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论道教斋醮科仪的科教三师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张泽洪 参加讨论

    道教的祭祀仪式习称为斋醮,有关斋醮的一系列法事内容称为科仪。道教祀神的科仪,又称作仪范、科范,举行仪式称为行道。道教具有丰富的科仪经典,可供斋醮道场依科阐事,演习出各种祀神法事。道教斋醮科仪经典,是历代高道大德在斋醮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形成的,是道门智慧的结晶。科教宗师们对斋醮理论的探索,对科仪思想的阐述,使道教的教理教义更为成熟。在斋醮科仪编撰史上,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是奠定科仪格式的关键人物,被后世誉为科教三师。对科教三师编撰斋醮科仪的问题,本文作如下探讨分析,以见其在科仪编撰史上的地位。
    一、陆修静编撰斋醮科仪
    道教斋醮科仪经书的编撰,始自东汉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及张陵在鹤鸣山所传《天官章本》。至南朝刘宋陆修静整理灵宝斋法,道教斋醮科仪已初具规模。陆修静(406-477年),字元德,吴兴东迁人。三国吴丞相陆凯后裔,家世为南朝高门著姓。陆修静以士族身分皈依道门,精研道书,穷究奥旨,道风远播。陆修静居庐山简寂观修道,帝王母后,慕其声名,躬亲问道,执门徒之礼。陆修静是改革、整顿天师道,使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关键人物。
    陆修静对斋醮科仪经典的编撰,据他在上《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表》中说:
    自从叨窃以来一十七年,竭诚尽思,遵奉修研,玩习神文,耽味玄趣,心存目想,期以必通,秉操励情,夙夜匪懈,考览所受,粗得周遍。[1]
    可知陆修静在较长的时间中,潜心研究科仪经典。陆修静对天师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贡献是斋醮仪范的制定。据《茅山志》记载,陆修静所著斋法仪范达百余卷。现知其名的有《金箓斋仪》、《玉箓斋仪》、《九幽斋仪》、《解考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古法宿启建斋仪》、《燃灯礼祝威仪》等。
    陆修静制定的百余卷斋仪,其内容可分为“九斋十二法”,包括灵宝斋九法、上清斋二法和三元涂炭斋法。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记十二种斋法中之灵宝斋为:金箓斋、黄箓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洞神三皇斋、太一斋、指教斋。陆修静的九斋十二法,原科仪经本似在《无上秘要》中尚有保存。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七,收录南北朝道教行用的各种斋法,虽一概未著录撰人,但从科仪编撰的实况看来,收录的应是陆修静的斋醮科本。《无上秘要》卷四十七《斋戒品》称:“道家所先,莫近乎斋,斋法甚多,大同小异,其功德重者,唯太上灵宝斋。”[2]该经所收录的科仪经本,确系当时风行的灵宝派斋法。陆修静亦曾宣称:“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灵宝斋。”[3] 此外,可资说明的还有一条例证:《无上秘要》卷四十八收录《灵宝斋宿启仪品》,而南宋道士蒋叔与编撰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其中卷十六为《古法宿启建斋仪》,著录为“东晋庐山三洞法师陆修静撰”。两种宿启科仪的格式,具有明显的沿袭痕迹,据此亦可推知《灵宝斋宿启仪品》系陆修静撰作的科本。
    道教认为灵宝之教最初密而不传,在道门中口口相授,太极仙翁葛玄始撰成经典,“著敷斋威仪之诀,陆天师复加撰次,立为成仪。”[4]陆修静作为灵宝派道士,担当制定斋仪之重任,但他并不囿于灵宝斋仪,对上清派和天师道的斋仪,也兼收并蓄,予以整理。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二说:
