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倦怠总在激情后 --《庄子o外篇o刻意》解读 万事容不得勉强,勉强没有幸福。 一位书生在迎春花开的时节从寻常巷陌走来,不小心撞上一名赶集的女子。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这一次短暂的身体接触竟成了彼此心动的起端。女子在离开前看了眼书生,腼腆的男人低头掩住滚烫的脸,牙齿咬住了嘴唇。 书生偷偷跟踪,摸清了女子的住所。细打听,原来她是家中长女,姓苏名烟。苏烟苏烟,苏州上空的烟?烟花三月下扬州。书生琢磨着,心里偷着乐。 第二天,书生又和女子相遇。不过,这次见面地点在女子家门口。女子很诧异。 第三天,书生再次和女子相遇,女子微微笑了笑。见她一笑,书生心情好多了。他们缓缓走在迎春花开的街头,女子首先说话:"你怎么每天都在这里?"书生说:"因为我家就住在附近。"女子再问:"那我怎么从没见过你呢?"书生说:"那是因为姑娘平日只留意风景,却没留意风景里的人。"那是书生第一次用语言调情,造句显得那么牵强。女子抿嘴一笑。 第四天,书生如约出现在女子家门口。两人继续散步。女子对他说:"我昨天梦到你了,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的。"书生一听,心花怒放,有什么比被心上人梦到更幸福的事呢? 就这样,整整一个季节,书生每天都出现在女子家门口。每天早上,他们相互说着不痛不痒的话,走过迎春花开的路,然后书生去学堂,女子回家学刺绣。书生在学堂里听先生读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嘴角也挂满微笑。 又过了一个月,炎热的夏天到了。书生为了如期而至,每天都要跑很长的路。一天清晨,女子打开门时看到书生满头大汗,狼狈得像个偷鸡贼。女子捂着嘴咯咯地笑。书生突然觉得,她看起来也并非多么美丽。 渐渐地,书生越发觉得自己伟大。他住城西,女子住城东,有谁知道他三更就得起床迎着太阳奔跑才能不迟到?再后来,书生感到疲惫了,起床也晚了。突然有一天,书生没有如期出现。女子出门没见到他,很失望。接着又有几天,书生仍没出现。最后,书生就这么消失了。 这是个和季节无关的爱情故事,也算是一个事故吧。当女子爱上书生时,书生早已放弃了。 爱情开始之前,人们总会制造心动的机会,尽可能寻找两人的共同之处:喜欢同一种气味的香水,喜欢同一种颜色的胭脂,喜欢刺绣画画或养花种草,总是想着尽可能让彼此的心灵贴近点。没想到,当我们心灵接近之后,身体却已感到疲惫了。 又一个例子。从前有个男人,为了证明自己很爱妻子,发誓无论如何每天都要给妻子写一封信。开始的那段日子,他的信总是爱意款款,充满激情,描绘她给他带来的惊喜。渐渐地,因为工作繁忙,男人为了写信每天都要挑灯苦战到凌晨一点。后来,他把写信当成一种累赘,因为这个他开始与妻子发生争吵。 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他砸了花瓶,而妻子一怒之下把他给她写的信全烧了。当时他想,到底是她先放弃了他,还是他先放弃了爱她的权利? 感情不能勉强,不能刻意。出发点本身是好的,但因为美好的心愿而强制禁锢自己的形体却是相当残忍的;形体劳累不止就会疲惫,精力不停使用就会枯竭。形体是生命的具体表象,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应该先考虑一下身体的承受能力。 刻意的另一个意思是磨砺心志。修身养性跟孕育一段美好爱情一样,也要懂得适可而止。磨砺心志的过程也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这一点又像极了爱情。欲速则不达,最早开的花通常最先脱落,还来不及结果,花已颓败。 第十六讲 隐身不如隐心 --《庄子o外篇o缮性》解读 第35节:隐身不如隐心 从前有一拨人叫做隐士,他们虽然生活在当代,心里却恋着过去的日子,总想回到过去。每天,他们在聊天时谈论过去,在吃饭睡觉时想着过去,在生儿育女后又向他们灌输过去比现在更美好的观念。 在隐士的眼中,过去的人们心灵单纯,生活在混沌鸿蒙、淳风未散的环境,日子恬和而安宁。他们对古代有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想想看,那可是一片净土: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池塘边种满桑树和竹子,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偶尔听到几声淘气的鸡鸣狗叫。当时的人们与世无争,安静地耕作劳碌。 时间长了,他们实在忍受不住思念的煎熬,最后抛弃当今社会,从城乡退到郊野,再退到山林,他们把自己藏了起来。他们以为这样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国家推行仁义后,隐士们所谓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因为推行仁义,民众里就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懂得仁义的,另一种是不懂得仁义的。这么一来,懂仁义的人开始和不懂仁义的人对抗,而那些根本没听说过仁义为何物的平民百姓则成为了攻击对象。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仁义普及运动开始了,大凡无"礼"之徒均遭祸害。有了仁义,世间也有了好人与坏人之分。而那些一心归山的隐士们被划入了反叛者之列。 懂仁义的人对皇帝说:"那些无礼的隐士们缺少文化,不懂知识,终有一天会造反的,到那时皇上的性命可就难保了。"皇帝一听,顿时怒起,立即下令追杀全天下间所有隐士,并声称要"宁杀错,勿放过"。 隐士们得知消息,左思右想后纷纷加练武功以恢复身手。他们想,差点荒废的隐身术终于有了施展之地,而这次是为了保命。 有些隐士水性很好,当皇帝带着士兵风风火火地杀到时他们藏到了湖泊里,用芦苇呼吸,蜷缩在水底,细心打听陆地的消息。没多久,皇帝带着士兵走了。但不多久他们又回来了,与上次不同的是,他们的身后多了几千头大象。皇帝吩咐士兵驱使大象把湖水吸干,于是那些藏得严密的隐士们一一暴露,最终无一幸免。 有些隐士会爬树,蹲在高高的树梢上偷听树底下的消息。皇帝带着部队杀来了,士兵用弓箭朝树冠乱射一通后毫无所获。隐士们取得了小胜利。没想到,皇帝一怒之下一把火把山林全烧了,那些死守树梢的隐士也被烧死。 皇帝的歼灭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隐士越来越少,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号称自己懂得仁义。直到有一天,隐士里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 他叫无名。看着皇帝带着队伍浩浩荡荡杀来,他就把鸡粪抹在脸上,换上最破的衣服,挑上残缺不全的扁担,恍惚地迈着步子朝队伍走去。皇帝看到他皱了皱眉头,心想:这是何许人也?天下间竟有如此丑陋的男人?真是又丑又臭。 无名在皇帝面前下跪,低声问:"皇上万岁,请问您需要红薯吗?我地里就剩下这么点红薯了,皇上远道而来,草民希望能帮皇上做点什么。"皇帝看了看他筐里的几块破红薯,一时仁义当道,大发慈悲,让手下给了他一两银子。无名高兴地收下,还倒找给皇帝二两银子。皇帝看着找回来的二两银子,不禁笑了笑,心想:有些人就是没脑子,不说他贱都不行。 于是,皇帝和他的队伍从无名身旁浩浩荡荡地飞驰而过,谁也没有刁难他,他也因此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个隐士。 