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版2009年第17期 佚名 参加讨论

    读书、行路是无穷的。读书、行路最大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是没有穷尽的,如果把我们读书、行路的过程比作攀登珠峰,那我们现在走的路还不到一半。也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还只能仰望它的顶峰,但它永远吸引着我们,因为这个过程会使我们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有一次我坐火车经过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快到时面向乌拉尔山那一面的车窗都打开了。其实乌拉尔山很小,是个小丘,可是这样的景色在飞机上怎么能看得到呢?我到南方的机会也是人家提供的,厦门的鹭江出版社一直在赞助南京的人文事业,要派几个人文学者去南京,并要求去的学者回来后写一本关于南京的书。我信守承诺,在南京城里待了两个月,回来后写了一本《我的南京日记》。我觉得那段时间非常有意义,我们2000年12月到南京,在那里迎接了2001年的第一缕曙光,我还在那儿度过了我55岁的生日。
    我还经历过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非洲之行。当时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要做一个《非洲之旅》的节目,分几条线去非洲,主要考察历史文化方面的东西,所以当时让我以非专业人士的身份任主持人。走西线时,我们开着汽车,经过了八个国家,除了少数路段只能坐飞机之外,其余的地方我们都是开车走过的。在利比亚沙漠里我们甚至在帐蓬中住了七天啊!同学们可能很羡慕我有这样的经历,以后你们的机会比我多,但一定要自己争取。
    有时,在这样的行路过程中甚至会意想不到地直接见证历史的重大变迁。1990年我去德国,正是德国统一的前夕。我经过两个德国的分界时有人问我去哪,我说去柏林。柏林在西德,当时我在北部,人们告诉我说直接去,不用办手续。我问他们德国不是还没有统一吗?人们说政府没统一,我们自己已经统一了。(笑声)我到柏林墙后看到墙已经被砸得差不多了,周围还有人出租锤子,并把从墙上砸下来的水泥作为收藏品卖。如果你看历史书,一定是说1990年11月德国统一,但其实在我去的时候德国人民已经自行统一了。这样的事只有你亲自经历了才会知道。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我正好在美国。当时我在一个教授家的电视上看到了这个过程,如果要我描述一下当时的细节,我记得最清楚的不是那次爆炸而是爆炸后美国人的态度。爆炸发生后,所有的电视台马上停止播出其他节目,只反复播放爆炸的镜头,意思是表达只要国家需要我们马上会付出行动的决心。美国本来是个很商业化的国家,但当时再值钱的广告也不播了,而且教堂响起了钟声,你也听不到任何谈话的声音。在爆炸的航天飞机上,有一位女航天员是教师,本来计划中要她在太空中给美国的中小学生上课的。孩子们看到老师飞上天,都很高兴,看到爆炸也不懂,以为老师还好好的,后来听说老师死了,一些孩子就吓哭了。里根总统就跟孩子们讲,科学是要有牺牲的,正是因为有这些牺牲才有美国的今天。那件事让我感到美国人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他们也有爱国主义,也有思想教育。
    行路的很多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当然有些事没有遇到就应该庆幸了。比如“9·11”事件,我是2001年8月11号从波士顿起飞回国的,回来后一个月飞机就出事了。而我的朋友全家是坐9月10号的飞机回国的,他们一家后来感慨说:再晚一天我们全家都要永远留在那架飞机上了。2000年陈水扁上台前一个月我正好在台湾,“大选”的前一天晚上,我到宋楚瑜、陈水扁、连战“竞选”的会场上去看时就感到,陈水扁很可能会赢。为什么呢?到了会场就能感受得到,宋楚瑜的会场上人满满的,当时我在摄像,有人很热情,递给我一面小旗子让我也参加支持宋楚瑜的队伍。我说我是从大陆来的,他们说没关系,只要支持就行。而陈水扁的会场还没到就必须下车,因为人太多,车挤不进去,必须要步行过去。而到了连战的会场,人就像潮水一样涌出来,我就问还没结束怎么都出来了?原来因为这个会场规定到的人都可以领到500台币的茶水费,所以很多人领了茶水费就离开了,会场两边虽然也有很多面小旗子,但拿的旗子必须是自备的,坐位之间还排着很多塑料凳子,但都是空的。并且国民党的领导人李登辉有早睡的习惯,已经回去睡了。所以看了当时的会场气氛,我就估计陈水扁很可能会赢。还有一次我到韩国参加世界历史地理大会,正好碰上朝鲜和韩国组织两国的亲人聚会,那些离散多年的亲人再次碰面的场景真是令人感动。当时我在板门店,站在韩国看朝鲜。
    每个人出门的机会是均等的,但你一定要自己去争取,而不要等机会来找你。无论坐飞机还是坐火车,只要是白天我都要坐在窗口旁,这样才看得到风景啊。有时坐在窗口看到的景象是很少见的,有几次我经过阿尔卑斯山时,就拍到了奇景。我平生看到的最壮观的一次日出是在阿拉斯加,当时我乘坐的飞机刚从安克雷奇起飞不久,下面是雪山、云海,云海上突然升起一个非常大的太阳来,那种令人震撼的景象我到现在为止只见过那么一次。