         陆君主张教法,立万代之范模;考定经典,别千古之真伪。身得度世,名列仙阶。编撰科书,所存虽少,无非按据经典,参合条纲。后人不究其源,凡有好奇尚异之事,多委之简寂斋科。[5]陆修静所撰斋科,被后世视为斋仪之范模,考证科书之歧异,多追根溯源,指陆修静科本为定说。唐代杜光庭撰修斋科,亦是既考三洞经科,“又参以陆仪为准”。 [6]陆修静整理制定科仪,以江南盛行的斋科为主,此后,灵宝之斋大行于世。唐代道经《斋戒录》说:               经品斋科,行于江表,疫毒销弥,生灵乂康。自晋及兹,蒙其福者,不可胜纪焉。[7]
    陆修静奠定了灵宝斋仪的主导地位,此后的道教科仪经典,所载斋法皆以灵宝为宗,甚至有“非灵宝不可度人”之说。据陶弘景《真诰》记载:齐梁之际,赴茅山崇元馆学道者,居道馆周围数里,廨舍十余坊,皆修灵宝斋及章符,学上清经者寥寥无几。当时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的鹤会,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有四、五千,道俗男女,登茅山作灵宝唱赞,可见灵宝斋法确乎风行于江表。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六说:
         陆天师摭经诀而撰斋谢戒罚之仪,三箓九幽,解考涂炭,三日七日,一时九时,品目虽繁,仪矩则一。[8]
    据此,后世道教常行的金箓、黄箓、玉箓斋会,三日斋醮,七日斋醮,一时行道,九时行道的仪格,在陆修静时就已具刍型。陆修静的九斋十二法中,在灵宝斋九法之上,首列上清之斋二法,即绝群离偶,孤影夷豁。南朝上清派的斋法,据唐代道经《斋戒录》引《道门大论》载:
         上清斋有三法:一者绝群独宴,静气遗形;二者清坛肃侣,依太真仪格;三者心斋,谓疏瀹其心,澡雪精神。[9]
    陆修静所列上清斋二法,实际是《道门大论》所载上清斋第一法,属内斋范畴,为极道之斋。唐代道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五所列九等斋是:太真、金箓、黄箓、明真、自然、三元、涂炭、洞神、神咒。此列为第一的太真斋,即上清斋第二法的太真仪格。在上清斋中,仅此太真仪格属外斋范畴,为济度之斋。此经所列九等斋,可与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所载九斋比较,亦可见其对陆修静斋法既有沿袭,又有修订。
    至于三元涂炭斋,为天师道所行斋法。宋代道经《正一论》说:
         涂炭斋法者,由群生咎障既深,非大功不释;宿对根密,非涂炭不解。结考不解,则学仙不成,厄世不度。天师以汉安元年十月十五日,下旨教于阳平山,以教众官,令入仙目。王、赵修之,卒登上道,当尔之时,涂炭之谢已行,而灵宝斋仪未敷,唯五符而已,岂得兼行。[10]
    当时有涂炭仪悉如灵宝法的议论,这是针对此论的辩正。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五十《涂炭斋品》说:
         谨相携率,为承天师旨教,建议涂炭,露身中坛。束骸自缚,散发泥额,悬头衔发于栏格之下,依灵宝下元大谢清斋,烧香稽颡乞恩。[11]
    该经之斋仪在许多仪节都有此语,在《礼十方忏文》中说:“臣等谨依灵宝下元涂炭谢法,露身中坛,稽颡乞哀,特乞大慈开囿之恩。”[12]此涂炭斋法要依灵宝下元大谢清斋修设,融汇了灵宝派的内容,已非三张五斗米道时期的原始涂炭斋法,应是经陆修静修订过的涂炭斋品。
    陆修静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论斋法之功用说:
         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积世罪,灭凶咎,却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济一切,莫过乎斋转经者也。夫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无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国宁家,延年益寿,保于福禄,得无为之道;下除宿愆,赦见世过,救厄拔难,消灭灾病,解脱死人忧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13]
    陆修静此论,为后世科仪所沿袭。道教认为治人当先治身,正人当先自正,而治身正心就离不开斋直,斋是齐人参差之行,直是正人入道之心。陆修静说的斋直,即指祭祀之斋法。自陆修静制定斋醮仪范后,道教斋醮活动的举行有章可循,祝香启奏,出官请事,礼谢愿念,莫不遵循经文。南北朝时期,道教斋醮科仪已粗具规模,此标志着道教正向成熟宗教转化。
    二、张万福整理斋醮科仪