《缮性》告诉我们,做隐士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做聪明的隐士。躲得过耳朵、眼睛的算计不算本事,躲得过凶狠人心的算计,那才叫本事。只懂隐藏自己的身体却不懂隐藏内心的隐士是可怜的,最终会招致杀身之祸。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言辞都牢牢隐藏起来的人才是真的隐士。 当然,庄子也并非是教人隐藏自己的智慧不发挥,而是建议大家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发言。大局不明、天下混乱之际,随便开口就等于自杀。 所以,比起等待时机,把握时机更重要;而比起把握时机,懂得选择时机则更为重要。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展露聪明智慧,才能做到真正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要知道,最厉害的杀手往往得手于最后的致命一击。 第36节:他人甘泉,我之毒药(1) 第十七讲 他人甘泉,我之毒药 --《庄子o外篇o秋水》解读 秋天一到,雨就下个不停,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致使河面加宽,两岸及河中小洲之间牛马都小得无法辨认。 在这云雾袅绕的朦胧世界里,年轻的河神欢喜鼓舞,心想:天下的壮美已经全部在我这里了。雨下得更大,水也更湍急,一个漩涡卷来,把正在欣赏风景的河神打入了河底。 河神像是做了个黑色的梦,在混沌中一阵摸爬滚打,抬起头时已经到了渤海,不知是自己游过去的,还是被河水拖过去的。河神抬头向东看去,那浩瀚的大海根本没有边际。他回头一看,看到了海神。 海神是个扛着银色猎叉、满脸龙须的老人,他的胡子像一团纠缠的海蛇。河神问海神:"这是哪里啊?我还从没见过如此广阔的风景呢。"海神笑笑不答。河神又说:"俗语里面的"听说上百条道理后就自以为懂得很多的人"无非就是说我。我听说人间有人取笑孔子的见闻少,轻视伯夷的行为,当初我不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你的浩渺无边,要不是被水卷到你身边的话我就危险了,我不知道这是哪里,我免不了会被其他神灵取笑呢。" 海神说:"你不能和井中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局限在井中;不能与夏生秋死的昆虫谈论冬天大地结冰的事,因为它生长时间有局限。你从黄河而来,现在明白了海的博大,所以我能和你说话了。但是,我的孩子,你是河神,生活在黄河里,黄河水是清淡甘甜的,而海水却是微咸苦涩的,所以你还是赶紧回黄河吧,不然你会死的,大海不适合你生活。" 河神听完,尝了几口海水,果真是苦涩的。他一个鱼跃钻入海里,寻觅了半天却始终没找到回去的路。他钻出水面,问海神:"怎么办?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海那么大,我一点头绪都没有。" "海大吗?"海神说,"海没地大呢。地大吗?地没天大。天包笼着地,地围绕着海,可见海是很小的。" "那我怎么办呢?"河神焦急地问,他已感到海水的苦咸,再这样下去他会死在海里。 海神想了想,说:"要对付小的东西,就要从比它大的东西下手。既然海的渺茫让你迷惑了,那你就去地上寻找回家的路吧。大地有井,你实在干渴时还能找点水喝,这样你可以继续前进。不过我要提醒你,一旦你在地上行走,你的体形就会发生变化,在你回到黄河之前你没有神灵的法力。我会默默祝福你的,出发吧,我的孩子。" 河神听完海神的教诲,匆匆上了岸。一碰到岸边的礁石,他的鱼形尾巴就分开变成了两只脚;他的翅一挨到大地,就成了双手;他的鳍与鳃则退化成清瘦的下巴。上了陆地,他就能看到海的轮廓了,也认清了方向。那是渤海,他要一直往西走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河神给自己买了一双鞋和一顶帽子。他走在路上,因为不太擅长用人的语言交流,跟他打招呼的都是花花草草。走着走着,突然一只黄鼠狼跟了上来,眼巴巴看着河神问:"你有吃的东西吗?我快要饿死了。" 河神失去了法力,没法变出粮食,就去地里挖了几根野红薯,他把大部分红薯给了黄鼠狼,自己只吃了一小口。黄鼠狼吃完后很开心,决定跟着河神一起走。"你为什么跟着我啊,我身上已经没有能吃的了。"河神问。 "不是的,我是想等待以后有机会报答你,我离开前要为你做一件事。"黄鼠狼一本正经地说。河神哈哈大笑:"我是神灵,你只是大地的生物,你能帮我做什么呢?" 河神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国家。一进城门,他就被士兵抓了起来,押着他去见皇帝。"你这个奇怪的人一定是国家祸害的根源吧。"皇帝看着河神说,"你看你,光天化日之下还戴着帽子,你肯定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难怪最近国家粮食越来越少了,原来是你偷的。" 皇帝让士兵处死河神,河神不知该如何解释,只得任由双手被人捆起来。就在这时,一直躲在他衣服里的黄鼠狼跳了出来,直奔粮仓;紧接着人们就听到粮仓的骚动,不一会儿,一只大老鼠被黄鼠狼叼了出来。 第37节:他人甘泉,我之毒药(2) 皇帝和大臣们看着这只奇大无比的老鼠,放了河神。河神有好生之德,祈求皇上放过老鼠,保证自己会带老鼠离开,从此不踏进该国。皇帝应允了。报完恩的黄鼠狼与河神告别,河神抱着老鼠走出了城门。 在郊外的小路上,河神放开了老鼠,但老鼠不肯离开:"让我跟着你吧,走之前我要帮你一个忙。"河神又是哈哈大笑:"知道吗,我是神灵,而你只是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河神路过的下一个国家正在打仗,他只好挨着城楼走;突然城楼倒塌,砖块瓦砾把他掩埋了。他被困住了,看不到光,找不到太阳。就在河神不知所措时,老鼠忙碌起来;一阵辛苦后,河神看到了光,一缕明媚的光线穿入瓦砾中,仿佛射入河神的心,他从洞里爬出来,又逃过一劫。而那只老鼠已不知去向。 河神走出来时绊到死去的士兵的腿,一只跳蚤正趴在上面。跳蚤说:"我好久没喝新鲜的血了,你能让我喝一小口吗?我会报答你的。"河神应允了,跳蚤在他头皮上咬了一小口,痒痒的。"谢谢你,我会报答你的。"跳蚤说道。 河神去了下一个国家。他记得那个国家周围的风景,这里离黄河不远了。守城的士兵一看到他,就把大门打开,接着猛打他脖子几下。河神被五花大绑送到皇帝跟前。 这又是个疑心很重的皇帝,他看着河神说:"莫非你就是来自东方的圣人天地之子?"河神摇摇头。"你是要来取代我的皇位的吧?"皇帝狡诈地笑道,"你不老实交代我就杀了你!" 河神结结巴巴地说:"不,不是的。"皇帝不相信,不等河神再解释,就命令士兵把他推出去处斩。 看着刽子手手拿寒光闪闪的大刀,河神皱了皱眉头,他想起黄河的鲤鱼,永别了,兄弟姐妹们!就在刽子手落刀的瞬间,跳蚤钻到其腋下,狠狠咬了一口,结果刽子手的刀砍在了自己的小腿上。 "异象!是异象!"大臣们恐慌着,他们建议皇帝和河神好好谈谈,看来此人命不该绝啊! 于是皇帝再次把河神叫入宫中:"你真的不会取代我的皇位吗?""不会的。""你要我怎么相信呢?"河神说:"不如我们去郊外的森林里去占卜占卜吧。" 皇帝跟着河神走到郊外。河神对皇帝说:"等一下我们会看到两种鸟,一种是猫头鹰,一种是宛雏。首先,我们各选一只鸟代表我们自己。"皇帝看了看天,已经到了深夜,夜间鸟类之王必然是猫头鹰,至于宛雏,听都没听过,是什么东西!于是皇上选了猫头鹰,河神则选了宛雏。 "好吧,既然皇上已经选定,我们就看看大家的命运吧。" 只见森林里飞过一只猫头鹰,嘴里叼着一只肥美的田鼠。这时,一只宛雏从猫头鹰上空飞过。猫头鹰紧张地冲着宛雏怒吼,但宛雏看都没看它一眼就飞走了。 "看到了吧,皇上,这就是我们的命运。