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全真岩龙门洞 邱祖居磻溪六年,以苦炼性,习儒参道。以深厚的儒学功底,精研道学。一方面修炼丹功,一方面吟咏作诗,理论和实践结合,道学与文化的结合,为邱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邱祖因何由从磻溪迁龙门,据推测有两种可能。 一是马祖的有意安排。二是邱祖道龙门洞赴“重阳会”,到达之后爱上了龙门洞的胜景佳境,愿意留在那里。 从邱祖在龙门洞所写的诗看,既有命运安排的意思,又有自己乐意居住的愿望。 如在《自亭川回路次望龙门山》诗中写道:“南望龙门一豁开,东迁鹤驭再头回。深知此域因缘重,未许他方道德该。”很有些命运安排的意思。再如《山居》诗中写道:“胜境无穷言不尽,临风时雇以挥毫。”又看出他对龙门山水有一种溢于言表的好感。 邱祖站在龙门山上,看涧底的龙门峡水激崖溅浪,涌凑呼号,他突发奇想:这龙门峡水不正是一条隔断红尘之路的鸿沟么!他说:“周流截断红尘路,婉转翻开白玉膏。”邱祖的意思并不是说龙门峡水可以与世隔绝,而是把龙门峡水比喻为体内之水,用这水去抑制无明业火及所有的凡情俗念,以达到水火既济的高层次丹功境界。 初来龙门式邱祖一人独居,所以要亲自到林中取柴,邱祖说:“不怨深山自采樵,山中自有好清标。”虽然采樵是件辛苦事,但穿梭于茫茫林海之中,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也是趣事。 自1182年毕知常来龙门洞之后,这里并无庙宇和丹房,只能居住在天然石洞中,居住环境条件之简陋是可想而知的。但邱祖不以苦为苦,他把苦视为修行的捷径,他说:“幽居石室仙乡近,不假环墙世事遥。” 邱祖所居之洞即现在龙门道院中七真楼后面的石洞,洞口离地面有丈余,攀木梯可上。洞口高五尺,深二丈余,外大内小,右上一小洞可供一人打坐,是当年邱祖炼养之所。现洞口祀有邱真人坐像,后面有磨性石又叫炼丹石。遥想当年,进入此洞并不须木梯就可入内,因为洞外曾有巨石,状若人的手掌遮护洞口,人叫仙人掌。到清时,仙人掌石被人凿去,大煞风景,现在仅留下后人书写的“仙人掌”三字牌匾悬挂在七真楼前。 邱祖居龙门。衣食住行依然和居磻溪时一样的清苦,只是不再去乞食罢了。因龙门洞周围少有人家,化缘时困难的,据分析,马祖在龙门创立“重阳会”时,已有不少信教群众,邱祖既居龙门,信众门经常自愿的拿些粮食或生活用品送到洞上,首先解决了吃得问题。邱祖在《山居》诗中写到:“饮食高呼天外鹤,摩云仰看峡中雕。”显而易见,已不是乞食景象。 潜修至道 邱祖来龙门后最大的变化是不再大量写诗,他说:“著假空贪齐李杜,明真何必等松乔。” 他认为诗写得再好,即使与李杜齐名,也是无用的,到头来不过是“著假空贪”而已。 既不作诗,又将何为?“时时皂白浮沉景,显贯真空慰寂寥。”每日里在静定中,空贯灵台,抱元守一,修炼道家上乘功夫。 邱祖说:“独自深山隘寂寥,闲云作伴屏喧嚣。耽慵不念生涯拙,好静唯便熟境销。”若大个龙门山,独居邱祖一人,实在是清静,其实环境清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自心清静,所谓“熟境销”,就是要把自己所经历过的而留在脑海中的记忆全忘掉,只有这样才能算的上真清静。此时,邱祖已进入修炼命功的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