      唐代长安道士张万福,是整理编撰斋醮科仪的重要人物。张万福,生卒年不详,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时期活动于长安的著名道士。张万福曾居长安清都观,故后世科书称之为张清都,又曾居长安太清观,参与编撰唐代《道藏》,所撰科书或题“三洞弟子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编录”,或题“京三洞弟子清都观张万福”。
    《正统道藏》收录张万福编撰的斋醮科仪经文,计有《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三洞众诫文》、《太上洞玄灵宝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等。  张万福还曾修撰《黄箓仪》、《灵宝五炼生尸斋》等科仪。南宋蒋叔与《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题为“大唐清都三洞法师张万福补正”。张万福的科仪思想对后世影响甚著,唐末五代杜光庭编撰《太上黄箓斋仪》,南宋蒋叔与编撰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其斋仪释文多处引用张万福斋仪的论述,用以辨析斋法源流,说明张万福编撰黄箓仪及其科仪思想,在道门中有相当影响。
    李唐建国之初,以道教教主老子(李耳)为李氏皇帝远祖,道教成为国教。唐代制度,凡三元日和皇帝诞生日,道观要举行金箓大斋、明真斋,以祈祷帝王长寿,国家康泰。随着唐代道教的兴盛和斋醮活动的盛行,陆修静所制订的斋醮科仪,在实践中已暴露出种种问题,需要道门中人整理改进。
    张万福曾游历江淮吴蜀,所至之处,目睹法师传度经戒法箓甚为轻率,斋戒守静亦不尽心遵行。更为严重的是,竞有男女同坛祭礼,或师弟不相对斋,或师弟各自游行,或数师同坛,或不书表章,不分契券。斋醮活动中的种种混乱和不良风气,蔓延滋长,令有识之士情所不忍。
    江淮吴蜀是道教发源兴盛之地,长安、洛阳之供奉道士多来自这些地方,他们沾染家乡斋醮鄙俗,施行于帝都斋坛,有损道教声誉。对此治理整顿,已是刻不容缓!当时长安是道教文化中心,是高道荟萃之地。张万福时五十余岁,入道修持亦四十余载,身为长安太清观大德,显然是道学渊博之士。加之参加编撰《道藏》,熟悉道教典籍,故担当起整理斋醮科仪之重任。
    张万福对斋醮科仪的整理和贡献,主要在经戒法箓、法服科戒、斋醮仪式等方面。
    道教三洞诸经,说戒颇多。张万福强调:学道求真,莫不先持斋戒,若不持戒,则道不可得。为此,他编撰《三洞众戒文》,收录《始起心入道三归戒文》、《弟子奉师科戒文》、《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文》、《三戒文》、《五戒文》、《八戒文》、《三诀文》、《八败文》、《三要文》、《十三禁文》、《七百二十门要戒律诀文》等。规定始起心入道者受《三归戒》;在俗男女受《无上十戒》;新出家者受《初真戒》;正一弟子受《七十二戒》等,要求法师随法传授。张万福说:戒有多种,大小异门,但归根结底都是引人入正道,悟解此真谛,终持一戒,即戒于心,这才是奉戒最要紧的。
    在《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中,张万福仍强调学道持戒的重要。他说:凡初入道门,皆须持戒。欲防非止恶,进善登仙,各种修行中,持戒最为重要。若修道者为六情所染,五欲沉迷,内浊乱心,外昏秽境,驰逐名利,耽滞声色,只有持戒,才能斩断欲念,戒制六情,止恶修善,返归真境。故学道当以戒律为先,若有法而无戒,犹欲涉海而无舟楫,犹有口而无舌,是无从学道成仙的。
    针对经戒法箓传授的轻率风气,张万福制定了经戒法箓传授程序:凡人初入道门,先受诸戒,以防患止罪;次佩符箓,制妖保神;次受“五千文”(即《道德经》),诠明道德生化源起;次受《三皇文》(洞神),渐登下乘,缘粗入妙;次受灵宝(洞玄),进升中乘,转神入慧;次授洞真,炼景归元。
    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所举的经戒法箓,有《太上道君智慧上品大戒》、《智慧观身三百大戒》、《正一法箓》、《道德经》、《洞神经》、《灵宝赤书玉篇真文》、《灵宝五符》、《五岳真形图》、《三皇内文》、《三天正法》等。道教传授经戒法箓,有法信盟誓契券,但江淮吴蜀地区的经戒法箓传授,或不投辞誓,或抱素尽空,或师为出法信,十分混乱。故张万福重新规定传授经箓时应备之法信物品及盟誓契券,并对盟誓契券的品种和旨意也作了规定和说明。
