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虚道人 “人”是老子之道的最基本切入点 自老子传道,至黄老、老庄之学兴起,不论是以论述治国之学为要,还是以树立理想人格为旨,总体不离清静自守的思想。在老子所讲说的道中,主要在阐发三个方面的要义:关于道体与万物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关系,但最核心的要素却是在人。人是道的概念的阐发者,也是道在世间行化的典型代表;人是黄老治国的基本要素,也是老庄哲学的最终归宿。 老子(资料图) 所以在老子之道的三个方面中,其实都是以人本的角度为最基本切入点的。庄子曾提出“道通为一”的概念,“万物”与“一”之间的相通性就体现在人的作用上。 老子把道看作是神秘世界的本源,提出了美恶、祸福、有无、难易、高下等相辅相成却又相互转化的概念,试图用以说明道在人世间的两面性和客观性。但道体终归需要从人的主观意识上去认知,因此道的阴阳显化自然就会变成有智慧的人类,主动去认识自然万物的基本观点和过程。老子提出,只有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的方法,才能去体验到道的妙处,并以道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老子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得道的,是希望在礼乐崩坏的年代中人人都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和物质归属的。因此他在阐述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道的作用时,提出了在人间配以“德”来做呼应的归属。 老子思想离不开“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资料图) 道,是论述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则;德,则是专属于人世间的道的体现。德,是道的功用和品格。道与德二者是相通为一的。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使人民可以自得其乐,使社会与世无争。之所以会造成礼乐崩坏的社会现象,正是因为人们丧失了德,人人为欲争夺,失却了清静自守、少私寡欲和忍辱不争的德的本真,因此也只能落得大道废弛的社会现状。 所以在老子的思想言说中,尽管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在论述道与德的关系,但根本上却不离“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被称为“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的年代中,人类精神正是从原始的宗教神学体系中开始逐渐解脱出来的大跃进时期,是将以更合理的意识和态度去认识自然的新开始。老子学说中的人本思想,并不是完全脱离原始宗教中“天”的概念,而是通过道化的方式,把超越了人类意志的“天”转化成通过人的能动性可以去认识并可以使之为己服务的“天”,并最终实现天命神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概念,此也正是与道合真的道家的最高追求。 杨朱学派坚持以人为本 老子的思想架构,终是在探讨天与人、道与德的关系。从老子学说引发出来的以人为本的“贵己”学说在杨朱一派中得到发扬光大。 杨朱一派发扬了老子学说(资料图) 孟子曾断章取义地批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虽然语词偏颇,却也从反面说明了杨朱一派对自我本身的珍重意识。 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脱离不开关系。杨朱大约是活动在战国前期的学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老子时期更为动荡,人们对如何求生保全的问题也就更加关心。尽管当时墨翟和杨朱两人分别提出了“兼爱”和“贵己”两个不同方向的学说,却又都是出于对人本的关爱这一根本出发点。 在杨朱和学生孟孙阳的问答中,杨朱着重阐述了自己“贵己”的思想,认为想要得到天下太平,人人都需要自爱,而不是去贪求更多的利益而做出有害于自己身体的事情。如果人人都可以自爱,世上也就不存在相互伤害的情况了。同时,杨朱还提出了人人都要顺乎天命的思想,生者要做生者应该做的事情,老者也不要害怕死亡的到来,这一切都是天理自然的生命现象。道法自然,法的便是万物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因此在杨朱看来,每个人都自爱,这是人类本该有的精神,是出于人的本能的作用,是人类生存于这个社会中的道的基本法则的具体体现。 杨朱的观点,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不属于某些学术观点认为的消极思想。杨朱虽然代表着隐士阶层的社会思潮,但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自我珍爱的思维,以及反对用社会制度去戕害自然人性的理想,都具有时代上的进步意义。杨朱的思想上承老子,并对稍晚的庄子的“逍遥”人生,有着更大的启发意义。 庄子的逍遥是对人本的极致追求 关于庄子的人生理想,有一个他本人的故事可以作为最好的佐证。当楚国使者以千金重利去邀请庄子为官时,已经穷得快吃不起饭的庄子却回答说,自己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龟鱼,也不要因为贪恋荣华富贵而让身形受到限制。一旦被人世间的名誉所累,一旦被自我的欲望缠绕,表面上看只是失去了田野自由之乐,返归到杨朱的学说中就会得出因名利而损伤自我的结果,再返归到老子的学说中则会演化为背道而驰的悲惨结局。 庄子(资料图) 因此说,庄子对自我人生的逍遥向往,实则正是出于对自己、对人本的极致追求。在庄子的哲学思辨中,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去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是实现了人从精神到物质上的超越。庄子的齐物论、超生死和全性保真的哲学命题,被后世的道教修行者几乎全部保存了下来并历代崇奉,这恰恰说明庄子思想的跨越时代性。庄子对社会浮华而使人内心扰乱的悲愤,成为后代修行者历尽一生而致力于去改变的社会现状。庄子尤其反对仁义之说,在他看来,能保持更为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快乐,才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生命本真。 因此,庄子所探讨的问题又回到了老子思想中的三个母题,即关于道体与万物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关系。当然,最核心的问题依然是人的自我观念,即人本思想。 庄子虽然讲述了很多“疯癫”之语,庄子自然也知道长生不可为,他却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想要实现人生逍遥,先要有“无限大”,大的胸怀和眼界;其次还要有“化”,鲲化为鹏,物化为心,人化为道。“化”字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能力抓住属于自己的人生机缘,彻底地把已经足够大的能力进化成属于自己的逍遥状态。这里说的机缘,便是庄子希望能化而为之的“道”。同样,庄子也并不消极,他只是比世人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罢了。 在老子、杨朱、庄子三者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的影响下,后世道教不但追求神仙的逍遥境界,也更加强调通过修身之术去珍重自己的有形之体。对人本的珍爱,无非是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这是历经岁月而被道教视为珍宝的终极命题。而这两点,是都可以追溯于先秦道家这个最终的源头上的。人不离道,道不离人,当二者合一,才是真正回到了本初和本真的大境界。(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