肥美的田鼠是你的地盘,我是不会跟你抢的。宛雏是南方的一种鸟,这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除了梧桐,别的树它是不肯栖息的;除了竹子的嫩蕊,其他食物它是不吃的;除了甘甜的泉水,其他的水它是不肯饮用的。我对世间的政权毫无听闻,亦毫无留恋,感激皇上放过我。" 皇帝送河神走出城楼,河神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听说人间的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甲骨裹上红布,放在竹箱里,珍藏在太庙的明堂上。对于它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龟甲而显示自己的尊贵呢,还是宁肯活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反正换作我会选择后者。当然,对于皇上这样的天子,有身不由己之处,但愿皇上是个明君,能顺应自然,造化万物。" 皇帝听完河神的话,突然起意想挽留他。他们站在护城河的桥上。"你真的要走吗?"皇上看着他,像看着昔日的好友。 河神答道:"皇上没看到下面的鱼很快乐吗?"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皇帝问。 "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河神笑着说。 "对呀,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 第38节:他人甘泉,我之毒药(3) 听了皇帝的话,河神哈哈大笑:"这就让我们回到原先的话题上吧,皇上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这句话,就表明了皇上首先是肯定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会问我;既然你能知道我,我怎么就不能知道鱼呢?" "如果真想知道我是怎么知道鱼的,那我告诉你吧,我就是站在桥上知道的。"河神说完,纵身一跃,他潜入水中,化成金鲤。河神回家了。 《秋水》是《外篇》里看起来最像庄子亲笔写的一篇文字,其体大思精、文情跌宕、肆意汪洋、仪态万方,庄子的潇洒、豪情、风趣与智慧全都回来了,可以算是历史上出众的"借物名篇"。 庄子在一开头就借河神与海神的七问七答来探讨相对论。前两问谈论的是大小,三四问则讨论言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贵贱问题,五问讨论为人处世应何为何不为,六七问讨论达理、明权以及万物消亡、生息、充盈、亏虚的道理,并在七问中最终提出天人分际的问题。庄子告诫世人,不要自我膨胀,要返璞归真。 小的可以是大的,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大小没有绝对的概念。把物体从大到小按顺序排成一列后,如果从小看到大,你会觉得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小的,总有比你大的东西;而如果从大往小那边看,你会觉得自己是最大的,总有东西比你小。大小根本没有定论。巨大,是大中的大,大在巨大跟前就会显得小;精小,是小中的小,小在精小跟前就是大。 言论中的大与小是无法计算的,要看实质。小东西也会有大作用,比如前面故事中说到的黄鼠狼、老鼠和跳蚤。最小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而最大的东西,包含天地万物,我们同样看不到它的形状。可以用言语谈论的事物是事物中"粗"的部分;只可意会而不能用言语谈论的事物,是事物中"精微"的部分。 至于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事物只有形体差异,每个事物都在天地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彼此之间没有贵贱之分。 何为而何不为?贵与贱是可以向相反方向转化的,不要拘执你的心志而与大道相背离。多与少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要一意孤行而与大道不合。要像君主那样庄严、无私心;要像祭祀社神那么悠然自得,对百姓并无特别的私心与赐福;像大地那么旷远无穷、兼藏万物,谁都不会受到特别庇护。万物皆有生死变化,谁也不足以依靠。 至于天人分际,明白大道的人必然通达道理,通达道理的人必然知道怎么应变,知道应变也就不会被外物伤害了。对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烈火不能烧伤,大水不能淹死,寒暑不能侵袭,禽兽不能残害。不是说他有多么厉害,能躲避万物,而是说他能明察安危,对穷塞与通达能安之若命,能谨慎对待进退,所以才能免受伤害。 又一年的秋天来临,雨仍旧下个不停。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致使河面大大加宽,两岸及河中小洲之间牛马都小得无法辨认清楚。河神在给海神写信,告诉这一年来自己的成长与成熟。 第十八讲 珍重眼前的爱 --《庄子o外篇o至乐》解读 我把《至乐》看成是《齐物论》的续集,既然曾在《齐物论》里解读过的庄子的爱情,现在终于在《至乐》中找到了略为实质点的归宿。在《至乐》里,我看到了庄子真正经历的爱情以及他实实在在的妻子,这样的爱情是跨越生死、羡煞他人的。 世间有最大的快乐吗?有。爱情有最大的快乐吗?有。庄子的快乐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 上次梦蝶后,庄子就看到女子了;虽然只是背影,但已让他难忘。庄子的爱是建立在对世间万物无微不至的关注中的。这样广博的情愫是伟大的,但也是残忍的,因为世间没有一个女子会允许她的男人同时爱着别人。所以如果把眼光立足于世间女子,庄子的妻子非常人所能胜任,除了极大的包容心外,她还需要有顽强的忍耐力。诚然,这一切又超过了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庄子的妻子不是人,不可能是人,她更可能是花,是草,是一颗植物上的露珠,是荒原里洒落的星辰。在庄子梦蝶的瞬间,世间万物纠结起来化成一女子,站在他的眼前;这是万物对庄子的一次馈赠,也算是对这个孤独者感情生活的一次填充。 第39节:珍重眼前的爱 于是,在庄子梦蝶之后,女子便和他在一起了。该女子相貌平平,却也称得上娇小清秀,她说话声如和煦微风,她的手指如兰精巧柔润,她知书达理,脾气温顺恬然,从不和庄子吵架。她的发际耳边一年四季中散发着不同的芬芳,沁人心脾。这个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女子,便是庄周之妻。 庄子与女子拜过天地后,开始静静的生活,过着简单却不单调的日子,也算美满。他们日出而起,日落而归。他们走进没有人烟的森林里采集山药、趟溪捕鱼,和天地万物混为一体。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没过多久,庄子就发现妻子的身体极其虚弱,外出归来总是气喘吁吁,还经常在半夜惊醒,脚心冰寒,额头却冒汗。焦急的庄子找来很多大夫来给妻子看病,但大夫们的回答却如出一辙:"没病啊,至少看不出有什么病。" 庄子悉心照顾妻子。他不再让妻子陪他外出,不许妻子随便走动,他只让她安静地躺在床上,安心地看书,听听窗外的声音。渐渐地,妻子的脸色恢复了红晕,像即将成熟的蜜桃。庄子却俨然感觉到妻子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说话也是有气无力的。 