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拳道、拳理需要我们在平常练习中不断地去“悟”、去“品”,如同《道德经》所说“道可道非常道”那样,我们要找出其中的奥妙来,才能练成上乘功夫。 ![]()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悟圆——悟出圆和 1.悟太极“圆理” 太空浑圆,空空无物而富有无限生机。太极乃无极而生。太极亦圆,内有阴阳之别,动静之机。力的方向随圆弧运转,让外界捉摸不透,充满正反辩证关系。太极拳是依据太空星球运转“阴阳”和“吐纳”等哲理而创造发明的,所以太极拳的运动也就离不开一个“圆”字。 2.悟动作、运动之圆 太极拳练习时,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运动,从不直来直往,总是作圆环或弧线形运动,如地球环绕太阳公转运动。拳论说:“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圆,绝无直来直去”。直来直去则呆滞,屈伸迟钝而无弹力。圆弧运动则柔和自然,弹性自生。从内劲上看,腰脊旋转摧动四肢,螺旋缠丝,如行星——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产生了周而复始的阴阳,开合千变万化,自然形成气血协调、神志舒畅、四肢躯干轻灵圆和,随心所欲。内外虽然有别,但从来不是分裂孤立的,而是“以意行气”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由外引内,以内摧外,内外一致,紧密配合,两者关系如此,不可顾此失彼,妙手高峰指日可攀矣。拳论说:“妙手一运一太极”。明确地说:太极拳的一举一动始终不离一个圆。 二、悟松——悟出松沉 1.放松 不紧张 不是单纯指某一部分的放松,某一关节的放松,而是指周身肌肤、骨节处处松开。练太极拳是以意为主导的,所以习练时,不仅要“骨节松开”,肌肉、皮肤也要松开,更重要的是意识上的放松。一句话,就是周身放松,决不趁招就势,臆造做作,使肌肤、韧带、关节处于以逸待劳状态。四肢、百骸由僵变柔,由硬变软后,运转也就轻灵圆和,弹性的爆发劲就会自然发生无坚不摧的效果。 2.松而有沉 太极拳是讲究辩证的,松绝不是一摊泥,没了形,而是松而有沉,不能懈。懈则浮飘,散而无根,沉则轻灵稳固而有力,身躯形成上虚下实,胸空腹实的状态。 三、悟随——悟出上引下随 练太极就是要上引下随,左走右跟,周身一体,“上下相随,一气贯通”。不能左行右停,上动下滞,各不牵连相关。四肢百骸必须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和“一静百静”。形成规律后,就不致产生顾此失彼,瞻前不顾后的现象了。 四、悟恒——持之以恒 贵在坚持 悟恒就是悟出想天天练,持之以恒地练。大多人初学时,表示态度诚恳,决心坚强,一旦学之拳路皮毛,思想上则认为已经学会了,学习劲头也就松了一口气。殊不知,这才是长征道上迈出的第一步,其中深奥和乐趣必须长期坚持锻练,逐渐领会而获得。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汗白流下去。甚至最后根本不练,忘个一干二净。其不知以往耗时费神之可贵。流汗之可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意亦在诲人“贵在坚持”。 虽然要求我们每日坚持锻练,但根据个人的身健健康,心情舒畅等情况来决定,可长可短,但每日不得间断。总而言之,每日锻练,量力而行,不可过量。过量时,反损身心。当你有所领悟,觅得奥秘,那就乐在其中,欲释而不能了。 五、悟虚——悟虚灵境界 1.心脑虚灵 心脑虚灵是练习太极拳上乘境界的关键。“惟虚则灵”,乃指练拳高境界的切身感受,相当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甚深的入静状态,而不是勉强有为的意念求静。强用意念求静,难以做到心的虚空,必须要撤除意念,自然地入静,方能做到心脑虚空。心虚空就必然入静定,入静定则心身必然就灵。由于大脑真正处于虚空的状态,自然的状态,处于无念、无相、无住、无执、无染的虚灵状态,这时除却了思维的负累,思维便呈高度单纯集中的沉思或冥想境界。这时知性活动停止,连耳目感官也由外通转向内通,大量闲置的脑细胞被激活,协调工作,形成很高的相关性和高度的有序化,导致思维能大幅度跨跃,机体反应异常敏捷,而内外各种刺激作用的干扰则被抑制,使大脑活动进入最佳状态。 2.虚灵境界 这要靠平时积累的修养功夫,就是以直养而勿害,这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即“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另外,用意念过度,显然易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而完全不用意念.对初学者来说又是难上加难。 就境界而言,所谓无极,不过是指入静到了极深境地、当时无意念活动的一种身心状态。所谓太极,是无极状态的延续,静极必然产生内动,心脑的混沌态必将产生灵感,而这将生未生之际和这种状态之延续的重要时机称做太极。所谓虚灵是指心脑空虚,是一种入静境界功夫,入静或练拳确实有素者都能切实体验到。进入这种虚静、空灵的状态,就是人体最佳功能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