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就“对道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闸释”研讨会主题,结合道教教义中尊道贵德、道法由然,以及重生、贵生的“众生关怀”和“仙道贵生”的“人类关怀”等教义内容和理念,谈了一些认识、理解和想法,认为当代道教界不仅要善于学习研究经典,还要结合当代社会实际,将道教经典和教义内容中符合社会进步的精神挖掘、阐释出来,以推动道教界适应时代的进步,架构起道教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精神理念,以面对新世纪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挑战。 道教徒身在玄门,信奉道教,自然有阐释道教经典和弘衍道教教义精神的义务和责任。明清以降,尤其是近现代道教界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较小,因此这次在上海举办“对道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学术研讨会确是很有必要。现在的道教组织和宫观中,许多象我这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者,实话说有必要对道教的教义精神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理解,深切地思索和回味,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我感谢这个研讨会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机会。现就几个教义内容谈些自己通过学习的理解和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于“尊道贵德”的教义理念 道教以“道”立教,以“道”名教。“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础(道教教理教义由之展开),既是道教的宇宙观(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是宇宙的原动力,也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生观(道教要求教徒“清虚自守”,通过修持而返本还原,以达到和大自然统—体性之永恒不变、“谷神不死”之境界),也是道教的方法沦(道教主张事物循其自然,对社会实行“无为而治”),更是道教的根本信仰,所以道教的教徒称“道士”。道士者要“以道为事”。在道教中以“道、德”并称,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面,是整体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当代道教界几位知名高道都曾有关于“道德”的论说。闵智亭道长说∶“道无形体,维德能彰显,故道为体,德为用。所谓‘德”即是得,德积而道备。”又说∶“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为‘德””(见《道教杂讲随笔》)。任法融道长说∶“‘道”是先天一气,混元无极,……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所以“‘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他认为∶“只有正确理解道,才能正确理解‘德””(见《道德经释义》)。陈莲笙道长则从信仰的角度直接地说∶“我们道教徒认为‘道”是太上冥冥之中创造的、规定的。因此,太上就是道的化身”。“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无数个发明创造,都是‘道”产生的,都是‘道”的体现”(见《道风集》)。我这样认为,陈老这里所谓“道”的体现,实际就是“德”具体的展示,他的这番论说也讲清了对于“道”与“德”的认识。由此任法融道长在他的著作中,对“道”概括出了“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十大主要特徵,闵智亭道长、陈莲笙道长等一些道教界论道者,亦有类似论述,我很赞成他们阐述的教义精神。道为体,德为用。道教界信奉太上之道,“遵道贵德”,因为一切积极的、向上的、发展的、美好的、高尚的等等内容,都是“道”的体现,都是“德”的范畴。道教这种神圣的宗教形式,对本教之教义精神自然要尊重、推祟和弘扬。在当代国家“以法治国”的同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要求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固有的宗教形式,热爱民族和国家,遵守社会公德,历来是道教的优良传统。因此在当代积极引导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是“尊道贵德”教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道教最直接给人的印象是“重生”、“贵生”的宗教 道教“重生”、“贵生”的”的教义精神,并不止于“人本主义”的关爱,其含义应涵盖及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群体,也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众生”。