一天,妻子摇醒庄子,他正趴在药房的墙根睡着,药房里红泥小炉上的药罐还在扑腾扑腾冒着热气,他正在煎药。他看了看她,心里一阵慌乱:"哎呀,你怎么起来了?"妻子轻轻擦了擦他额头的汗。他的脸被熏黑了,很憔悴。"大概这就是人间的爱情吧。"妻子说着,抿嘴笑了笑,"谢谢你,何其幸运,我体会到了人间的爱。"庄子听着,想笑,又想哭。 "我马上就要离开夫君了。虽然和夫君相处只有短短半年的时光,但我是幸福的。作为一朵花、一根草,我竟也体会到人间的爱。在这段日子里,我们没有跟世间男女一样为家事争吵,我没因为你而和其他女子争风吃醋。我无时无刻不体会着你的关心与疼爱。我想我是幸福的。" 妻子说这些时,庄子在一边只是微微笑了笑。 "我马上就要走了,有这半年时间相处,我已经很满足了。要知道,有些花的花期只有那么几天。"庄子眼睁睁看着,突然鼻子一酸,眼泪落下来:"你什么时候走?""马上。""那我还能见到你吗?""我虽是花草精气,但已成人形,所以死后会跟人一样,有回魂一说,在我死后的第七天,你只要在我身边敲着瓦盆唱歌,我听到你的歌声便会回头看你,这便是我们今生今世的最后一眼。"说完,妻子就毫无气息了。 庄子的妻子就这么死了。好朋友惠子听闻,前来吊丧,安抚庄子节哀顺变。庄子没理他,只在一边敲盆高歌。妻子只要求他在第七天唱歌,但庄子却足足唱了七天。 旁人见状开始胡乱猜想,指桑骂槐,传言说庄子的妻子生前对他不忠,所以她死后他才那么欢快。此时又有谁能懂得庄子的爱情?他强忍着伤心高歌,只为再看妻子一眼。 终于,在第七天,妻子出现了,她跟过去没有太大区别。看到她,庄子心态比先前平和了很多,大概是这几天的唱歌已磨尽了他的痛苦。庄子看着她的身体从脚跟开始如烟般一点点褪去,渐渐地,只剩下一张花样的脸;最后连面容也消失了,化成了一只蝴蝶,蝴蝶飞到窗帘上,庄子开了窗,蝴蝶飞了出去。 人们看到庄子抱着妻子的尸体酣然而睡,没有人知道他睡了多久,他在梦里不断发出笑声。直到有一天,女子的身体出现了尸斑;再有某一天,女子的身体开始腐烂;再后来,人们看到庄子搂着一具干瘪的骷髅。 庄子醒来那天,骷髅被风干成灰,形成一种叫做"几"的物种。 天空下起了零星小雨。有了水的滋养,几开始发生变化,处于陆地和水面交界处的就形成了青苔,生长在山陵高地的就变成了车前草,车前草获得粪土的滋养长成了乌足草,乌足草的根变化成土蚕,乌足草的叶子变化成蝴蝶。蝴蝶很快又变化成为虫,生活在灶下,它的名字叫灶马。灶马在一千天以后变化成为一种名字叫做干余骨的鸟,干余骨的唾沫里长出虫子斯弥,斯弥又生出蠛蠓,颐辂从蠛蠓中形成,黄从九猷中长出,蠓子则产生于萤火虫,羊奚草跟不长笋的老竹相结合又生出青宁虫,青宁虫生出豹子,豹子生出马,马生出人,人最终又归于自然。 第40节:心理暗示有积极面和消极面(1) 这是我在《庄子》里看到的最具体的一次轮回,在这样的物种起源中,我还是想到了爱情。同一物种会产生爱情,不同物种间也会产生爱情,物种进化间亦有爱情。庄子的爱情产生在不同物种间,却爱得那么深,甚至比同一物种间的爱情还要深刻。 在这一瞬间,我联想到了西方哲学家关于爱情的讨论。在柏拉图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间有段很经典的对话。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就叫他先到麦田里摘一个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期间只能摘取一次,并且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照着老师的话做,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麦田。 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摘不到,柏拉图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 沿途即使见到一棵又大又金黄的,但又疑心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便没有摘;等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如之前见到的好,原来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就错过了,于是我便什么也没摘到。"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就让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同样只能砍一次,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照着老师的话去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苏格拉底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柏拉图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了下来,免得错过它后以致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如果让庄子去选择,也许他不会摘下一个麦穗,更不会去砍掉一棵树。他的爱太多,多得只能用无形去衡量。他的爱太深,归根结底他只爱着那个曾经做过他妻子的女人。他在世间行走,邀万物游戏,没有人知道他年轻的爱情--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 第十九讲 心理暗示有积极面和消极面 --《庄子o外篇o达生》解读 在这里,我想讲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在一个春天,订婚没多久的女子问书生:"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去找我吗?"书生说:"会的。"女子又问:"会一直找我吗?"书生使劲点点头说:"会的。"女子再问:"你会找到死为止吗?如果我一直没出现。"书生说:"会的。" 当天夜里,书生做了个梦,梦中有只寒蝉在鸣叫。在当地的习俗里,春日梦蝉意味着将有无法捉摸的厄运。书生醒来时发现女子不见了。他断定女子走了,急急忙忙抓起衣服冲出了门,可没走几步就晕倒在地。邻居把他送回房间,他醒来后哭着喊着要找女子。 从那天起,他就不吃不喝了,日日在门口等着女子,想着曾经的梦,梦境里那只寒蝉叫得如此悲凉,莫非女子遇到什么不测?他不敢想下去,但他又不知道去哪找。他幻想着女子有一天会突然回来。不知不觉中,他的青丝变成了白发。 书生还在等,像是守株待兔。没多久,一个号称会解梦的说书人路过村庄,看到少年白头的书生。了解事情缘由后,说书人捋着山羊胡笑道:"这事好办。既然是寒蝉告诉你的,那你就去找寒蝉吧。"书生一听,似乎有盼头,便问:"现在还是初春,我要去哪里找寒蝉呢?"说书人指了一个方向:"去楚国吧。" 书生便去了楚国,他发现那里气候与家乡截然不同。楚国的季节要来得更早一点,已是炎炎夏日,无数的蝉在树梢上鸣叫,空气中一片喧嚣。 书生走到一棵大树旁边,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捕起蝉来像拾取一样熟练。书生兴奋地说:"老先生真是灵巧得很啊!我也在找一只蝉,但它是寒蝉,深秋才会出来;一个高人告诉我楚国有这样的蝉,我便前来寻找了。"驼背老人看了看书生,笑了笑:"你看树上有成千上百只蝉,但多是夏天的蝉,寒蝉就藏在这千万只夏蝉里,你可要细心找找。" 书生谢过驼背老人后开始用竹竿打蝉,把趴在树干上的蝉惊起,可没等他分辨出哪是寒蝉哪是夏蝉,它们又重新堆积成一团。"