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人文的“渴望”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版2009年第18期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人文”的渴想、对“人文”的提倡、对“人文”的呼唤从未间断。这主要缘于在我们这个商业的、消费的和技术的当代社会中,人文氛围越来越淡薄,人文情怀越来越少见,人文情致越来越缺乏,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越来越难寻。“人文”正在流失,“人文”似乎正在成为一种难得的“奢侈品”……有一位中科院院士,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以增加“文人气”,并且谆谆告诫:“基督教世界,所有的人都读一本书——《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一本书——《古兰经》。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就是两本,一本《论语》,一本《老子》。作为高级人才的博士生,应该了解这两本书,了解以后,将对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处……”实际上,这仍然是在如今人文精神匮乏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发出的对“人文”的一种吁求。
    这让我想起几个月前的一则文化报道,今年清华大学将把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在内的“四书”作为人文社科实验班本科生必修课中的教学内容。台湾学者龙应台不久前在香港大学作过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人文》的演讲。她谈到大学的人文培养问题,指出“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泉源”。这次清华大学的部分学生开始学习“四书”,这对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因为它教人如何仁爱、诚信,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显然,从阅读古籍这一点上做起,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大学的人文精神,都是有益的。
    再早一点的,我记得《人民日报》曾报道过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华中师范大学附中作的一次演讲。针对当今不少优秀青年学生思想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纷纷涌向管理学、经济学等热门专业的现象,杨振宁认为他们在做这些选择时,往往没有自己的思考。他语重心长地告诉这些青年学子应该多阅读人文著作,多看看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因为这篇小说对旧中国的落后、愚昧作了深刻的描述。
    近日,有一本文学期刊,因为读者日渐流失和经济的原因而停刊。这让不少人文刊物的阅读者心头又感到丝丝悲凉,而环顾当下的人文期刊,大多都在逐渐边缘化的“冰冻”环境中艰难生存。的确,从2005年起,我们熟悉的一些著名人文杂志,如《书城》《书屋》《万象》等,已相继告别了读者而去……难道在这样一个技术的时代,我们真的不再需要“人文”?不再需要人文精神?
    一个时代必须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一个时代的共同价值,一个时代高尚、优美、健康的生活风貌。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我们时代生活中的“人文”的重要意义?因为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生活的主调,是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我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是我们困惑的生命、苍白的灵魂和焦灼的心灵能够得到真切的关怀;就是那些身处困顿中的人能够得到生命和心灵的温暖;就是我们的艺术没有商业气息而勃发着精神的创造力;就是让一座座历史古城的每一条深巷横渠都被温柔地保留下来,每一栋老房子、老庙都被细心地修复;就是我们身边经常看到飞鸟高飞,头顶的一抹蓝天,周围一湾湾的碧水……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人文的追求,只有时尚,只有娱乐,只有消费,只有物质欲望,只有功利性的目的,只有实用主义,只有技术主义的泛滥,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将被割断,民族的心灵也将日趋浅薄。我们会丧失我们的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这样,我们的心灵中就没有了诗意,我们的记忆中就没有了历史,我们的思考中就没有了智慧和哲理,我们的民族生命中就没有了灵魂!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高声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