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嵩山道教建筑:中岳庙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中岳庙峻极坊
    中岳庙的建筑布局
    中岳庙,位于登封市区东太室山南麓,南距太室阙600米。坐北朝南,背依黄盖峰,面临玉案山,西傍望朝岭,东望牧子岗。中岳庙具有中国传统官式建筑风格,建筑依中轴线左右对称、纵深多进、多群组院落建筑形式布局,中轴线上共有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十一进建筑,是中岳庙的主体建筑。前六进为门、坊建筑,组成深远神圣的中轴甬道。自峻极门向后为主殿宇。中轴线建筑高大宏伟,多用琉璃瓦顶,雕饰彩绘华丽,至峻极殿构成庙宇中心。
    峻极殿建筑在高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覆以黄琉璃瓦,雕梁画栋,高达23米,面积920平方米,前有广阔月台,雄伟辉煌,是供奉和祭祀中岳神的主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两厢又配以廊房,拱卫大殿,显示了中岳庙的轩昂大气。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太尉宫、火神宫、神州宫、小楼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建筑以单层布瓦色调陪衬主体建筑,是道士分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庙内尚有古代碑刻73品,有汉到清代古柏330余株。
    
    中岳庙遥參亭
    中岳庙的发展史
    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由太室阙和中岳庙构成的礼制建筑群,是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中岳庙是五岳中现存最大的历史建筑群,是清代官式建筑的代表,是古代山岳崇拜的实物见证,位于登封市区东3公里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中岳庙前身是太室祠,据《山海经•中山经》载,先秦时即已有之。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正月汉武帝从华山至中岳,登嵩山,令祠官增建太室祠,禁止砍伐树木,并以山下300户为之奉邑,同时在山上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神爵元年(前61年)汉宣帝祀中岳。南北朝时期,魏太武帝于太延元年(435年)立庙于嵩岳之上,从此把本来为祭祀太室山的衙署变为道教的庙宇。魏太安年间(455~458后)徙中岳庙于神盖山(黄盖峰)。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仿效汉武帝增建太室祠,再次修饰中岳庙,奠定了今日庙址基础。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为中岳之神制作衣、冠、剑、履,中岳之神着衣戴冠,始于此时。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赠五岳奉号,名中岳之神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开宝六年(973年)敕修中岳庙,诏县令兼任庙令,县尉兼任庙丞。此时政教合一,道教发展很快。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年)又“增修殿宇并创造碑楼等八百五十间”。金世宗十六至十八年(1176~1178年)再次对中岳庙进行整修,“总为屋二百三十有八间”,今庙内保存的金代庙图碑,记录了当时的规模。元代原有殿堂700余间,末年败落为百余间。明、清(明成化、嘉靖;清顺治、乾隆等)两代对中岳庙进行大规模修整,现存的建筑格局与规模,便是此时形成的。
    中岳庙坐北向南,从中华门向北至御书楼共11进院落,地势由低至高相差27米,甬道全部用石条平铺而成。庙院南北长650米,宽166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庙院现存形制是清代乾隆年间按照北京皇宫布局重修的,有殿、宫、楼、阁、亭、台、廊、庑等明清建筑400余间,汉至清代古柏300余株,金石铸器、石刻造像等金石文物百余件。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中岳庙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主要有太室阙、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庙门前500米有东汉太室阙。中华门前有汉代石翁仲1对,处在甬道两侧对称的方亭内。石翁仲后为中华门。中华门原系木建牌楼“名山第一坊”,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庑殿式牌坊,并更名为“中华门”。门为3孔砖券拱形门洞,门洞两侧上方,内外分别书“嵩峻”、“天中”、“依嵩”、“带颍”。
    遥參亭
    中华门后为遥参亭。亭原为清式四角亭,1942年改建为8角重檐亭。此亭为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场所。亭檐下面雕有透花的人物和戏曲故事多幅。遥参亭北是天中阁。天中阁原名黄中楼,是中岳庙原来的大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建,阁高20米,为重檐歇山式,形制与北京天安门相近,面阔5间、进深1间,阁后两侧有登阁梯道,阁上四周砌1米多高女儿墙,阁下砌3座高大、宽阔的圆券洞式大门。天中阁后为配天作镇坊,此坊为清初木结构建筑,坊起3架,庑殿屋顶,琉璃瓦覆盖。正楼额书“配天作镇”,两次楼额分别书写“宇宙”、“具瞻”。
    
    中岳庙御碑亭
    崇圣门和化三门
    配天作镇坊后为崇圣门和化三门。崇圣门和化三门原来皆为屋宇式大门,形制和峻极门相似,1942年改建为现存的歇山顶。崇圣门后东西两侧有互相对称的2座清式四角亭。西亭内有1通无字碑:东亭为古神库,神库四角各立1铁人。铁人威武雄壮,通高2.6米,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铸,这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守库铁人”。向外是东华门和西华门,两门内各立2碑,合称宋金“四状元碑”,分别为宋王曾、卢多逊、陈知微和金代黄久约撰写,是研究中岳庙的重要资料。化三门后的甬道两侧有2组相对称的4座砖石结构的台子,台上原有建筑今已无存,俗称“四岳殿台”,象征“五岳共存”。东岳和南岳殿台之间有1四角亭,亭内有北魏“中岳嵩高灵庙之碑”,这是中岳嵩山现存最古的碑刻。四岳殿台北即峻极门,门面阔5间,进深6架,单檐歇山,五踩斗拱,顶部覆以绿色琉璃瓦,是清代典型官式建筑。门两侧有两尊高5米的武士像。门前有金正大二年(1225年)铸造的铁狮,门两侧有东西掖门。东掖门内有《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这是用我国传统的主体透视刻绘的中岳庙地图,保存了780多年前中岳庙的全貌。
    峻极门
    峻极门北有1座四柱三楼式嵩高峻极坊,坊后为拜台,台左右有清乾隆御碑亭,亭后即为峻极殿。峻极殿又称中岳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面积920平方米,是河南现存最大的寺庙殿宇。该殿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顶,斗拱和梁架均有刻画,殿内天花板中部有精雕的盘龙藻井,采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玺彩画,形制和北京故宫内的太和殿相似,上下檐分别施七踩和五踩斗拱,高大雄伟。殿外檐下悬清咸丰帝手书“威灵镇佑”匾额。大殿后建垂花门,再后为寝殿五间,单檐歇山黄色琉璃瓦顶。室内天花板精美而完整,明间为“腾龙”,次间为“翔风”,系所谓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是该庙木构建筑中时代较早的。寝殿后为御书楼,原名“黄篆殿”,面阔7间,硬山式二层楼房,初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是神宗朱翊钧敕降道藏经函,贮放道藏经书的地方。民国八年(1919)重修时改为现在的具有西洋风格的立面。庙后约500米有黄盖峰,其巅建八角重檐攒尖顶小亭,名曰“黄盖亭”,此亭与庙前石阙相距1400米。在中岳庙中轴线两侧置6宫,即神州宫、祖师宫、太尉宫、行宫、火神宫、小楼宫等。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