这样不行,你必须把蝉一个个粘下来才能看清楚。"驼背老人看着狼狈的书生,摇了摇头。书生又打了几下后仍无成效,不得已只好请教:"我看老先生捕蝉动作很伶俐,请问您有什么绝招吗?" 驼背老人说:"我倒是有一些绝招。在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后,我可以持竿,并在竿头上累叠上两个小球而不使球掉下来,这个时候我去捕蝉,能逃掉的蝉就很少了;如果练到能在竿头上累起三个小球而能让它们不从竿头上掉下来,那么能逃跑的蝉就只有十分之一了;如果能在竿头上累叠上五个小球而能让它们不从竿顶掉下来,再去捕蝉就像在地上拾蝉一样容易了。这时我立定了身体,就像一根立着的断树桩;我控制着手臂,就像一根枯树枝;虽然天地广大,万物众多,我心里却只想着蝉的翅膀。当我达到了这种境界,抓蝉就很容易了。" 第41节:心理暗示有积极面和消极面(2) 书生听完,拿着竹竿练起来;他必须努力,因为寒蝉关系着他心上人的命运。一开始,他心急如焚,连一个球都累叠不起,后来,在驼背老人的安抚下,他慢慢练习,可以累叠起两个小球了。他一天天练着,到了第三个月,他渐渐放下心中牵挂,一心与天地大同;到了第四个月,他终于可以累叠起五个小球了。第四个月刚好是夏末秋初,树上的夏蝉都死去了,只剩下寒蝉还在鸣叫。 书生轻而易举就收获了寒蝉。他把寒蝉捧在手心,发现寒蝉抓着一个纸团,纸团上写着:"家中有事,我需回家一趟。"看到心上人的字迹,书生才放下心头大石。他快马加鞭赶回家,发现女子正给他准备丰盛的晚饭。书生一问,才知道是女子的弟弟中了举人,作为姐姐,她当然要回去庆贺。书生至此明白,梦到寒蝉并非意味着厄运,一切都是心魔。 心魔,其实就是心理暗示。《达生》是《庄子》中叙述寓言最多的一篇,十三个寓言故事罗列在一起,每个故事基本都和心魔有关。于是,在《达生》中,生活成了一场行为艺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往往是因为外物给予了他多大帮助,关键是他有坚定的信念,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就好比多了个守护神,会时刻保佑着你。 《达生》中有个关于游泳与潜水的故事。游泳,是通过运动不让身体下沉,漂在水面依然呼吸顺畅;而潜水,则是把全身钻入水底,潜伏多时后再探出水面。 如果说游泳是属于人对水的克服,那么潜水则是人对水的统治。于是,庄子说,会游泳的人要去学习才能懂得撑船的技术,而会潜水的人不需学习就可以撑船,并且要比学过撑船的人更熟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会游泳的人去撑船,其实依然是在与水对抗,只不过是借用船去克服水,人与水的关系依然是相对的;而会潜水的人去撑船,由于他对水已毫无恐惧,水已经成了他身体一部分,水性跟他一体,所以无论漩涡还是暗礁,他都不怕。这种不怕,就是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无敌。 心魔积极的一面叫自信,不积极的一面就是扰乱正常行为的恶念了。赌博的人,如果用瓦片去做赌注,他的技巧会十分高超;如果用带钩去做赌注,他的心里就会有疑惧,动作就变形了,技巧就显得不那么专业了;而用黄金做赌注的人很容易头脑发昏,心烦意乱。其实他掌握的技巧是一样的,但由于赌注不同他的发挥不同,赌注越贵重他发挥越糟糕。这就是心魔的纷扰。人对贵重物品会不由地产生顾惜的心理,有了这样的犹豫,用出来的技巧笨拙就不奇怪了。 轻微的心魔能搅乱行为,严重的心魔则能损坏身体,疑神疑鬼就是自取灭亡。 齐桓公在一片草泽中打猎,管仲替他驾车。突然桓公大叫起来,紧紧拉住管仲的手说:"仲父,刚才你看到了没有?你见到了什么?那个鬼影是谁?"管仲一脸迷茫,说:"什么都没有啊!"桓公打猎回来,因此疲惫困怠而生了病,好几天没出门。 没多久,齐国有个叫告敖的道士对齐桓公说:"依我看来,大王您是自己伤害了自己。我听说你看到鬼影,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鬼又怎么能伤害你呢?我觉得大王您是内心过于忧郁了,一忧郁,精魂就会离散在身体之外,这时你就会对来自外界的骚扰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分析和理解。郁闷的气上通而不能下达,人就容易发怒;如果这样的忧郁之气能下达而不能上通,人就容易健忘;如果既不上通又不下达,忧心忡忡,那就会生病。"桓公一听,心里舒服了些,问:"这样说来,世界上难道没有鬼吗?" 告敖说:"有啊!当然有鬼。在水中肮脏的污泥里有叫履的鬼,在厨房的炉灶里有叫髻的鬼,在门户内的各种烦攘里有名叫雷霆的鬼,朝东北的墙根下有名叫倍阿鲑的鬼在跳跃,在朝西北方的墙下有名叫攻入阳的鬼住在那里。水里有水鬼罔象,丘陵里有山鬼,在大山里有山鬼夔,在郊野里有野鬼彷徨,在潮湿泥泞的草泽里还有一种名叫委蛇的鬼。"桓公一听,赶紧又问:"那种叫委蛇的鬼长什么样?"告敖说:"委蛇的身躯跟车轮一样大,和车辕一样长,穿着紫色的上衣,戴着红色的帽子。他最讨厌听到雷车的声音,一听到这样的声音就两手捧着头站着。能见到他的人是应该能成为霸主的人。" 第42节:心理暗示有积极面和消极面(3) 桓公听完,哈哈大笑,说:"对对对!这就是我所见到的鬼。",桓公整理好衣帽,跟告敖坐着聊家常,不到一天,病就好了。 桓公的病与前面那个书生的困惑是一样的。他见到鬼,以为鬼要伤害他,结果就病了;后来当他知道鬼是成为霸主的征兆,病很快就好了。这便是心魔的转换。庄子在《达生》中劝诫我们,要警惕消极的心理暗示,不能盲目迷信而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忘掉心魔,就跟醉酒之人一样,对自己毫无伤害。醉酒的人从车上坠落,虽然满身是伤却不会死去。他的骨骼关节跟旁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这是因为他的精神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他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 为了论证忘却心魔后的无敌,《达生》里又写到斗鸡的故事。纪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焦急地问:"鸡驯养好了吗?可以斗了吗?"纪子说:"回禀大王,还不行呢,那只鸡还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纪子说:"还是不行,那只鸡还不够安静,它一听见响声就叫,一看见影子就跳,很容易躁动。"又等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子回答说:"那只鸡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还不够冷静。"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子说:"这下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故意挑衅它,在它跟前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大王你看,这只鸡简直就像木鸡,现在别的鸡没有敢和它对战的,一看到它就掉头而逃了。" 原本这只鸡总以为自己很强,看到鸡就想斗,看到影子就叫,越没水平的人越虚张声势。后来,这只鸡不再浮躁了,它便有了霸气。霸气是它后天所得的吗?非也!霸气是它的真实水平。可见,只有杜绝庸人自扰,方能发挥水平。 对心魔的消极影响,庄子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对于心魔,他并未全盘否定。