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字是由两个二直线相交(十),并作稍许旋转45°(乂),撇捺而成。这样也就必然由“爻”讲到“乂”。而之所以能由“十”(东西南北)转变成“乂”(西南西北、东南东北),按《周易·系辞》说来是由于“天地日月(阴阳)相推(旋转)而成”,“日来则月往,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系辞下》)这样,这“十”字就能变成“乂”字。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乂”:“五”的原始字形 同样,这“乂”字按潘雨庭说来,实际上是“五”的原始字形;而这“五”又与“爻”字天然合一,所以上述就提到潘雨庭所说的话:“今视两个乂合成爻字。” 潘雨庭还在《易老和养生》一书的《论易学》一文中以图来表示: 资料图 并说,凡“一”为一整体,有阳的意义;“八”为阴阳相对,有阴的意义;“十”这一个整体有分而为二的形象,亦就是阳将变阴;“八”为阴阳相对的二方,又有相交的形象,亦就是阴将变阳。至于由阴阳两端(一与八)经或分或合(十与八)而可相互变化,必须通过中央“‘五’(乂)字的作用”。还说:“(乂)五有阴阳相交的意义,亦就是阴阳可以互相交化。‘五’须出于中央。” “十”字稍作旋转而成“乂” 这里,我们暂且不说数字卦的内容(即“乂”最早是“五”这个数的原型),但从上述的引文中可以看到这将“十”字稍作旋转而成的“乂”,却有这样的特征:它(“乂”)是阴阳互变中的交叉点,所以《说文》会说这样的话:五,“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这“交午”即“交互”,即“交五”,五、午、互同音通借,意为阴、阳两气互为贯通,指的是日月寒暑、气候节令的变化,所以处中央位置。 而这点,正好符合《说文》对“爻”的判断:“爻,交也”(《说文·爻部》),也符合《系辞》对“爻”的判断:“道(阴阳)有变动,故曰爻。” (节选自:刘康德《论“爻”及“爻”之含义》,原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