    而《太上洞玄灵宝三洞经戒法箓择日历》,则是说明道士受经戒法箓,应预择吉日良辰,以为受道之期。张万福根据道书记载,编撰出传授各种经戒法箓选择吉日之历表,共有九节。规定传授经戒,均须“三盟”、“六证”。
    《三洞法服科戒文》,是张万福对道教服饰制度的解说。道教法服有冠、裙、帔三要件。“冠以法天,有三光之象;裙以法地,有五岳之形;帔法阴阳,有生成之德。总谓法服,名曰出家。”[14]法服依道士经戒的高下而有区别,道士出家修行,即须易俗衣而著法服。道士应常备法服,整饰形容,沐浴冠带,朝奉天真,教化一切,保持服饰威仪。道士身着法服,应遵四十六条科戒,即有关法服穿、脱、制、置的四十六条规定。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是张万福整理制定的专醮仪式。张万福认为:醮,是荐诚于天地,祈福于冥灵,故须诚心诚意。建醮设坛,器物供品,皆有讲究。醮坛以设于名山洞府为佳,其次选幽闲静寂之地。器物座具,时果芳馔,必在丰新,道法清虚,特忌肮秽。
    张万福修订的醮仪举行程式是:(1)设坛座位;(2)洁坛解秽;(3)入户祝;(4)发炉;(5 )出灵官;(6)请官启事;(7)送神真;(8)敕小吏神;(9)纳官;(10)复炉;(11)
    送神颂;(12)出户祝;(13)醮后诸忌。
    张万福还撰有《五等朝仪》一卷,《太上洞元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一卷,《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等。张万福上承陆修静,后启杜光庭,是唐中期撰修科教的一代宗师。
    三、杜光庭修订斋醮科仪
    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是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杜光庭(850-933),字宾圣,道号东瀛子,或称登瀛子。处州缙云人,或说是京兆杜陵人。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入蜀,在蜀中弘道五十余年,是唐五代颇负盛名的道士。前蜀主王建封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晚年隐居青城山白云溪,八十四岁羽化,葬于青城山清都观后。杜光庭是唐代弃儒入道者,关于杜光庭入道的生平,《宣和书谱》卷五,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四十七《杜光庭传》有载。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一《杜光庭入道》载其生平说:
    杜光庭,长安人,应九经举不第。时长安有潘尊师者道术甚高,为僖宗所重。光庭素所希慕,数游其门。当僖宗之幸蜀也,观蜀中道门牢落,思得名士以主张之。驾回,诏潘尊师使于两街求其可者,尊师奏曰:臣观两街之众,道听途说,一时之俊即有之,至于掌教之士,恐未合应圣旨。臣于科场中识九经杜光庭,其人性简而气清,量宽而识远,且困于风尘,思欲脱屣名利久矣。以臣愚思之,非光庭不可。僖宗召而问之,一见大悦,遂令披戴,仍赐紫衣,号曰广成先生。
    杜光庭著述宏富,对道教理论建设颇多贡献,修订斋醮科仪即是其一大成就。南宋道士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一《杜天师传》记杜光庭修订斋醮科仪说:
         道门科教,自汉天师、陆修静撰集以来,岁久废坠,乃考真伪,条列始末,故天下羽襡,至今遵行。[15]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一说:“杜君斋科,世间遵用已四五百年,”[16]广成斋仪成为道教斋醮法坛的范本,被视为科书的经典之作。
    杜光庭编撰科仪,始于身居长安之时,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说:
         广成先生编集斋科之时,身居翰苑,任兼执正,朝廷典籍,省府图书,两街道官,二京秘藏,悉可指索,皆得搜扬。所以著书立言,各有经据,天下后世,无不遵行。[17]
    又据《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十二载,唐末黄巢起义,杜光庭随僖宗入蜀,时道教经书,焚荡之余,十无三二,散无统纪,杜光庭遂在成都“阅省科教”。[18] 这说明杜光庭在长安、成都,都曾致力于编撰斋醮科仪。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有三处著录编撰时间:卷五十四《镇坛真文玉诀》卷末著录“庚子年中元日集”;卷五十二《转经》末著录“大顺二年辛亥八月庚辰,成都玉局化阅省科教聊记云耳”;卷五十七《八天真文》著录“天复元年辛酉十月五日癸未,天姥峰羽衣杜光庭宾圣序”。庚子年是广明元年,即公元880年,大顺二年是891年,天复元年是901年,由此可知《太上黄箓斋仪》的编撰年代,也大致可知杜光庭编撰斋醮科仪,前后经历了二十余年时间。
