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在哪里见过你 似曾相识在上古雷神崇拜里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世界宗教研究》 李远国 参加讨论

    道法改革 雷法盛行于世
    两宋之际,道教传统的符篆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的要求,将旧有的符咒之术与内丹功夫相结合,从而推出了一种新型的道法,这就是盛行于世的雷法。
    
    道教雷法秘本(资料图 图源网络)
    雷法以内丹功夫为基础,以符咒济世为外功。所谓“内行则可以修养治身,外用则可以安民济国,祈雨祈晴,消灾却祸,驱江湖作孽龙蛇,制潭洞伤人蛟屋,救生灵困重之厄,超群识幽暗之魂,伐庙除邪,诛妖疗病,运雷霆于掌上,致风雨在目前,攘九玄七祖之罪尤,消百劫千生之衅结。灵文秘典,盖缘接物利生;妙旨神方,普救沉病沙疾”。从而被广泛的运用到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成为宋元之际道教最为重要的法术。
    那么,雷法的由来与演变,又是怎样一个历史的过程呢?从道经中可知,雷法的种类甚多,有五雷、十雷、三十六雷之称谓。白玉蟾曰:“雷法有七十二阶,天地赏善罚恶,发生万物,皆雷也。虽阴阳之激剥,亦由神人之兴动。”其神真与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但究其核心的信仰,皆是对雷神的崇拜。
    雷神司生死 雷神司雨旱
    考究对雷神的崇拜渊源甚古,早在殷商时期已有相当的影响。而其心理模式的形成,甚至可以上溯到遥远的人类出现之时。
    雷神被祭为天地间的最高神,显然是与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与早期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
    
    强烈的闪电划破长空,让人们产生巨大恐惧(资料图 图源网络)
    首先,雷神观念是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强烈的闪电划破长空,令人休目惊心,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雷声。雷电落地时,劈断树木,点燃森林,毁坏房室,击毙人畜,这些都让人产生巨大的恐惧,使人们认为雷神握有主掌生死的权力。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甚至延续保存在现代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信仰中。在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中,普遍崇拜雷神。
    其次,雷神与万物生长有关。《说文》曰:“霆,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古人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他们认为万物生长、枯黄与雷的出没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雷电往往与大雨相伴,古人认为雨水是雷电带来的,因此又推断雷神是司雨主旱之神。雨水是农牧业生产的命脉,希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人们自然会祈求主宰生长、司令风雨的雷神保佑。
    祭雷仪式的出现
    随着雷神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规范化,于是如何祭雷的仪式开始在殷商时期出现。徐山先生认为,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的重心在于天人关系,而天人关系的本质则是雷电和人的关系。“上帝”一词在卜辞中屡见,其原型为雷神居于天庭。”
    从殷商时期的“燎法”、“舞法”,到周代的“雩祭”、“皇舞”,各种求雨祈晴的巫术非常流行。著名的汤祷故事就是明证。据《淮南子》记载,商朝时大旱七年,于是汤剪发断爪,以身为牲,祷于桑林,终于感动上帝,“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人民遂免遭焦灼。这些三代之际的风雨术,便是道教雷法的根本源头。
    
    上古应龙(资料图 图源网络)
    造龙祈雨焚魃除旱
    先秦时期流传的有关应龙和旱魃的神话传说,也为求雨术提供了观念基础。《山海经·大荒东经》言,应龙具有呼风唤雨的神性,它受黄帝驱使,自天而降,杀死蚩尤与夸父,此后却不能复归天庭。天上少了这个兴云播雨的应龙,下界便频遭旱灾。故后世造土龙以祈雨,或舞龙养龙以感应。裘锡圭先生根据认为商代已有造龙求雨的仪法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证以龙祈雨的巫术渊源甚古。
    《山海经·大荒北经》还提到女魃的传说:当年黄帝大战蚩尤,命应龙攻蚩尤于冀州,蚩尤则请来风伯雨师纵施疾风暴雨。黄帝又请天女“魃”止雨助战,才将蚩尤杀死但女魃从此不能返回天庭,所居之处长年无雨,所到之处必有旱灾。要想驱逐女魃,先挖水道,疏通沟读,然后大喝“神北行”,就能把魃赶回原处,求得时雨。这个传说出现很早,西周已有“旱魃为虐”的说法,旱魃即是女魃。古代有或暴巫焚巫,或焚烧旱魃,或燔柴焚山的求雨法,主要就是针对旱魃而实施的,它具有惩罚妖巫和破解妖术的双重含义。
    道教雷法主要的使命就是要镇压妖巫魔道,驱魃灭妖。《道法会元》卷四九所载《祭龙符檄》曰:“上请东方青帝行雨龙王、南方赤帝行雨龙王、西方白帝行雨龙王、北方黑帝行雨龙王、中央黄帝行雨龙王……等神,……于所限日时,前来本坛境土之内,扬威奋武,结盖掩曦,剪灭妖霓,诛锄旱魃,勉宣乃力,上广生恩。”即是针对旱灾、诛灭女魃所下的檄令。
    
    董仲舒(资料图 图源网络)
    董仲舒集成上古祈雨术
    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将祭龙求雨之术演变为一种井然有序的求雨仪式。
    他以“开阴闭阳”、“损阳益阴”的理论为基本原则,认为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正如天气的变化会对人体情绪发生影响一样,人的行为也能使上天发出响应。旱灾的成因是阳气过盛,故求雨的关键在于消退过盛的阳气,有意识地去强化阴气。
    在《春秋繁露·求雨》中详细地记述了董仲舒设计的春、夏、季夏、秋、冬五种求雨仪式。这些仪式包括祭祀本季神灵、建造请雨之坛、安置土龙、舞者起舞、凿池放置蛤蟆,实施开阴闭阳诸措施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中的仪法又必须符合五行学说的要求,还承用了燎祭的仪法。此外,在选定的地址造建法坛,祭祀神灵,安置土龙,放生蛤蟆,斋戒祝辞,跳舞娱神,以及平整道路,修架桥梁,疏通沟读,掩埋骸骨等,则是上古雩礼的发展。这样一来,董仲舒的求雨仪礼成为集上古求雨巫术之大成。
    董仲舒的开阴闭阳理论和求雨仪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道教成立之后,传统风雨术被纳人法术系统之中,得以完善而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理法兼备的雷霆风雨之术,并主要为道士们所掌握运用,以济世佑民。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道教雷法沿革考》一文整理发布,作者李远国,选自《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02年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