《太上说消灾护命经注》说∶“众生者,下愚贪爱之人也,及一切含灵之物皆是众生”。《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大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万物”既为“大道”、“天地”、“日月”生化养育,所以很自然道教教义中就有“爱物惜命”精神。为了强化这种教义精神,道教通过清规戒律明确要求教徒去遵守。全真三坛大戒《中极戒》中就有戒条明文规定∶“不得有心践踏虫蚁”。“不得惊散栖伏”。“不得无故采摘花草”,“个得无故砍伐树木”,“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不得冬月发掘地下蛰藏”(见《中极戒》第35、37、62、64、65、66、67、68条)等等。道教相信∶不仅是人类禀赋道性,可以修真悟道,成仙了道,其他动植物生灵获得特殊机缘,亦能通过修持达到这种目标。这决非我杜撰教义,而在道教经典中极易找到依据,佐证我对教义的这种理解。不难发现即使位立道教神圣仙班者,其来源也并不仅仅是人类一个途径,其中还包括有动、植物等等异类修炼而成的仙灵。如植物有∶荷花、牡丹、梅、兰、竹、菊诸多仙子,还有树神木精之类∶动物如∶虎豹狮象、牛马鹿羊等等均有缘份修仙了道。就连水中鲤鱼,经过自身奋斗,跃过“龙门”,也能成龙,被中华民族奉为祖先的象徵。其实这都是我们民族古始的崇拜和信仰,我们中国人的十二生肖属相也是依之为依据的,道教只不过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唐未有一部道书《无能子》,其中就直白地将人与其他生物放在一个同等的地位议论说∶“人与鸟兽昆虫,共浮天地之中,一气而已”。“人者,裸虫也!与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俱焉。同生天在,无所异也。”日前一位中医朋友与我谈起《内经》,亦有类似之说,《内经》中称∶龟为介虫之长,五行属金;麒为毛虫之长,五行属木;龙为鳞虫之长,五行属水;凤为羽虫之长,五行属火;人为裸虫之长,五行属土;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医道同源”,在这里龟、麒、龙、凤与人被看作同在五虫平等的位置上来认识。黄帝《内经》为《道藏》所收道书。庄子《南华真经》中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岂不是也在说∶人与万物都是天地中同等一样地位的物质。我觉得实际上人与其他生物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人知痛知热,其他动植物亦然;人有情感、羞耻感,怎么认定其他动植生物就没有呢?无非是他们的表现方式也许不同罢了。人不能只知道“沉鱼落雁”是异类因人的美貌而害羞躲避,更需要明白∶也许是人类干扰了异类的宁静和自然。人类既然自诩为自然界的“万物之灵”,那么对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就多了一份呵护的责任和义务。很明白,道教“重生”、“贵生”的教义精神,其关注不仅限于人类,而是包括宇宙间一切动植生灵雨露均沾共同的尊重和关爱。 “仙道贵生”之神仙长生久视的教义 当然,道教与其他所有真正的宗教形式一样,也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人类的关怀”自然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人禀赋先天元气,托胎于父精母血.来到人世之间,那真是万份之福缘!来之不易,人对自身当然非常珍惜,所以道教主张人们“重生乐生”,修持养生。由此,从古及今产生出许许多多专门针对人类身体修养锻炼,探讨人之后天性命长久延续的方术方法,称之谓∶神仙长生久视之道。其含义是什么?我觉得是指生命存在、身体健康的时间较为长久,对时势的阅历和见识的广博。如果“长生久视”仅指生命“不生不灭”,那可能只是理想和追求。《道德经》33章称∶“死而不亡者寿”,这是太上爷对“长生久视”意义和价值的肯定。这是在说∶形体虽渺,功绩不灭,德惠于世,光照人间,即为“长生久视”之“寿”。这里所指既是表述一种精神,也是指大彻大悟后的一种境界。至于形体修持,在这方面道教挖掘开辟了到达“神仙长生久视”之境界的许多途径和修养的方式方法。有动功、有静功,.以及按摩、服食、丹道、符籙等等。最早的修持外丹之术者付出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外丹家虽主张于服食“仙丹”以求长生久视,但客观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无容置疑,就是因为先有外丹服食的多次实验。才有内丹养生的出现。其后的内丹修持则对人自身强身健体的养生之道真正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修持形体生命长生久视之道,正如《度人经》所言∶“保真者少、迷惑者多;仙道难固,鬼道易邪”,所以自古修持就有“迷”与“悟”,“正”与“邪”之分。好比行道之人,走在正道上前途光明,越走离目标就越近。而走上了岔路斜道,越走离目标当然就越远了。如何走正不走斜呢?自然是要读经开悟, 正确地领会经文圣意,不受妖言蛊惑。有时还要注意好经不要被人有意念歪了,或者经义被人有意曲解了,这样的话即是有部好经,断章取义,或胡谄一通也是会引人入邪的。比如∶“修炼”这个词句,本来就是道教丹家讲修持、炼养的意思,但被邪教一番胡言曲解,歪理邪说,一个好端端的词句,也被用去迷人害人,所以修持长生之道者,在读经研意的基础上更要“正本清源”,要站正身子,走正路子,这是至关紧要!