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被道教列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实,北邙山岂止是“之一”,当为第一福地。仅在东汉时期,除张陵外,这里又走出万古丹经王魏翱、帛家道开山祖师帛和,他们皆为道教名列前茅的“真人”。 万古丹经王——魏翱(魏伯阳) 魏伯阳炼丹图 《天地宫府图二十四治》载:“北邙山治,魏真人治之。”魏真人即魏翱。魏翱,字伯阳,东汉河南尹(治所洛阳)密(今新密市)人。他出身大家士族,但不愿为官,整日或闲居修真养性,或遍访名山高人。他擅长文辞,精通周易、黄老、谶纬之学,攻读内丹经典。他在长白山遇高人传授《古文龙虎经》,又在京城洛阳获《三十六水法》、《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火记六百篇”。魏翱遍览经书眼界大开,便到北邙山翠云峰隐居,潜心著述。他用易经卦象的变化模式、锻炼金丹的炉鼎方法、黄老自然的法天形态,把自己修炼体会的全过程,用诗歌的语言形式一一描述下来,著成《周易参同契》。这是继老子《道德经》之后的第一部道教金丹大法,是空前绝后的道教经典,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东汉谶纬之学盛行,著书行文有意用隐晦曲折的语言,类似文字游戏,专门让人看不懂,以显示高深莫测。后人称此为“廋(sōu )词”。魏翱的《周易参同契》即是用廋词而写。他想说啥偏不直说,到处设谜让人猜。如他说他的籍贯,称自己为“郐(kuài)国鄙夫”。郐国,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早被郑国所灭,汉时称密县,他说他是密县人再清楚不过。如他说他的姓名:“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魏)化形而仙,沦寂无声,百世一下,遨游人间。(伯)陈敷羽翮(hé),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阳)”今人看,这真是故弄玄虚,但当时,这叫时尚。 五岳真形图 帛家道——帛和 西晋郦道元《水经注》载:“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这里的瀍水是洛阳瀍河,帛君为帛和。帛和,字仲理,巴郡人。他学习道法,先到地肺山(终南山)从师董奉,又到西城山从师王远。王远,曾任朝中郎中、中散大夫,后弃官入山修道。汉桓帝听说他的名气后,召他回朝当官,但王远誓不出山。桓帝又派人硬逼他坐上官车,拉回洛阳。王远一直低头不语,不肯回答皇帝的询问,而提笔在宫门上一下写了四百余字,皆是未来之事,不知所云。桓帝看得一头雾水,十分讨厌,让人刮去字,谁知,外表的字刮去了,里面的字又冒出来。众人皆惊,以为神鬼之工。桓帝无奈,放他重回山林。 帛和在西城山随王远学道,日复一日。一天,王远说:“我要暂时离开此地到瀛洲去。你应当经常看看这座山石洞北面的石壁,如果你看到石壁上有文字出现,那就是你得道了。”说罢,王远又告诉他大道口诀,飘然而去。 帛和看石壁看了三年,终于看到了文字。那都是古人所刻,有《太清中经》、《神丹方》等,更弥足珍贵的是,被道众尊为圣典的《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赫然显现。 《三皇内文》是古人根据中国历史神话撰写的治国之书,从盘古开天地写到“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因为《三皇内文》是用古代的象形文字写的,后来道士们把这些文字变成了画符的符号,十分神秘。 《五岳真形图》是古人所绘五岳个体图形。此图把五岳的形态,赋予形象化、夸张化、浓缩化。它盘曲蜿蜒,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匀称,像书法的笔迹,锋芒畅达。它如天然的岭壑,虚实相间,浓淡相宜,又如秋云绕林间,色彩玄黄。它意境高远,庄重大气,给人以震撼之感。据传,此图绘自天宫,由西王母传给汉武帝,以后,每四十年传授一次,非大贤大德之人不可得到。 帛和见到石壁上的文图,激动万分,慌忙沐浴更衣,斋食七日后,设坛祭拜发誓,遂以长绢将文图一一抄下,遇到不懂之处,细心揣摩,仍不解悟,便待师父回来指点。数年后,王远归来,帛和与其心有灵犀一点通,道法大成。 帛和辞别西城山,到林虑山、无终山,最后在洛阳北邙山翠云峰创建帛家道。帛和传道,十分轻松。因为早有人知他身上带有道家宝贝,即《五岳真形图》。据传,人若佩带此图,消灾弥难,逢凶化吉,延年益寿。家有此图,能避兵凶侵犯,人要害你,反受其害。此话传开,要求加入帛家道的人蜂拥而至。其道流传世间之长、地域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道教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西晋惠帝年间,帛和去世,他的门徒遵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邙山翠云峰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