他不赞成只强调心理修养而不注重形体关注,或只注重形体健康而不注意心理修养。单豹与张毅的命运就是两个典型例子。 鲁国有个叫单豹的人在岩穴里居住,在山泉边饮水,不跟任何人争名利,活了七十岁还有婴儿一样的面容。但有一天他不幸遇上了饿虎,饿虎扑杀并吃掉了他。另有一个叫张毅的人,那些高门甲第的富贵人家无不趋走参谒于他,可他活到四十岁便患内热病而死去。单豹单单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可是老虎却吞食了他的身体;张毅单单注重身体的调养,可是疾病却侵扰了他的内心。 只注意心理而不注意形体,往往被心魔控制,吃力不讨好。有个叫东野稷的人很善于驾车,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时能形成规整的圆形。鲁庄公认为就是在纸上画图也不过如此,于是要他转上一百圈,结果失败了,因为转一百圈已超过马的体能,东野稷的马力气已经用尽,所以必定会失败。 心理不能盲目控制形体,毕竟形体有个度的限制,应该量力而为。同样,只顾形体而不注意心理也不行。心魔是一个暗示,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醒你,过分相信不可取,全然不信也不可取。 想到这里,就可明白《达生》的主要意思了:要想保留本性,通达生命,就要注重心理生理的平衡。对积极的心理我们要利用它,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创造价值;对消极的心理我们要警惕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谨慎对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时,要顺应形体,不要盲目消耗形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生命的神奇。 第二十讲 出头鸟尤需低调 --《庄子o外篇o山木》解读 午夜读完《山木》,不禁感慨人间无处不凶险,人生无时不面临选择。 从前有两兄弟,生不逢时,其时朝廷昏庸无能、百姓揭竿而起。八九岁时,父母在战火中死去,于是两孤儿跟随起义军浪迹天涯。他们坚强而努力。哥哥虽然只比弟弟大一岁,但无时无刻不想着弟弟,总是把分配给自己的馒头和咸菜分给弟弟一半。 第43节:出头鸟尤需低调(1) 两兄弟练就了一副好体力,为杀掉昏君给父母报仇,他们都很忘我;但相比起来,哥哥要比弟弟勇猛,而弟弟要比哥哥聪明;哥哥擅长身体比拼,弟弟擅长运用智谋技巧。两人跟随主力四处杀敌,就在起义军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强大时,兄弟俩也成了起义军中的干将。 在战争中他们总能一次次地幸运脱险。枪打出头鸟,起义军的头领被皇帝的军队射杀,军师又被另一支武装劫持了,起义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于是哥哥被大家推选为将军,弟弟则为军师。 兄弟两人合作,虽然历尽坎坷却无往而不利。两年后,他们终于杀入皇宫。没过多久,哥哥做了皇帝。 当了皇帝后,哥哥夜夜不得安宁,他不知弟弟服不服他。按照弟弟的才干,他才是一国之君;但看功绩,皇位则非自己莫属。有一天,哥哥把弟弟叫了过来,说有个大臣对他们兄弟不服,要拉拢其他人推翻他们兄弟俩。弟弟一听,急了,决定想一个办法杀掉这个大臣。 就在弟弟苦心思索有什么妙计时,哥哥命令手下把弟弟绑了起来,处以极刑。弟弟正摸不着头脑时,哥哥发话了:"我是代表国家处置你!如今天下太平,各大臣齐心协力,而你却蓄谋祸害我的大臣。"弟弟哑巴吃黄连,死在断头台上。 类似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结果大致一样,只是形式不同,很难说是哥哥聪明还是弟弟聪明。弟弟不聪明他们就不会赢得战争的胜利,单凭匹夫之勇终究成不了大事。哥哥呢,他若不聪明就不会那么轻易地灭了弟弟。 《山木》给我们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如何看待"聪明"的故事。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常常有伐木的人经过树旁却没有人动手砍伐。庄子问他们为什么不砍树,他们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朋友:"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朋友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不成材的树与不会叫的鹅一般的无用,命运却截然不同。树因无用而免遭砍伐之灾,而鹅却因不会鸣叫,而死于屠刀之下。乍一看,会觉得这两个例子是本质一样而结果相反的例子。但我觉得《山木》中所说的选择是一种最简单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和有用无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试着从人对事物的利用手段来看,一切就很明显。树无用,是为了存活,因为人对它的利用就是让它死,把它做成家具;而鹅呢,人们利用它就是饲养它,不会叫的鹅不正常,人必定会先宰了它。 庄子的意思是,有才华,还要足够低调,才能保住形体。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去经历,纸上谈兵是毫无效果的。在《山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君的冒险。 鲁侯向市南先生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市南先生说:"在遥远的南方有个城邑,名字叫建德之国。那里的人民纯厚而又质朴,没有任何的私欲;他们知道耕作,却不知道储备财物,总是希望能帮助别人,却从来没想过要得到报答。在知书达理的人眼中,他们不明白义的至理,不懂得礼仪的规程;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竟能比我们都接近于大道;他们生时自得而乐,死后便安然入葬。我希望国君您也能暂离国政、放弃世俗,从此循大道而行。您不妨去那个国家取取经吧。" 鲁侯说:"我也想去取经,但是通向那里的道路遥远而又艰险,还有江河山岭阻隔,又没有可利用的船和车,我该怎么办呢?"市南先生说:"只要你放下你的高傲,与百姓为伍,便有人帮你了。你不要过于执著,思想灵活点,这就是你的"车船"。"鲁侯说:"虽然这样,但我还是很害怕。那里的道路幽暗漆黑,不知道有没有野兽蟒蛇?路途那么遥远,又没有人居住,我和谁做伴呢?我没有食物,又得不到身边人的帮助,我怎么可能到达那里呢?" 市南先生说:"没有食物,就要求国君您想办法减少您的耗费,同时还要节制自己的欲念。做您最应该做的事情吧,这样一来,就算没有太多的粮食也没关系。您要有毅力,当您渡过江河就能看到大海了,海之大是一眼看不到边的,您越向前行就越发不知道它的穷尽。然而,当那些送行的人都从河岸边回家了,这就意味着您也离他们更远了!所以说,统治他人的人必定会劳累伤神,受制于别人的人必定会忧心不安。从前的尧从不役使他人,也从不受制于人,所以他是圣明的。我希望您也能减除自己的劳累,除去自己的忧患,独自顺应大道的引导而遨游于太虚的王国。 第44节:出头鸟尤需低调(2) "再给你举个例子吧。我们乘船渡河,这时要是突然有条空船碰撞过来,即使心胸最狭窄、性子最急躁的人也不会发怒;倘若有一个人在那条船上,我们就会大声呼喊喝斥来船后退,喊了一次没有反应,喊了第二次也没有反应,于是第三次就必定会骂声不绝。