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从斗姥与摩利支天的融合看释道文化的交涉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香港啬色园主席 参加讨论

                                                                             前 言
      本文的题目用“交涉”一词,乃源自于近期拜读李养正教授所著之 《佛道交涉史论要》,①书中李教授提出“共融”精神,笔者便是承接此一精神而研讨这一问题的。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既各具特征,更是相互融摄 (或有学者称之为“互补”),当中以佛、道两教文化尤甚。如本文所要探讨的摩利支天菩萨,在道教便有称之为“斗姥”③的,亦有全称为“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攴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④为何会出现佛道交杂的称谓?这其中必定牵涉着文化交涉问题。佛教的摩利支天菩萨如何演变为道教的众星之母———“斗姥”?文中将详加考究。
                                                                     学界于相关题目的研究情况
    台湾的萧登福教授早年已有著作谈及道教星斗符印与密教的关系,⑥近年的著作,亦在“星斗文化”、“斗姆”或“摩利支天”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探讨。⑦尤其新近的一篇,萧教授认为道教的斗姆乃源自道教的女神西王母崇拜,只是到元代才与佛教的摩利支天相结合。有关萧教授的此一结论,部分学者如萧进铭、王琛发等人则持有不同意见。其中有萧进铭认为摩利支天与道教的结合源于宋代,并不是萧登福教授所说的元代;⑧而王琛发更从北斗真君、民间的九皇大帝的研究,来分析佛教的摩利支天和道教的斗姆如何地相容、化身而长期在民间流传盛行着。⑨另外,西方学者Monica ESPOSITO,曾在TheEncyclopedia of Taoism一书内,写有Doumu (斗姆:Mother ofthe Dippe)r 一条目,其中有谈及摩利支天来自印度说。早年于日本做调查的Hall,David Avalon ,写有:Marishiten: Buddhism and thewarrior Goddess 一文。⑩文中详述有关摩利支天传进日本后转为日本忍者战神而被供奉的故事。
                                                                 摩利支天于佛经中的神格及形像
    从一般的佛教辞典中很容易便查到有关摩利支天的介绍:摩利支天的梵文Marici,藏文vo- zer- can- ma,其意译为“威光天女”。她具有大神通,擅隐身,能为人消除障难,并以其为本尊之修法,有护身、隐身、得财、诤论得胜利等功德。至于其形象,一般为三头、八臂,头顶有毗卢遮那佛之宝塔,正面头为菩萨相,慈眉善目,左面为猪容、獠牙吐舌,右面为童女相;正面双手张弓搭箭,其余则各手分持金刚杵、钩、线圈、绳索、无忧花,结期克印。摩利支天坐于七头猪车,或骑猪行者。11翻查另一佛教的大辞典,添有却加:“此天原为古印度民间崇拜之神,后为佛教所吸收,而列于天部;今印度那烂陀寺犹存其古像。”12
    由此可见,古印度的民间早已有摩利支天的形象存在,后来随着佛经的传入,便在我国兴盛起来,其间更与道教的星斗文化进行交涉,从而产生了斗姆的形象。其实,据佛藏内由不空13译的 《摩利支天经》 记载:“摩利支天菩萨像,如天女形,有站于莲花上,也有站也有坐姿,头戴头冠,身披璎珞,状极庄严端正;左手拿天扇,右手扬掌垂下向外,五指伸展结与愿印。”再回头看看 《大藏经》 内的相关记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日前有天。名摩利天。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捉。无人能害。无人欺诳……”14另一经文更有:“复有成就法。观想虚空中日。于日中有宝塔。塔内有一‘牟”字。‘牟”字变成自身作童女相。身色如金光。似初出之日亦如聚火。唇如曼度迦色。偏袒赤天衣。以腕钏耳镮及宝带等种种庄严。顶戴毗卢遮那佛。及戴无忧花鬘。八臂三面各三眼。左手持索弓无忧树枝线。右手执金刚杵针箭钩。正面善相微笑作黄白色。眼目修广清静端正作大勇猛相。左为猪面容作瞋怒亦甚丑恶。色如大青宝光如十二日轮。颦眉出舌令人怕怖。右面深赤色。如最上莲华宝,炽焰如火。……结毗卢大印乘猪车。立如……”15这里已经详尽地把摩利支天的形象交代出来。现在我们所见的留存至今的“大足石刻”,亦可清楚看到佛经内所说的摩利支天的形象了。16
                                                                       摩利支天于历史上的演变
    前文已提及摩利支天最初为印度的地方神,后为佛教吸收成为天部的菩萨,后又通过佛经的翻译,而为中原地区所认识,最后在佛道文化的相融交涉下,摩利支天更与道教的星斗信仰内的斗姆相结合,成为今天我们在道教宫观内的斗姆 (姥) 殿或太岁元辰殿内所见到的斗姆了。另一方面,随着佛教的东传,密教于唐时也传进日本,后来日本忍者武士所崇拜的“战神”,亦是摩利支天所演变的结果。
                                                                     密教中有关摩利支天的故事
