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崇阳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的运化 《庄子 大宗师》里有一个关于几条鱼互相关爱的寓言故事。有一天,庄子出远门,正好路过一个几乎干涸的河塘边。庄子发现还有一些湿气的河塘底,躺着几条鱼。这几条鱼互相用嘴里还含有的水气,朝对方身上唏嘘,互相用自身的唾沫,湿润同伴,以此来挣扎,以此来延缓死去的速度。庄子由此感叹道:“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此话的意思是与其互相对着对方,用各自的唾沫湿润来获得关爱,求取生存,不如大家都不知道对方,而尽情畅游于江海湖泊。 用各自的仁义关爱对方。(资料图) 接着庄子继续引申出,就像得到唾沫湿润的鱼会赞叹对方的仁义,而没有得到唾沫湿润的鱼会抱怨对方的无情与残忍。我们与其一方面赞叹尧舜时代的仁义治世,又一方面非议和抱怨桀纣时代的残暴恶世,那么,还不如将这两个时代都忘掉,超越俗世,归向大道,与道合真。 庄子继续讲到,大道、天地父母创生我们,让我们青壮年时劳作,到了晚年安逸闲适,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让我们真正地安息。所以,能够善待我们的生命,也能够善待我们的死亡。 正如地上的几条鱼,用各自的仁义关爱对方,希望大家都能挣扎地活下去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坦然。无论挣扎着活在地上,还是自由地畅游在江湖,都是大道的运化;无论生与死,都是自然的杰作。 “仁义”不可能阻挡大道变化的规律 《道德经》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 人世间的仁义,有小仁小义,有大仁大义。执着于小仁小义,我们会看不清大仁大义;执着于大仁大义,我们会听不清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小仁小义,以牵挂、关爱、帮助、庇护、保存自身所亲近之人,即小范围内、小圈子内的利益。大仁大义,以牵挂、关爱、帮助、庇护、保存、考虑更大范围内群体的整体利益。无论小仁小义,还是大仁大义,还是有界限的,有范围的,不是整个生命界的利益。 执着于小仁小义,我们会看不清大仁大义;执着于大仁大义,我们会听不清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资料图) 执着于小仁小义的人,看不到大仁大义。执着于大仁大义的人,看不清“大道”。小仁小义是眼前的树叶,遮住前面的树林;大仁大义是前面的树林,掩盖了远方的大路。当人类社会失去道心之后,不同境界、不同人群,在乎的是各自不同的,从小到大的,所属群体的利益。而忘却了整个大道下,整个宇宙里,所包括的天地、自然、各个物种间的统一和谐。忘却和废弃了这统一和谐的自然之道,带来的便是自身对“此世之生”的贪婪,以及对“此世之死”的恐惧,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对获取物质的贪婪和失去物质的恐惧。人类继而用“仁义”来建立大小不同群体间的短暂的统一和谐。 但是,道的运行法则中,含有阴阳法则。即有“仁义”一方,必然会存在与“仁义”相对立的一方。两者间用谋略、伎俩、战斗等等大小不同的形式,互相展开执着于生存的斗争。 当用“仁义”掩盖了“大道”的真相,大道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大道”依然存在,依然发生着作用,并按原本的轨迹运行。生与死依然就像日夜交替一样,反复循环。“仁义”不可能阻挡大道变化的规律。 当我们感悟大道的根本法则,是“自然”的法则,就不会留恋生,就不会恐惧死。当我们学会用清静的心灵关照生死时,“仁义”不再是那遮在我们眼前的树叶,不再是挡住我们前进的树林,无论这树叶是如何美丽,无论这树林是多么壮观。(编辑;孟淅) (本文由腾讯道学授权发布,文/方崇阳,选编自方崇阳道长著《道德经与人生》,文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