经言∶“迷则凡,悟则仙,现在人身咫尺间”。求长生之道者,首要是能破迷开悟,除邪皈真。“经传圣教”,关键在能“解得洞章微妙处,即成仙道出凡尘”(均见《度人经》)。“仙道贵实”,但养生术又是“无中生有”的实践,是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一种追求。何谓之“虚”、“无”?何谓之“实”、“有”,一切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变化转换。“虚、无”、“实、有”这种共生共存的哲理,也确是体现了我们道教不仅善于科学思辨,并且将这种推展应用于实践的指导中。养生之道是人与之寿命长短关系密切的修持,谁都希望通过自己刻苦的修持而证道,使自己生命长驻永寿的愿望和梦想真正实现。“道在人身”,但由不得人空谈,持修者要心智开悟,学修并进,既要防止被邪魔迷惑而误入歧途,更要走正道路舍得下苦功夫证修,如此而己。“人能巨集道”,道亦巨集人,真正付出苦功夫,则必获仙道。道教关于养生、长生方面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教义内涵,也有广阔的社会需求可以开掘。这是道教服务于当代社会群体,且会广受社会欢迎,应该积极去做,并应努力做好,使之真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是道教扩大自身影响发挥社会作用,提高自身地位的一个有利重要的切入点。 行善积德、普济众生的教义精神 道教又是善于向社会进行动喻告戒的宗教,劝人行善积功德,这应该是每一种正派宗教形式都具备的教义内容和精神。道教在这方面的教义内容则更为丰富和充实。对教内道教要求教徒将修和行结合起来。这里所说的“修”和“行”,是指修∶与“道”连用,而称“修道”。这种指向应是内在,个求闻达,追求获“道”,从而不断提升情操,是修道人一腔浩然正气。在这里还包括∶个人身体力行的炼养和学习经文内容,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行∶则是行善事积功德。做一个不仅是自我感觉好,而且是社会承认合格、优秀的道教徒,自身的修为和对社会行善举,必须结合统一起来。道教古来的神仙真人,哪一位都是既有修为,又是积功累德垂范后世的表率。最为世人熟知的完美神仙是吕洞宾祖师,那真是一位既潇洒人生,不仅是在人品操守文化素养方面有修为,且道功道术高超,又扶危济困,是功德卓著的神仙典范∶而对教外,道教不可能要求社会中人人都超脱世俗去清修,去走出世修神仙的道路,那么自然要为世人设计一条教化普渡行善举的教义方式。所以道教告诉人要修仙道,先修人道做个好人,这样自然离神仙的路途就不远了。道经中无人不知的《太上感应篇》就是一部普世教化,教世人学做一个高尚纯洁的人,去追求神仙人生的经典。这部影响广泛的经典,开章明义地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要远祸趋祥,获得善果报应。则就如经典所说∶人的祸福利害都是自作自受;善和恶的报应,就象各自的身影一样跟随著自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面对苍茫大地,芸芸众生,《太上感应篇》劝喻告诫世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道教类似劝善戒渝的经典很多,许多被人熟知的经典如∶《福寿论》、《功过格》、《水镜录》等等都属同类。道教通过这些经典将教义精神向社会推展和传播,这些许多为社会广泛接受而形成为今天社会风俗习惯的内容。曾记得1998年我会第六届代表会议召开期间,全国政协李瑞环主席接见道教界代表时,曾要求道教界将积极进步的教义内容汇集成册,发挥应有的社会教化作用,但后来我们并未因此去做什么。我认为这方面是我们道教界的一个薄弱点,有许多这方面类似的工作值得好好去做。 “道法自然”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因为自然不受人乃至神灵意志的制约,它以“无为”为法则,这也是“道”自然而然的本性。风霜雨雪,春花秋实;穹苍覆盖,入地承载;万物同化,厚薄无欺;自然而然,公平无私。道教祟尚自然变化发展的辨证法则。在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往往是矛盾对立的,但又是辨证统一的。我们中国人都知道阴阳消长反映著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阴极阳生,阳消阴长,宇宙间自然万物就是在阴阳消长中相互感化、荡摩,在作用和反作用下发生转化变异,从而推动事物不断的更新、进步和发展。面对广袤的大自然,道教明白∶今天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都依赖地球提供的自然环境而生存。风和日丽、四季分明,没有宇宙、自然的恩赐,提供人类乃至一切动植群体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那么一切都将是无奈的。当然今后宇宙中在其他的星球上可能会安置我们的新家,但今天可供我们人类乃至其他动植生灵共同生活的只有地球,所以我们必须主动自觉地创造人与宇宙大自然“天人合一”和谐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道教虽然是一个古老传统的宗教形式,但是“道法自然”的教义精神,却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在此教义精神的规范下,历代的道教徒都积极践行和致力于营造美好的自然环境,如绿化美化、植树造林。