    其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道教的“先天斗姆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其所乘坐的为前面以七头小猪拖着的猪车,很多的香客都会问:为何会以“猪”车,而不以马车呢?原来这“七猪”是北斗七星的化身。至于为何会以“七猪”来代“七星”,翻查书籍,才知与佛教的“一行大师”有关。据 《宋高僧传》 的记载,原来一行为我国的古天文学家,佛经 (密教) 内多本有关星斗的经书皆为其所译,如《宿曜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 《北斗七星护摩法》 等,《宋高曾传》 中谈及他有把“七星”隐藏的异术。17据书内故事所说,原来一行少时家贫,时常得到邻居老妇的接济,后一行获帝王赏识而显荣起来。一行为报老妇之恩,在她儿子杀人要被诛时,即时使其异术,把“七猪”藏在巨瓮内,而使天上“七星”不见,要玄宗“大赦天下”才免于难,最终老妇之子才免一死。历史上有多本的书籍皆有记载“一行”的故事,所以民间在供奉斗姆之时,也以“七猪”代表“七星”了。当代在中国道教协会出版的 《道教神仙画集》 中亦可见到同样的形象,书内的画作皆出自清宫廷“如意馆”画师之手。18
                                                                     佛道有关摩利支利之交涉文化
    上文已提到摩利支天是一跨越两教文化的菩萨,当中涉及道教北斗信仰,19尤其宋代道经《北斗本生真经》20、 《斗姆心经》21有将斗姆称为“中天梵炁斗姆元君”的名相,并开始将斗姆说成是天竺人,与摩利支天有所融合。斗姆有“紫光天母”、“夜光金精”、“大圆满月光王”等名号,正好与密教摩利支天之梵文 (Marici,意即“阳焰”或“威光”) 相同,有学者认为此即像佛教内的大梵天、帝释天一样,皆由 《吠陀经》 的晨曦女神Usas及太阳神Surya演变而来。
    再者,现在道教的斗姆神像由原来的摩利支天的三面而变四面,道教很少有多面的神像,这一传统是佛道交融的结果。我们知道“密教”或“真言陀罗尼宗”,亦有称“密宗”、“密乘”,传说是龙树开南天竺铁塔,取出秘密经典而传出来的。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认为,自龙树以来大流行的大乘经典中,就夹杂有密乘的成分 (密咒),但独立而成为所谓密宗,则是远在龙树之后的事。22而摩利支天原出现于密宗的经典内,密宗的像都是表示一定的意义,如观音像的四臂六臂表示菩萨行的四摄六度;德如佛座的莲花表示出离心,月轮表示菩提心,日轮表示空慧;又如手中执持的种种器具,也都是表示佛菩萨的种种誓愿、智慧、功德等。因此,我们看到的“斗姆”便是佛道文化交涉的最好例子了。
    此外,据萧登福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斗姆亦有源自道教早期“西王母”23的说法。西王母是道教诸女仙的尊神,其形象如《山海经》 所载:“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最初是源于西域某一部落的图腾,到战国时才被神化。所以庄子于 《大宗师》 内称其得道后“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另唐代的杜光庭之 《墉城集仙录》24有“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其实,西王母此神是与我国之月神传说有关的,加上道经内有称“斗母”为“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与西王母的尊号相近,所以萧教授所推断的不无理由。
                                                                             民间化的摩利支天
    我国自明清以来,民间信奉斗姆的情况日愈兴盛,这已是佛道文化交涉相融的结果了。且看两则有关江南道教宫观的碑文,25便可了解大概。其一,《玉晨阁礼斗感应记》,〔清〕 沈云鸿 (晴川):“余年弱冠,伯父命余礼斗。明年戊申,有同舍善乩仙,余偶习其术,因叩先二人寿,乩书属余礼斗,为先母延年。”其二, 《斗姥感应记》,〔清〕 朱溶 (若始):“斗母元君生天竺国,修行至道,尝浴九曲华池,光明上腾,凝结九真梵炁,应现北斗九皇,为五行之主,万化之原,世传祇肃祠礼者,辄蒙佑逢吉,所从来尚已。
    从上面两则,我们了解到民间对斗姥及礼斗的情况。他们是有星斗信仰的,且亦相信斗姆是从天竺国即印度而来的。其中亦提及“斗姆”与“九皇”的故事。据道书 《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26的说法,斗姆曾发愿生一位圣子,以辅佐天地乾坤而造化万物。一日,他沐浴于九曲华池,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她登上宝座,在内炼及怡养神真之际,忽有一炁入内,并使华池转眼间为无极微妙的光明,也化生金莲九苞,经过七昼夜,光明腾上九华天中,最终化成了北斗九辰星君,即天皇、紫微、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所以,自此道教也奉斗姆为众星之母。以上道经所载的此则故事,早在民间广为流传,更出现有大量朝拜、礼斗姆的科仪,如 《道藏》 内的 《先天斗母奏告玄科》27便是。
          附表: 摩利支天、 斗帝、 斗母于经典出现的年代
    
    注:
    ① 李养正著:《佛道交涉史论要》, 青松观香港道教学院出版,1999 年6 月。
    ② 《佛道交涉史论要》一书中有关佛道交涉文化,李教授的意见为:“我以为,道教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宗教,不是无根的幻花。 它以‘道”的融摄性吸取着我国古代的神秘主义思想的乳汁,具有独特的丰富的内涵,并不是依赖于仿袭佛教资料以支撑其躯体的宗教。 佛教本来自印度,异国的宗教文化有很多内容并不为中土群众所接受, 它为在中土插足、立足,便必须适应中土社会,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宗教风尚学习。它不可能不这样迈步,否则便不能立足和发展。正因为这样,终于成为嫁接在中国传统文化支干上的具有中国文化形态的中国佛教。 佛教与道教在历史上既斗争而又互融互补是客观事实,是它们义理发展规律的轨迹。 两者有差异、有斗争、有交融,才能发展。 我以为,不可抓住一点,便轻率地、笼统地去排毁对方,这是刺伤宗教情感的,理应为明智者所不取;但是从探讨其思想发展规律出发,在学术性讨论范畴作比较研究,就具体问题辩证其来龙去脉、是非屈直,则对研究佛道思想史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第330 页,出版资料同上。
