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德经与人生》丨实力悬殊的两方 应该如何相处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腾讯道学 方崇阳 参加讨论

    文/方崇阳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齐桓公救燕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一则齐桓公救燕国的故事。春秋前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山戎族比较强盛,经常侵扰燕国。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山戎族大举进攻燕国,燕国打不过山戎族,情势危急,生死攸关,面临着灭国的危险。于是,燕庄公向强盛的齐国求援,希望齐国能够帮助燕国战胜山戎族。当时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国力强盛,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
    
    齐桓公率领的齐军所向披靡(资料图)
    当接到燕国的求救信息后,齐桓公决定出兵救燕,乘势讨伐山戎族,以巩固北方地区的安定团结。齐桓公率领的齐军所向披靡,不仅解了燕国之难,救了燕庄王,还深入到山戎族生活的几个地区,一直攻伐到孤竹国为止,才班师回国。
    为了感谢齐桓公的救国之恩,燕庄公亲自带队陪同齐桓公,护送齐桓公回齐国。就这样,燕庄公不知不觉陪着齐桓公回到了齐国的境内,并且深入齐国境内有几十里路。这个时候,齐桓公让燕庄公留步,不能再送了,齐桓公说:“按照礼法,不是天子,诸侯相送是不能出边境。我齐桓公‘尊王攘夷’,又怎么能僭越天子之礼呢?我也不能因为帮助过你们燕国就受如此之礼啊!”
    于是,齐桓公下令分管丈量边境土地的官员,将燕庄公所送行经过的地方,方圆几十里都划给燕国,以此表示自己不会违背周朝的礼数。同时也让燕庄公能够重修周朝之礼,每年向周王室奉献纳贡,如周王朝成康之时。对齐桓公如此德行,燕庄公唯感慨敬佩,心悦诚服。
    燕庄公不仅获得了齐国的救援,又获得了齐国赠送土地的这事,在诸侯国之间广为赞颂。由此,各个诸侯国也都愿意和齐国结盟,已期望获得齐国的庇护和援助。后来,燕庄公在齐桓公所赠土地上修建了城邑,以纪念齐桓公的功德,后世称为“燕留”城。
    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者宜为下(资料图)
    有道之人治理国家,国家就能繁荣昌盛,稳定发展,大国与小国之间关系融洽,友谊互亲。大国能够用自己的实力去帮助救援小国,小国能够尊重大国、服从大国。以此,大国和小国保持和平稳定的局面。作为大国付出会更多一些,以谦虚、低调的姿态来处理好同小国的关系。
    治身如治国,治国如治身。处理好国与国的关系,如同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和平共荣,人与人和睦相处,靠的就是“大者宜为下”。大者多担当,大者多付出,大者多尽责,大者多包容,大者多奉献,以此,小者才能心悦诚服,小者才能言听计从,小者才能安分稳定。(编辑:若水)
    方崇阳道长简介:无锡市道协副秘书长,周铁城隍庙住持。江苏无锡人,2008年至2011年于武当山道教学院学习,2011年至2012年于中国道教学院讲经班进修,2010年荣获全国“崂山论道”玄门讲经二等奖。
    (本文由腾讯道学授权发布,文:方崇阳,选编自方崇阳道长著《道德经与人生》,文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