    《正统道藏》收录杜光庭编撰的斋醮科仪有:《太上黄箓斋仪》、《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太上正一阅箓仪》、《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太上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太上洞渊三味神咒斋十方忏仪》、《太上洞渊三味神咒斋清旦行道仪》、《太上洞渊三味神咒斋忏谢仪》、《太上洞神太元河图三元仰谢仪》、《金箓斋启坛仪》、《金箓斋忏方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此外,《道门科范大全集》还提到杜光庭撰有河图九曜醮仪、北帝斋仪。杜光庭修订的斋醮科仪近二百卷,成为唐代以后斋醮活动的范本,影响最为深远,后世言斋醮者,必谈广成先生科仪。
    从科仪种类看,杜光庭修订的主要是金箓斋、黄箓斋、明真斋、神咒斋、阅箓仪、拜表仪、仰谢仪、方忏仪等。
    杜光庭撰修黄箓科仪,是其对道教科仪建设的重要贡献。杜光庭作为一代科教宗师,在前代的基础上,将之编撰成内容丰富的科仪。与《无上秘要》收录的黄箓斋仪比较,杜光庭的黄箓斋仪确乎更加完备。对此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九说:
         斋法起于中古晋宋之间,简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别四辅之源,疏列科条,校迁斋法。又唐时张清都经理之余,尚未大备。至广成先生荐加编集,于是黄箓之科仪典格,灿然详密矣。[19]
    从黄箓科仪的编撰,确实反映出科仪经典渐趋完备的实况。黄箓总兼死生,人天同福,上至邦国,下及庶人,皆得修奉。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总序》评价说:
         至唐广成先生杜君光庭,遂按经诰,修成《黄箓斋科》四十卷。由是科条大备,典格具彰,跨古越今,以成轨范。[20]
    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四说:杜光庭撰集《黄箓斋科》,“其科文严整,典式条畅,发明古则,昭示方来,斋法至此不可有加矣。”当时道门认为:“广成立科,以黄箓为重;灵宝旧法,亦皆黄箓科品。” [21]《正统道藏》收录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五十八卷,一部分著录为杜光庭集,一部分著录为杜光庭删,当系后人在《黄箓斋科》四十卷基础上编集而成。
    杜光庭修订科仪的另一贡献,是在科仪中增加了散坛醮仪,丰富了斋醮科仪的内容。南宋蒋叔与《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五《醮说》云:
         张清都黄箓仪无谢恩醮,杜广成仪始有之。亦以修斋,召命神灵管卫坛场,宣通关告,往来劳役,所以言功,设此醮筵,用行酬赏。[22]
    杜光庭增加的黄箓散坛醮仪,编入《黄箓斋科》四十卷之中,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四说:“自告斋始事,以至醮谢散坛,则广成科中,无不备具。”[23]《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十,即为《散坛设醮》。杜光庭编黄箓谢恩醮,用于斋后酬谢真灵,是在考详古式的基础上撰修而成。北周道经《无上秘要•三皇斋品》,已有斋后设醮的记载,但在斋科中正式编入谢恩醮的仪节,却始于杜光庭。自此以后的道教科仪,都遵广成先生仪制,在斋后设醮谢恩,且不限于黄箓斋,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在许多斋品后,都立有谢恩醮的节次。可以说在道教斋醮中,先斋后醮格式的形成,标志着科仪格式已趋于完备。斋醮科仪经典的逐渐丰富,科仪格式的日渐完备,是道教科仪思想渐趋成熟的标志。
