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清静世界 以道相通——学习《清静经》的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龙虎山道教公众号 张金涛 参加讨论

    文/张金涛
    《清静经》,在我们道教中占有重要位置,历来都是我们道士成真之径路,登仙之梯航,凡古今学道之人,莫不对此经有深厚之研究。《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大约成书于唐代,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清静经》篇幅不是很长,正文加上祖天师、葛仙翁、左玄真人三篇介绍《清静经》出处及妙用的经后跋语,总共才700余字,但其重要性却是举足举重。《清静经》通常被视为道教在心性修炼上的法宝,被称作道教的《心经》。还教会我们认识大道的本质,从而去修学悟道、得道、传道,促使人超脱七情六欲所造成的短视、主观及偏私,以诚心去认识事物真相,从而指向无私并且圆满的应对一切人与事的清静境界。今天我们有这个殊胜机缘,来自海峡两岸各界的朋友们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共同学习《清静经》这一重要经典,以期体悟清静,渐入真道。
    
    《清静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保持个人内心的安宁与清静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也在飞速的进步着。可是伴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世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烦恼与困惑,甚至产生人心的浮躁。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和谐,我们首先要保持自己个人内心的定宁与清静。道教认为,人心的烦恼和不安定主要来自外物的缠绕和贪求欲望之心过度,从而产生烦恼与焦虑,产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生苦短的感叹,而之所以“苦短”,就是因为我们为“烦恼”所缠绕。而“烦恼”实际上起于“妄心”。《清静经》中所以说:“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现代社会中,痛苦的主要来源是心理的失衡,浮躁的心境使人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有人曾说“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唯有拥有一颗没有动乱、无有争执、宁静安详的心,才能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种矛盾。我们都在追求人生的幸福快乐,而快乐就来自于一种空明的心境、一种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这正如《清静经》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倘若能够做到凡事不强求,不刻意妄为,知足而节制,常保一颗清静心,让自己过着简单的生活,那么痛苦与烦恼将无从升起,也才有可能悟得真道。所以,《清静经》中后面提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人的各种欲望与节制自己的欲望
    大家都知道,人有多种欲望,最普遍的就有食欲、色欲、权欲和钱欲。甚至可以说人无欲则枉为人。欲望当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即正当的欲望追求,这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有欲望才有追求,有欲望才有动力。因为欲望,就会给自己定下目标,而追求就是为了促使目标得以实现所做的努力。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欲望,这种欲望就会影响他的思想,指导和支配他的行动,甚至能作为一种产生动力的神奇心理,改变人生的轨迹,欲望一旦产生就会激发所有潜在的力量。可以说,欲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蛮荒时期的人类,走下树巢,走出洞穴,从茹毛饮血改为食不厌精,造华屋宫殿,以车代步,进而还要上天入地,细微至粒子,广袤至宇宙,都要穷尽其奥妙。这全都是欲望的推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奇怪了,既然欲望有这么多的作用,它不挺好的吗?怎么会扰了我们的清净之心呢?请注意了,我们说的是正当的欲望。对于欲望理解的困难之处就在于此,它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恶魔。它既能推动社会进步,也能滋生邪恶,成为破坏秩序、毁灭文明的灾星。明代朱载育的散曲《十不足》对人的欲望无限膨胀有这样一段描述:“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一日南面做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这段话对于人的欲望的描述写的实在是太形象了,用“欲壑难平”来形容恰如其分。正因为人的“欲壑难平”,无限膨胀的欲望遮蔽了我们去认识本心和认识周围事物,我们的心才无法达到清净之境。
    也因此,《清静经》里说达到清净之心的途径是“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里所要祛除的“欲”就是人过度膨胀的欲望,只有祛除了那些不正当的欲望,人才能通向清净之境。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欲望不能去除,但对于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我们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是我们有理智,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知道,也必须对自己的欲望进行约束,进行节制,不能让欲望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道教提倡道法自然,因此我们不提倡禁欲主义,允许每个人有正当合法的物质利益和其收益供其享受和使用,并以人们满足正当需要,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为理想目标,但这个正当的欲望,是与每个人的各种综合能力和诸多条件相关联的。道教提倡人有一个“欲望度”,对自己的欲望,我们也必须把握住这个“度”字,这个“度”就是要认识自己,了解你有多大的获取社会认可的能力,提出适合自身条件以及自身生存所需的欲望要求,这也就要求人学会“知足”。当你每日粗茶淡饭,温饱有余时又何必叹息没有鲍鱼燕翅?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况且对于人的健康,粗茶淡饭未必比参鲍燕翅差;当你两室一厅小屋住着时,何不想想那些居无定所的流浪汉,又何必整天挂念着别墅高楼?
    我们道教的一个经典著作《坐忘论》有言:修炼的实质就是消除心灵上的污垢,追究人心的本体。只是这个本体被我们的意识所污染,以致蒙蔽越来越深,遂与道隔绝。现在如果能消除这层心上的污垢,还心以本来面目,就是修道,使心不再随意游荡,而去与道冥合,让心重返道的本质,就称为归根。这里所说的,使我们的心游荡而无法清净的正是我们内心那些无限膨胀的欲望,这些无止境的欲望是蒙在我们心灵上的污垢,是它们隔绝了我们与道合一,我们学习修道,努力与道合一要做的就是控制我们的欲望,还我们的心以清净的本质。道经指导我们,我们只要祛除了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守住自己的清净之心,就能百病俱消而复命,继而续命,就可以使你知道根本的常道。知道了常道就会无所不明,从而能够长生成仙、济世度人,为更广大的信众服务,这也正是我们修道的目的。
    三十代虚靖天师所著《心说》里面讲:不怕念起,惟恐觉迟。只有我们内心清静恬淡,少私寡欲,无为不争,去除贪求妄想,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自信不自傲,自强不自恃,保持个人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才能使生活既充实又平和,像水一样,无我而又能坚持自我,在心灵深处树立起和谐和平的信念,从而健全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各种生命自得其乐。这也就是“清静世界,以道相通”的真正内涵所在。
    太上道祖在《道德经》里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清静经》也同样易知易行,我希望各位朋友们通过对《清静经》的学习领悟,都能保持一颗清静之心、恬淡之心、平常之心,达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境界,给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一股清新气息,两岸自然可以进一步能够走上相融共生、和谐发展的康庄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