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景元 《灵宝玉鉴·卷十三》云:“修行之道,本在存师。师之不存,道从何得?所以师者,曰度师,度师之师曰籍师,籍师之师曰经师,以上人间三师也。别有天上三师者,太上老君为度师,虚皇大道君为籍师,元始天尊为经师。”。朱越利教授在《道教考新录》中在引用这段文献,谈到道教存礼三师的时候,说:“佛教密宗要求将上师观想成佛,甚至观想上师的恩德还大于佛陀。宋元道教受此教义的影响,盖有可能。” 朱越利教授怀疑,宋元道教存想三师的做法是受密宗的影响。对此,贫道觉得尚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道教在北周武帝时期就有存礼“经籍度三师”的做法 《无上秘要》(资料图) 《无上秘要》引《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云:“次入静思三师法:先思经师所在之方,心拜三过,愿师得仙道我身升度。次思籍师所在之方,心拜三过,愿师得飞仙,为我开度七祖父母,早升天堂,我得真道,升入无形。次思度师所在之方,心拜三过,愿师得升度上登高仙,为我开度五道八难,名入仙箓,永成真人。” 《无上秘要》一书,是北周武帝时期修纂的。故知,道教之存礼三师的做法,最迟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这个时候,密宗尚未传入内地。足见存礼三师的做法,并非受密宗影响而有。 入室登坛、诵经行道之前必须启师 唐朝高道张万福祖师《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云:“经云,非师不度,非师不仙。又云,先存三师,然后行道。凡厥读经讲诵,行道烧香,入室登坛,皆先礼师存念,次当起愿开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灵靡降。礼师则须知方所,存念则审识形容。受道之辰,师当指授,故自正一以上,至乎洞真,参受三师名讳形状、住观方所,并具仪于左云尔。” 存礼三师,一般是在入室登坛、诵经行道之前做的(资料图)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清都张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教人存想三师的。并且指出,自正一以上,一直到洞真,都要参受三师名讳,相貌特征,所居方位。这里所说的三师,就是经籍度三师。足见存想三师,道教历来非常注重存礼三师,乃至于清都张真人特意写一本书来指出,并且说:“此法不遵,真灵不降。”意思是,存礼三师,一般是在入室登坛、诵经行道之前做的。现在道教科仪,一般第一天就要做“启师”科,礼请历代祖师,降临坛场,证盟功德。还有就是,希望得到祖师的加持。如上饶民间道士《太乙救苦炼》中启师一段,就要奏请本靖本派历代祖师。 笔者早年曾就我村正一道士学习收惊之类法术。在授受之际,师父再三叮嘱,说:“行法之前,要想师父的样子的,否则法术就不灵验。”足见行法之前启师,是一个传统。以此,感应历代真师之加持,如此法术方能灵验。 学道之人 皆重三师 杜光庭祖师《洞玄灵宝三师记》中,对三师的名字作了解释,云“师师授度,上自元始,下逮兹辰。故受道尊奉,其为度师乎。度师之师,曰籍师。籍者,嗣也。嗣籍真乘,离凡契道。籍师之师,曰经师。经者,由也。由师开悟,舍凡登仙。三师之重,媲于祖宗。祖宗能传之,而不能使兆致道,父母能生之,而不能使兆升仙。奉师之道,无以过矣。” 礼请历代祖师,降临坛场,证盟功德(资料图) 道家之教,素重师承。所谓“道非经不明,经非师不传。”杜光庭祖师在《洞玄灵宝三师记》中,述其三师分别为: 经师,南岳上清大洞田君,讳虚应,字良逸,齐国人也。 籍师,天台山桐梧观上清大洞三征君冯君,讳惟良,长乐人也。 度师,天台山道元院上清大洞道元先生,赐紫应君,讳夷节,字适中,祖汝南人,束晋居婆女金华山,.今为东阳郡人也。 在这里,杜光庭真人的师父(度世)是应夷节,师爷(籍师)是冯惟良,太师爷(经师)是田虚应。杜光庭真人在《洞玄灵宝三师记》中对自己的经籍度三师大家吹捧和赞扬。学道之士,在登坛诵经、上章拜表之前存思三师,以培养对三师的感激之情。 据《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记载,唐代祖师在授受之际,会将写有三师名讳的黄布上,授予弟子。如果有谱系,也要抄写一份。“其六明、五保、三证,虽非存念之根,是我成就之因,亦宜存忆,为入真之阶。”《云笈七签》里面有一篇唐朝李渤写的《真系》,可能就是这种谱系。(编辑:妙眼)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万景元,腾讯道学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