    ③ 据《汉语大字典》记载:“姥”旧指教女子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女教师。 《广韵·姥韵》:“姥,女师也。 ”于道教的“斗姥”而言,亦有用“姆”字,字书内的音相同,意亦相近也。
    ④ 称号中的“攴”音(璞),有学者指出应为“支”,“攴”是传抄上的错误而已。
    ⑤ 季羡林著《佛教十五题》,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3 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⑥ 见萧登福著《道教星斗符印与佛教密宗》,台北:新文丰,1993 年四月台一版。另有:萧登福注译《南北斗经今注今译》,台北市:行天宫教基金会,1998年初版。亦有:萧登福著《道家道教影响下的佛教经籍》,全两册,台北:新文丰,2005年三月台一版。
    ⑦ 见萧登福著《道教与民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初版。 另有:萧登福著《试论北斗九皇、斗姆与摩利支天之关系》,《台中技术学院人文社会学报》第3 期。
    ⑧ 见萧进铭著《从星斗之母到慈悲救度女神———斗姆信仰源流考察》http://5326.wwwts.au.edu.tw/front/bin/ptdetail。
    ⑨ 见王琛发著《从北斗真君到九皇大帝———永不没落的民族意象》 (四)(2008年修订版), 见网络 :www.xiao-en.org/culturl/magazine.asp?cat。
    ⑩Marishiten:Buddhism and the warrior Goddess, Ph.D.dissertat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s,1990. 可于网上看其论文:www.surajamrita.com/yoga/hidden/disser/Marishiten.pdf
    11 有关“摩利支天”条,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132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年12 月。
    12 见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7),台北:佛光出版社1995 年5月初版。
    13 不空,是三藏法师之名。 梵名:阿目佉跋折罗。Amoghhavajra此言不空金刚。
    14 参考 《大藏经》 密教部,《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No1255),编辑者:日本大正一切经刋行会,台湾:中华佛教文化馆影印大藏经委员会,1959 年三月。
    15 见《大藏经》内《佛说大摩利支菩萨经第二》,第1257 页,出版资料同上注。
    16 有关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远郊属县,这里出现大量唐、宋精美石刻,其中佛教题材占80%,道教占12%,三教5%。
    17 见(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上),第93 页:“次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 ……至今帝车不见……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 ”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8 月。
    18 见张继禹主编:《道教神仙画集》,第48 至51 页,北京:华厦出版社,1995年6 月。
    19 北斗是道教的崇拜内容。 北斗信仰源于我国古时的天文学和星辰崇拜,古人早已把天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并以北极为天中,北斗主北,方统领天体诸星,宇宙星辰皆以南北为轴心。
    20 见《道藏》(一),《玉清无上灵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津出版社,第873 页。
    21/26 见 《道藏》(十一),《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第345 页,出版资料同上。
    22 参考赵朴初著:《佛教常识答问》,香港:中华书局,2010 年4月初版。
    23 西王母,亦有称“王母娘娘”、“金母”或“西姥”等。
    24(唐)杜光庭撰:《墉城集仙录》,共六卷,于《道藏》之洞神部谱录类,书中题有“唐广成先生杜光庭集”,记载古今女子成仙事迹,取材于《汉武内传》等道书仙传。 道教女仙首推西王母,相传西王母居于金墉城,故本书以“墉城”为名。 (见《道藏提要》)
    25 有关碑文,参考吴亚魁编:《江南道教碑记资料集》,第347、348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7 年12 月。
    27 见《道藏》(三十四),第765 页,出版资料同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