    《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其中五十一卷著录为杜光庭删定,收录的科仪类别有:生日本命仪、忏禳疾病仪、消灾星曜仪、灵宝太一祈雨醮仪、祈求雨雪道场仪、灵宝祈求雨雪道场三朝坐忏仪、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解禳星运仪、南北二斗同坛延生醮仪、北斗延生清醮仪、北斗延生道场仪、上清升化仙度迁神道场仪、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灵宝崇神大醮仪。其中卷二十五至卷四十五、六十三卷、六十五至六十七卷,著录为三洞经箓弟子仲励编修,仲励编修的科仪类别有:祈嗣拜章大醮仪、誓火禳灾说戒仪、誓火禳灾仪、安宅解犯仪、解禳星运仪、真武灵应大醮仪。其中卷六十九至卷七十四为道士修真谢罪仪,未著录编撰人。《道门科范大全集》应是在唐代杜光庭编撰的基础上,经宋代仲励增补编修而成。尽管如此,《道门科范大全集》的许多科本,仍可视为唐代杜光庭的撰作。杜光庭编撰的科仪中,以礼斗科仪最具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杜光庭修订斋醮科仪时,“凡陆简寂、张清都科中有毫发之异同,莫不逐事考证”。[24]广成书中未尝遗陆张二君之说,自执一己之见,可谓洪纤悉举,具细兼收,其严谨的撰作精神,表现出一代科仪宗师的风范。
    杜光庭在巴蜀期间,王公大臣、信徒道众多慕其声名,请为斋醮活动撰写章词,今本《广成集》十七卷中,收有斋词三十一通,醮词一百八十六通。其斋词有金箓、黄箓、明真、报恩、三元、受箓等;醮词有北帝、南斗、北斗、九曜、周天、本命、庚申、安宅、三皇、八节、太一、还愿等。这些斋醮章词的内容,都是为帝王、大臣、信徒、道众选时择日,修斋设醮,上章陈词,启奏天曹诸真众圣,祈福禳灾,保生度死。如《赵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词》说:
         近以灾殃所迫,疾瘵斯婴,轸圣虑以慰安,降名医而抚视,未蒙痊减,信用兢惶。伏念臣迹处尘寰,素昧修禀,立身履行,宁免愆违。或害物杀生,曾无恻悯;或摧锋御敌,轻赐诛锄。总戎乖申令之宜,为政有赏刑之失;幽夜致冤仇之诉,微躬成滞疾之危。又恐往世积生,尚萦衅咎,五行九曜,兼值灾蒙。或兴修有犯触之非,或土木有侵伤之所。扪心省过,惟切忏祈,是敢拜奏宝章,崇修大醮,告虔下土,请命诸天。伏惟大道垂慈,至真鉴佑,敕灵司而解灾度厄,流神贶而祛疾延生,落死箓于阴曹,定仙名于阳简。故伤误杀,冤债和宁,新罪宿瑕,元慈荡涤,誓期励节,永答道恩。[25]
    杜光庭不愧是著名道教学者,其文词章典雅,堪为道书之上乘。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卷五称杜光庭:“学海千寻,词林万叶,凡所著述,与乐天齐肩。”南宋道士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杜天师传》誉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26]杜光庭的斋醮章词,成为后世道教章表书写的范本。
    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撰修科仪,在道教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四评价说:
         简寂先生陆君,始明授受降世之源,别三洞四辅之目,考详众典,撰次斋仪。自是遐迩宣行,斋法昭布,条陈经诰,次序乃成。洎唐则张清都万福,复加编集,典式渐详。中叶以后,广成先生杜君光庭,于是总稽三十六部之经诠,旁及古今之典籍,极力编校,斋法大成。[27]
    在道教斋醮科仪编撰史上,张万福、杜光庭与陆修静前后相隔数百年,但其科仪思想“前后盖一辙也”。28后世尊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为科教三师,《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三十八《圣真班次门》,立有“静默堂师位”,即简寂先生陆真人、清都先生张真人、广成先生杜真人。明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三十六《文检立成门》,有“申科教三师”,即祖师简寂先生陆真人、清都先生张真人、广成先生杜真人,举行祈禳黄箓大斋时,要上申科教三师的状文。  
    晋唐时期科教三师编撰斋醮科仪,代表了当时斋醮科仪的主流。但此时代还有不同流派的科书行世,如北魏寇谦之撰《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唐代朱法满撰《要修科仪戒律钞》,就是科仪经书中具有影响者。