在道教界古代就有以欣赏自己植树造林成就而留芳后世的道士,比如江苏茅山道士陶弘景雅好听自己所植造森林松涛滚滚之声,每当其时必抚琴以和。为此他建“松风阁”三层∶底层待客,中层弟子居住,高层自处其上以适自然之性。近代江西赣州有道观建森林之中,山称万松山,亦为历代道士植树造林之成就。道教的名山洞府哪一处宫观道场中都有古树名木。泰山、衡山、崂山、华山、武当、青城、石竹、罗浮,“三山五岳”,凡有道教宫现场所之地,就是生态环境营造得较为美好地方。即使繁华都市,人如潮涌、熙熙攘攘,但只要进入宫观道教活动场所,香花异草、古树名木、荫荫葱葱的生机环境就会使人的心境迅速地平静下来。当代社会科技进步、资讯化发展,世界上一些科技大国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同时现代人拼命地追求现代社会文明生活的高等享受,据说一些西方大国浪费的能源是世界发展中国家不知多少倍?这当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于是酸雨、地震、江海横溢、山洪暴发、水源枯竭、沙尘飞扬。另一方面,世界结束了“冷战”但国际间并不太平,暴力、恐怖和战争频频发生,这都显现出人类社会空前的浮燥。当此之时,道教“道法自然”的教义精神更加显现出其超越和前瞻的精神。我们有责任积极弘扬这种“道法自然”的精神,以帮助纠正人类社会不良时风,保护自然,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提倡人类回归自然,寻找人性的纯真。这对推动人类社会真正的文明进步都有著重要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研修阐释道教经义、积极弘扬符合社会进步的教义精神 道教有众多的经典和丰富多彩的斋醮科仪活动,道教徒的修持既有清修的出世法,亦有行善济世、无量度人、积功累德的入世法。道教的教义内容非常丰富,内涵渊深、外延广博。其积极的教义精神通过经典,斋醮科仪活动和教徒的修持行为都能有充分的展示。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新一代的道教徒应该有责任心、自信心和时代紧迫感!首先我们应该深入地学习经典内容,理解道教教义精神,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道教徒不仅仅要求是思想上信仰的虔诚者,向时还必须是研修道教的经典内容,进而继承和弘扬道教教义积极精神实践的行动者。我还觉得今天道教徒的学习,不仅仅是要读道教自己的经典,还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多读些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水平素质的好书,因为今天我们处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之中,在思想认识上不能落后于新的时代。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更有助于我们研究自己的教义精神,推动道教事业的前进。今年八、九月东北千山五龙宫全真传戒期间,我曾看一本《彼岸观此岸·人与自然的对话》的书(只看了部分内容,以下简称《对话》),促使我联想起道教自己的一些教义精神。比如∶《太平经》中说∶“夫天道恶杀好生”。这无疑是道教慈悲为怀,尊重生命的教义,看这本书后我进一步认识到,“天道恶杀好生”不仅是指人类,而且还有平等地看待一切生命的价值,尊重人类和其他生物同等的生命,反对任意践踏和消灭其他生命的意义。们人类在自然界万事万物地球大家庭中到底如何行动?即使道教教内全真、正一两派就饮食方面也有素食和肉食之差别,这就未免使人有无所措手足之感!《对话》说∶“一个对生物持敌对或卑视态度的人,是无法真正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又说∶“宗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教理和教规,它本身不是从生态学出发的,而是围绕著宗教目的”。而“从维护生态系统出发,是更全面地保护了人类的利益,包括子孙后代的利益”。从生态系统出发饮食刁惯的问题很好理解了,因为生物间有正常的“食物链”,实际上道教的《阴符经》对此也早有阐述。《阴符经》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宇宙万物都要“盗”用天地阴阳之气方能生成变化,故说“天地,万物之盗”。在这种相互盗用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但这种盗用只有在适度的范围内,方能相安无事,故说“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盗用过甚,就会造成灾难。在处理天地一一万物一一人类的三者关系中,掌握“天生天杀”的自然规律,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我认为学习研究道教的教义精神,切忌机械、呆板、腐儒式死记硬背教条的形式,读经既要读进去,而又应突出来有所开拓和挖掘,而从其中发现更高深、更玄妙的奥义和精神。 当代道教界学习研修道教教义精神,必须面对当代社会有更深入的阐释,挖掘出教义内容中更高深积极的精神内涵。为适应时代的进步,架构起道教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精神理念,以面对新世纪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和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