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净明派的丹法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净明道源 万景元 参加讨论

    二、《承志录》中所提到的“铁柱宫道士”
    《承志录》是明朝万历年间有志于丹道的彭太华所著,据其序文云:“岁庚辰,为友人招览罗浮南华之胜,得憩洪都铁柱宫,瞻羡英爽,兴怀吊古,邂逅道士,状貌清修,言辞端确,因请名氏而告之,为悟玄子也。盘桓终日,各吐真实。余因告以性命之故,彼顾俛首太息,怜其诚,惜其遇,遂出丹砂灵药相示,而授以黄白之术,是俾余内修之助也。其间药物配合,火候制度,委曲详尽,告诫谆切。余感其恩而怀其诀,归试有验,进以告家君,愿知其所自传”。
    
    炼丹炉
    甲、黄白炼金术为是内丹修炼作准备的
    所谓“黄白之术”者,说的明了一些就是炼金术。我所看到的《承志录》是《道言五种》中的一部分,附属于最后。盖《道言五种》本是讲阴阳丹法的书,而欲修阴阳丹法,就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法、财、侣地也。所谓“欲求天上宝,须舍世间财”是也。盖阴阳派以兑卦为鼎器,欲求鼎中之药物,必须使彼此情意相悦,得药就会容易一些。是以《玄微心印》中有《调鼎》一节,其文云:“要仁慈恩爱,伏其性情,悦其心意,饮食服用,具要精美,凡腥膻之物,及无鳞片自死诸物,并生葱生韭蒜,勿令食。令黄婆不时导引,舞龟敲竹,务要闲时调熟。庶临时彼无懼心,亦不违拗,以致误事”。盖阴阳丹法是通过各种途径以获得坎宫之真铅,和清净派的独自清修不一样,需要大量的钱财,才能成功。这也是《承志录》所以附于《道言五种》的原因。彭太华曰:“盖上天开此黄白一法,原为寒士内修之助”。早在魏晋时期,葛洪就曾感叹虽得金丹之神方,却无力置办药物的。
    是以《承志录》云:“圣人于道不等闲,旌阳假此得成仙。授来口诀诚难测,看破丹经悟入玄。有德不传为弃道,非人若示亦违天。功成切勿夸能事,早办双修了俗缘。”陶素耜注曰:“真君先成黄白,后令旌阳,解七年大旱之灾,活一方既死之命,归求谌母,道就双修,密炼神丹,功完拔宅,固为勇诀精诚、功高德重所致,而亦黄白圣药以为法财之助也”。这些就足以证明,黄白之术乃是取得法财的途径,是修炼之助力。
    乙、许旌阳和外丹术
    按《凈明宗教录•卷六•旌阳许真君传》云:“真君尝炼丹于艾城之黄龙山。山湫有蛟魅互为渊數,辄作洪水,欲漂丹室。真君遣神兵擒之,钉于石壁。丹成,祭于慕阜之石室…寻渡水登秀峰,为坛于峰顶,以酬谢圣帝,乃服仙丹。”根据这些记载,许真君曾经炼过外丹的,筑坛酬谢神明,这些也符合外丹修炼的仪式。而真君所生活的年代,几乎和葛洪同时,则其所传当为外丹之术无疑。
    又据《中华道藏》所收录的《许真君石函记》,学者以为是南宋道士托名于许逊所著。寻其文辞旨趣,的确不像是晋朝的风格。《中华道藏》将之列入“太清金丹经”一类,未尝指明其属内丹还是外丹著作。按照笔者的愚见,应该是属于外丹著作。后世道士将之附于许真君名下,则又佐证了真君曾经炼外丹的传说。
    《许真君石函记》云:“色深体轻,飞而炎上者,若紫霜玄盖,在鼎凝结,即地黄金粉。色浅体重,养之色变庚黄,是火养鮫肖,丹阳换骨也”。其中所谓紫霜玄盖、地黄金粉、浅深轻重,其实就是在烧炼外丹过程中金石药物的产物和形态。“所谓法天象地,铸鼎泥炉,须择福地名山,方可建立坛宇”。其中所谓铸鼎泥炉,就显示此为外丹之著作,盖外丹烧炼,鼎器准备妥当,药物投入了鼎炉之中,还必须用泥封固,是为泥炉。《许真君石函记•神室圆明论》又云:“凡修大丹,要在筑坛旺方,取土地、择吉祥,不得妄为,妄则招殃。坛有三级高八尺,上下不等各有绳墨。上有一层高二六,上按九宫九曜九位,上方阔一丈六,二八之数。中有一层高二五,中分八卦,坛中之心腹。中方阔二丈四,按二十四气。下有一层高二六,下列八门,开闭有度。下方阔二丈八,按二十八宿。四面创剑镇压四方,八面悬镜,照灭邪殃。挂五色彩,依位逐方”。这些所述坛宇的建置,都显示其为外丹而非内丹。
    三、净明派丹法传承的思考
    铁柱宫位处南昌市区,通都大邑,往来人员繁多,经济发达,是以其道教的发展,某些时候还比祖庭玉隆万寿宫还要好一些。且在明清两朝,道教史上出了一个清修的伍冲虚真人,其所传《伍柳丹法》对于后世影响甚大,而此公就是南昌辟邪里人。此外尚有阴阳派的傅金铨,则是丰城人(丰城临近西山镇)。清修派的黄元吉也是丰城人,黄元吉有《道德经注》,陈撄宁先生认为里面讲了一些丹法的口诀。这些人物的相继出现,对于净明派的修炼,应该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如今净明派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其主要思想则是刘玉真人的思想,即不重修炼,忠孝净明,自然道成。忽略内丹炼养,其实是对本派历史的隔断。而今天净明派所奉主要经典——《净明宗教录》,说是青云谱续派的“宗教录”则可,说是整个净明派的“宗教录”则不可也。且其中所列戒律和丹法,多为出家道士所设,有些是不适合在家的道士的,而如今的净明派全是在家道士。盖自明朝而后,净明派逐渐融入正一,而失去其特色,其在自身原因,则是割裂历史传承也。正如潘雨廷先生所论明朝以后道教衰败之原因,乃在于道教自己认为只有全真、正一两派,而先秦灿烂的方仙道文化,遂与自己无关。是以其教义日趋狭隘,而逐渐失去其活力也。
    还有就是,净明派历史上的繁荣,和其对外交流是有密切关系的。古代的对外交流,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开学术研讨会,而是诸山道友往来,比如白玉蟾本是海南人,但却在万寿宫住了较长一段时间,对于净明派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校正了一些净明派的典籍等。而《万寿宫通志》上摘录了《王阳明年谱》的一段故事,说是王阳明在铁柱宫碰到了一个道士,后来又在广东遇到了他,如果不出意外,这个应该属于挂单云游的道友。诸山道友的往来,对于万寿宫的文化发展,教派的交流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