    1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9册第839页。下同。
    2 《道藏》第25册第166页。
    3 《道藏》第9册第824页。
    4 [宋]蒋叔与撰:《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一,《道藏》第9册第378页。
    5 《道藏》第31册第477页。
    6 《道藏》第31册第475页。
    7 《道藏》第6册第1007页。
    8 《道藏》第31册第220页。
    9 《道藏》第6册第1003页。
    10 《道藏》第32册第125页。
    11 《道藏》第25册第183页。
    12 《道藏》第25册第184页。
    13 《道藏》第9册第824页。
    14 《道藏》第18册第230页。
    15 《道藏》第32册第8页。
    16 《道藏》第31册第476页。
    17 《道藏》第31册第625页。
    18 《道藏》第9册第346页。
    19 《道藏》第31册第608页。
    20 《道藏》第31册第345页。
    21 《道藏》第31册第201页。
    22 《道藏》第9册第464页。
    23 《道藏》第31册第201页。
    24 《道藏》第31册第472页。
    25 《道藏》第11册第300页。
    26 《道藏》第32册第8页。
    27 《道藏》第31册第201页。
    28 [宋]蒋叔与撰:《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一,《道藏》第9册第378页。
    作者简介:
    张泽洪,四川三台人,1955年9月生。先后获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广西民族大学、西藏大学兼职教授。2002年 度遴选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主要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学术著作有《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 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道教斋醮符咒仪式》、《道教斋醮科仪研究》等,参加《中国道教》、《道教大辞典》、 《道教仪礼》、《四川省志•民族志》等十七种著作的撰稿,专著及撰稿著述共计278万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CSSCI核心刊物86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民族研究》转载13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1篇。在国际刊物《东亚人文学》发表3篇论文,在台湾国际汉学著名刊物《汉学研究》发表1篇 论文。在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权威刊物《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发表《许逊与吴猛》、《城隍神及其信仰》、《“巴氐”辨疑》、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瑶族社会中道教文化的传播与衍变——以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度戒为例》、《净明道在江南的传播及其影响——以道派关系 史为中心》、《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论道教的唱道情》等8篇论文。《道教斋醮符咒仪式》获2000年度“卿氏学术基金会道教文化优秀著作奖”,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1月),获四川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译著《坐禅如斯》。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度重大研究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