刚才不发脾气而现在却发起怒来,那是因为刚才船是空的而今却有人在船上。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能处世无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就任谁都不能伤害他了!" 《山木》用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没有不吃苦就能获得幸福的捷径。君主要治理国家,首先要勇于自我冒险,你不以身作则去吃苦,百姓会服你吗?天下会顺从你吗? 等大业已成、国家建立后,做君主的就应该注重个人修养了。在《山木》中庄子对"贫穷"与"疲困"有个分辨。贫穷,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匮乏,是清贫的意思。在西方哲学中,贫穷意味着修炼、禁欲与简单生活。而疲困则是心理的空虚,软弱无力,既没有特别想要的,又没有特别不想要的。庄子为君主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君主要贫穷,要磨炼自己,但不能疲困,不能心无壮志。 有心有才的君主经过不断的努力,让国家繁荣富强了,这时就要提防了。庄子所说的"提防"是有深意的,你要提防别人,却不要祸害别人。对一个国家来说,必须要和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交流,同时又要提防他们图谋不轨。 《山木》在最后大谈特谈友情。友情是一切情感的根本。同一社会契约下的两个公民,因为有了友情,才会产生好感,才会共同去完成某件事。友情再进一步就是爱情,爱情有了结果,出现了生命的精彩,于是才有了亲情。 这里有两句话最让人深思。第一句是:以利益为基础而结合到一起的人,一遇到困穷、灾害或者危难就相互抛弃了;以天性为基础走到一起的人,遭遇到困穷、灾害或者困难却依然可以相互帮助和取悦。第二句是:不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处是相当困难的。 先说第一句,它出自一个典故。有一天孔子问桑说:"我两次在鲁国授课被人驱逐;在宋国的树林里休息又受到砍树的惊辱;我在卫国被人拒绝接纳;我流落到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蔡间还受到了围困与纷扰。天啊!为什么我会遭到这么多的灾祸?现在我的亲朋故交都疏远我了,弟子友人也离散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桑说:"难道你没有听说过林回逃亡的故事吗?林回逃亡的时候,不要价值千金的璧玉,而是背起婴儿就跑。有人议论说:"林回是为了钱财吗?可初生婴儿的价值比起千金的璧玉来未免也太少了。他难道是为了怕拖累吗?可带着初生的婴儿就一定要负责照顾和看护,这样说来婴儿的拖累又太多了。然而,林回竟然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却背起了婴儿,到底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只有利益的关系,而这个孩子跟我却是天命的关系。"因为利益关系而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而以天命、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依为命。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太大了。君子们的交情看起来平淡得跟清水一样,而小人们的交情却甜得像甜酒一般;君子淡泊名利却心地亲近,小人表面甘甜却利断义绝。凡是无缘无故就能接近相合的,最后也一定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孔子说:"我知道了,我由衷地感谢你的指教!"此后,孔子便终止了学生的学业,丢弃了书简;学生也不必再向他行揖拜的礼节了,但学生们对老师的敬爱却更加深厚了。 第二句话出自颜回与孔子的对话。 颜回问:"为什么说不接收他人的利禄会比较困难呢?"孔子说:"你新官上任时,会觉得办什么事都很顺利。慢慢地,就得到了爵位和俸禄,接着你会发现奖赏会越来越多。其实这些外物带来的好处本不属于你,只不过是你的机遇好,刚好赶上这些横财。我们读过书,都知道君子不会做强盗,贤人也不会去偷窃。如今我却要如饥似渴地获取外物的利益,这又是为了什么呢?所以说,在鸟类里,没有比燕子更聪明的了,燕子目光敏锐,它们看到不适宜停歇的地方绝不会再看第二眼,即使食物掉了也会舍弃不顾决然飞走。燕子很怕人,却能安全自如地进入到人的生活圈子中,那也只不过是将它们的巢窠暂时寄于人的房舍中而已。" 第45节:因怂恿而妄信(1) 也许有点残忍,但我还是把这段话理解成孔子对友情的认识:友情是一种关系,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山木》讲的不仅仅是树木怎么存活于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木与木、树与树的关系问题。 在这一点上,古代中国的哲学与西方哲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哲学主要有儒家道家两大流派,强调的是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应该怎样发展自己、保存自己。而西方哲学则是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点说,中国哲学强调自我,讲究个人精、气、神的修炼;而西方哲学的立足点则多半在于社会制度、社会契约、社会良知等方面。所以,我们在读《庄子》时往往只想到自我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读《山木》时,我不禁想到《柏拉图对话集》中的《吕锡篇》(亦叫《论友情》)。庄子不可能知道苏格拉底,然而在这两位智者的思想中,我竟然看到了几乎相同的耀眼火花。 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功利的,友情的建立是有目的性的,是出于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进一步说,友情是你对别人的一种欣赏、喜欢或爱慕,而这样的爱却是出自你想利用他、和他一起完成某种事业的欲望。于是,从价值上看,友情是两个人相互利用与被利用的结果,是两个公民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转化、弥补与创造。 在《山木》中,庄子借孔子的话说明了这一点:你想不受天地的损害容易,你想不受别人的奉承贿赂却很难。因为你不能阻止别人利用你,他们一旦看到你的价值就会千方百计拉近彼此的距离,到时候,人世间的你争我斗就会无法休止。 正因为友情伟大,所以友情可怕。庄子让我们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景。当你失去利用价值,或者威胁到他人的价值时,你就要小心了。 然而,我宁可相信故事中的那个弟弟是因为爱而选择了幸福地死去,也不愿相信他是愚蠢的。人世间有那么多爱、那么多恨,但爱始终比恨多一点点,正是因为多出的这一点点,爱化解了恨。 第二十一讲 立得定,才不致因怂恿而妄信 --《庄子o外篇o田子方》解读 已不止一次听人说这是个信仰匮乏的年代了,我曾以为这是当今世界特有的精神问题,读完《田子方》后我才觉得,信仰匮乏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问题。 