齿,勿得相近。欲咽之时,齿牙微相近,仍须收息缩气,腹咽下,以咽得为度,咽得饱以为期,亦无时限。
     道徒在行辟谷之术时,并不一下子就“急断”谷物,而是采取逐日“节量饥饱”的渐进方法。因为道教服食之士认为,掌握辟谷之术“若遭世荒,隐窜山林,知此法者,则可以不饿死。其不然也,则无急断。”所以,道徒在修炼辟谷之术时,一般都有采取逐渐减食的方法,由一日三餐减为二餐、一餐,并坚持服气导引锻炼,使身体适应一段时间后,就转为以饮水食气为主,同时进食一些有滋补强身功效的草木类药及其方济。这样就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食谷物,而身体仍能保持比较健康、正常的状况。《云笈七签》所载的《神仙绝谷食气经》就是一例,云:“诸欲绝谷食气法,食日减一口,十日后可以不食。二日三日腹中或若饥,取好枣九枚,若方寸术饼九枚食之,一日一夜不过此也,不念食者槃也”。
     道教辟谷之术有一定的医学生理学依据,其中还蕴涵了有现代意义的“断食”疗法思想。现代医学思想研究发现,营养过剩和不足可以损害健康,使人患病而短寿。美国科学家经过十年对老鼠和猿猴老化过程的研究发现,降低摄食量可以减缓生命的成长和老化过程,吃的越少,体内产生的自由基的量也少,而自由基是导致人体日益朽坏老化的重要因素,经常饱食,不仅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由于血液过多集中在胃肠,使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由于营养过剩也会导致肥胖病,由此引发糖尿病、胆石症、代谢性痛风、心脑血管等疾病,而适当地少食、断食可以防治这类疾病。所以,控制饮食是人类的一条长寿之道。
     与道教辟谷术相类似,伊斯兰教则有斋戒的习俗。据报道,最近在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举行的“断食与健康”国际学术会议上,与会医学家普遍肯定了断食疗法的科学性。美国营养学家马凯用小白鼠做试验,每周禁食两天,结果显示小白鼠不易生癌,寿命延长一倍。俄罗斯“抗衰老”研究中心一位教授对断食疗法做了20年的实验研究。他自己也开始每周禁食一天,令肠胃休息,清除食物残渣,结果发现自己的肠胃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都得到增强。伊巴丹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人顿顿都吃得太饱,会导致胃肠疲劳过度,甚至产生肠疾。这样一来,淤积在肠道中的食物残渣就会发酵,产生有害毒素和使人过敏,经肠胃吸收后进入血液,造成头晕、头痛,甚至产生心肌梗塞、支气管哮喘。目前,美、日、法、俄、英、德及澳大利亚等国都开始研究断食法,日本国内已开设了为数甚多的断食疗法医院。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挖掘道教辟谷术中蕴涵的有现代意义的医学科学思想和治病方法,以造福人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