    那么,这些行路的过程是不是在玩呢?不完全是。读书、行路有很多目的,其中一个就是玩,因为出门行走总比坐在家里要好,至少能够得到锻炼。最近我就准备到西藏去,我打算从西宁或格尔木出发,沿着青藏铁路走。我曾经到过的海拔最高的地方有六千多米,曾经睡觉的海拔最高的地方有五千多米。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在那里睡觉有什么了不起。其实在海拔高的地方最难受的就是睡觉。因为高处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十分稀薄,人在醒着的时候人还可以活动活动,调节一下呼吸,但睡觉时一直不动就很容易脑缺氧、头疼,如果再赶上患感冒或者肺气肿,就很可能醒不过来了。所以我在行路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体力不好。我写过一篇《与富翁同行》,当时我和美国经贸集团的老总一块去西藏,我发现他的体力及其他各方面都比我强。他表面上看就像个普通游客,他每年都会有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与太太和孩子徒步到喜马拉雅山登山,他很爱西藏。所以,并不是说有了汽车、飞机,我们就不用走路了,相反,有了汽车、飞机,为我们节约了更多时间,我们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有一次杭州电视台的一个朋友问我,科技使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了?我说这要看你的态度,有了技术,天冷时你可以不用穿那么多衣服,不用专门出门锻炼身体,只要矫情地在跑步机上走走就行;但反过来,没有技术你能那么容易去南京吗,可以随便到雪山滑雪吗?有人说要远离科技,回到远古,其实没有必要,比如我们到西藏的阿里地区去,感到最不方便的就是无法与外界联系,没有手机,卫星电话信号又不好。而且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和科技联系在一起了。因此,科技使我们离自然究竟是远还是近主要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你想亲近自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便利条件去实现。
    行路的第二个目的是求知。书本里只有道理,而且也未必都正确,没有亲身体验和现场感受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看书接受知识是被动的,而到现场则是主动的。比如今天大家来听讲座,把讲座拍下来或录下来再看或听都不如到现场来。你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感受到的知识可能都不一样,这就需要以行路来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同学们都是从中学到大学这样一路上学过来的,所以你们不太了解中国社会,更不了解外国的状况。同样的资料放在你面前,你理解的程度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我经常到外面去旅行,总是有人问我到外面能看到些什么东西?我说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就是看看广告牌、标语也好。有些地方的大字标语很有意思,比如“关爱生命,远离毒品”是什么意思?这说明这里毒品很多,不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标语?“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这样的标语现在没有了,这是因为过去参军困难,而现在已经不是了。现在内地的农村常常出现“一人结扎,全家光荣”的标语,这说明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起来有困难。你要把这些现象与实际联系起来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书本内容。无论哪门学问,只看懂字面意思,看不透字面下的意思,都是做不好学问的。有人说你们学历史地理的真了不起,那么难的文言文都看得懂,其实这对于历史地理学科的人来说只是雕虫小技,我们真正的本领是透过这几个字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是经过选择、整理和加工的,而且古代到现代、中国和外国、人类社会和人性很多地方是相通的,所以学历史地理的人真正懂得的是历史中所有相通的地方。如果他们不了解今天,就很难理解过去;不了解中国社会,就很难理解外国社会,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所以读书、行路是无穷的。我买了很多书,大部分不是马上看,而是备用,偶尔哪一天我用上了,我就会有所收获。读书、行路最大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是没有穷尽的,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他们攀上了珠穆朗玛峰就没有目标了吗?不是,他们还有目标,上一次攀登可能在白天,那么下一次就在黑夜;上一次可能有向导,下一次就可以试试一个人攀登;上一次从珠峰南麓攀登,下一次就可以选择北麓;上一次带着氧气瓶攀登,下一次就可以不带氧气瓶。这样的登山才是有魅力的。如果把我们读书、行路的过程比作攀登珠峰,那我们现在走的路还不到一半。也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还只能仰望它的顶峰,但它永远吸引着我们,因为这个过程会使我们感受到人生的乐趣。我希望和各位同学以这种观念共勉,让我们继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