信仰,简单地说,就是相信。相信爱情的美好,相信友情的无价,相信亲人的和睦,都是一种信仰。从群体来看,老百姓们对国君政绩的肯定与支持亦是一种信仰;从个体来看,一个平民有理想、有目标、有竞争对手、有喜欢或崇拜的精神榜样,也是一种信仰。《田子方》就诠释了这两种信仰。 信仰匮乏之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都有过,就因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乱世中的百姓就如同草芥般微小,失去立身安命之所,他们的信仰也早已失去,就只能随波逐流。 有了这么个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过去的君主或起义者为什么要用仙人、巫术、鬼神等去麻醉百姓,俘虏百姓,最后再用军队、武力、法令等等来巩固统治了。 周文王在渭水游览,看见一位老人在水边垂钓,可仔细一看,这老人又不像是在钓鱼,因为他并非把钓竿拿在手里,而只是让钓钩悬在水面上。看来他并不是有心在钓鱼。文王一看,觉得老人非同一般,决定要任用他,打算把整个朝政都委托给他,然而,文王又担心自己的大臣对这个老人不信任敬服。他左思又想,本想算了,又实在不忍心看到天下臣民失去一位贤德的大士。于是一大清早文王就召集了众臣嘱咐说:"我昨晚上梦见了一位非常贤良的人,他有着黑黑的面孔、长长的胡须,骑着一匹杂色马,四只马蹄半边是红色的,他大声命令我说:"赶快把你的朝政托付给那位在渭水垂钓的老人吧,这样你的百姓也就可以解除痛苦了!"" 众臣闻听惊恐不安,颤抖地说:"看来这个托梦人就是君王的父亲啊!"文王说:"虽然是先王托付的梦,但为了谨慎起见,我们还是找巫士占卜一下吧。"众臣说:"这是先君的命令,君王不必多虑了,又哪里用得着再行卜问呢!占卜就是不信任,那可是对先君不敬啊!"听了众臣的话,文王便迎来了那位渭水垂钓的老人(即姜尚),当场把朝政委托给他。 第46节:因怂恿而妄信(2)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通过耍手段决定结果的案例,跟陈胜吴广把黄符藏于鱼腹一样。用孔子的话来说,文王之所以假托于梦,借用先君的话,其目的只是为了让臣民在短时间内信任并顺应他。 从结果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快速传播案例。传播者是文王,受众是大臣百姓,手段是借先君之言。对于我们来说,分析如何利用大众的信仰匮乏去传播自己的思想,还不如探讨一下如何才能使大众有信仰,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传播者,而是受众。 要想找到治本之法,得先来看看我们的信仰是怎样变得匮乏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迅速地丢失了信仰。 庄子去拜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上下那么多儒士,恐怕很少有信仰先生所推崇的道家学说的人。"庄子说:"依我所见,鲁国的儒士其实很少。"鲁哀公说:"全鲁国的百姓差不多都身穿儒士的服装,你怎么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那些戴圆帽的儒士知晓天文,穿方鞋的懂得地理,用五色丝绳挂着玉佩的遇事能决断。然而,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真正身怀学问和本事的学士不一定要穿儒士的服装,穿上儒士服装的人也不一定真正具有那种学问和本事。你如果不相信,你不妨在国中立个号令,没有儒士的学问和本事而又穿着儒士服装的人将以死罪论处,看看情况。"于是,哀公按照庄子说的号令五天,结果鲁国上下几乎没有再敢身穿儒士服装的人了,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士服装站立于朝门外。鲁哀公召他进来考验他的学识,以国事征询他的意见,发现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他都能做出回答。这时庄子笑道:"鲁国如此辽阔而儒者却只此一人,怎么能说是很多呢?" 可见,这个社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多,半斤八两却夸夸其谈的人倒有不少。本来我们是可以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被这帮不学无术却又热衷于欺世盗名的人一搅和,很多立场不坚定的人就成无头苍蝇了。 这是告诉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要太容易被人怂恿。有了坚定的立场,我们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美准则了。 庄子在这里给我们讲述了很多这方面的高手,他们外表平凡,乍一看连乞丐都不如,实质上却都是真正的大师,是一批把生活当艺术的能人。像姜子牙,虽用直钩钓鱼,亦能使愿者上钩;像宋元君花费心思寻找到的画师,他只需赤裸上身盘腿而坐,无须润色调墨,信手拈来,便足以入木三分。 外物不能随你而变,主观唯心是要不得的。你必须要看到,世事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明智之举。真正的信仰,不是相信别人,而是建立自己对自己的信仰。 前进的道路上,你是自己唯一的对手。今天和昨天相比,你是否进步了一点?明天跟今天相比,你又要树立怎样的信心,设计怎样的理想?这便是你的信仰。不要把别人或先人作为对手。拿别人做对手太被动,人家不前进,你也前进不得;看着人家停滞你便沾沾自喜,孰不知自己亦在停滞之中。选先人做榜样或对手是没头脑的行为,因为时代不同,价值观也已发生改变,你和先人哪有可比性呢? 你选择的对手必须是有潜力的、永远向前的、未来不可限量,这样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当你明白这点后,一切事情都变得积极了,你也就不至于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了。 列御寇要向伯昏无人展示他高超的射箭技巧:他拉开弓弦,在手肘上又放了一杯水,这才发出第一支箭;还没等箭头射入靶子,他紧接着又搭上了另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第三支箭便又搭上了弓弦。他熟练地射着,这时他的形态就像一动也不动的木偶。 伯昏无人看后,取笑道:"这不算什么。你的伎俩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我想跟你爬到高山上,脚踏摇摇欲坠的石块,面对百丈高的深渊,我看到时你还能不能射好箭?"说完,伯昏无人拿着弓箭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背转身去慢慢向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这时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向上望能窥测青天,向下探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如今你却胆战心惊,眼花缭乱,在这种情况下你想要射中靶子就很困难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