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陀山全貌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的一个面积仅12.5平方公里的小岛,是我国最著名的观音道场,每年吸引了近两百万香、游客来这片佛国圣土烧香礼佛和虔诚朝拜。观音信仰从印度传入中国,已历经近两千年的汉化历程。在神州大地的几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土上,普陀山为何最终被选择作为观音菩萨道场而一直香火旺盛?在这颗璀璨的“东方佛珠”历史成因背后,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佛缘还是人为使普陀山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遐尔闻名的观音信仰与朝拜中心呢? 一、佛经渊源——普陀山是佛祖亲口“指定”的 谈到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问题,很多人都习惯于从佛经中去寻找依据。其中最为有名且广为流传的是“佛指名山”一说,它的根据是佛经《华严经》中的记载。当时,善财童子为求“菩萨道”,到普陀山参拜观音菩萨。经文说,“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陀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并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静,华果树林皆遍野,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普陀山古称补恒洛迦,系梵语音译,意译为“小白华”。从经文中所描述的相关内容分析,正好与普陀山的诸多特点不谋而合,在佛教信徒眼里,这不能单单解释为巧合,而是冥冥中一种注定的佛缘使然。由于《华严经》的这些话出自释迦牟尼之口,故谓“佛指名山”。 二、慧锷开山——普陀山是“不肯去观音”亲自“选定”的 说起普陀山观音道场开基时间,很多人都会讲到慧锷与普陀山的故事,并认为普陀山的观音道场是以慧锷大师从五台山带来的那尊“不肯去”观音为标志而建造起来的。据宋代《高丽图经》、《佛祖统纪》、《宝庆四名志》以及日本的《元亨释书》等史籍记载,唐大中年间(一说咸通年间),日本慧锷大师入唐求法,来到五台山中台精舍,见一观音相貌端雅,便请归其国。当时,慧锷一行将这尊观音像带到(古为明州)开元寺后,准备搭乘唐人张友信的便船航海回日本,快上船的时候,突然感到那尊观音像一下子变得特别沉重起来,与他们同行几个新罗(韩国)友人一起帮忙才将观音像搬上大船。船开到昌国梅岑山(今普陀山)附近时,又突然涛怒风吼,洋面出现很多铁莲花,船进退维谷,舟触新罗礁,飘到普陀山潮音洞侧。观音菩萨夜梦告慧锷大师:“汝但安吾此山”。既然菩萨不肯东渡日本想在普陀山“安家落户”,只好任其自然。于是,在同船的新罗商人协助下,慧锷把观音像安置在洞侧,礼拜祈祷而去。山上居民张氏目睹此异,将像请回自己腾出的住宅中供奉,被称为“不肯去观音”,意为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选中了普陀山作为显化道场,自此,千年香火,逐渐鼎盛。 三、五朝恩赐——普陀山是历代帝王“钦定”的 除了佛祖亲口“指定”和观音亲自“选定”外,皇恩惠泽、历代帝王天子的“钦定”也是促使普陀山成为观音信仰与朝拜中心的重要原因。历史上,唐宋元明清五朝将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 这些历史人物因素,对于普陀山从一尊“不肯去观音”逐渐发展为鼎盛时期拥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的“震旦第一佛国”,起了非常重要的凝聚人气、兴旺香火作用。没有这些特别的历史因子积淀,没有这些顶级的人文底蕴积累,普陀山很难想象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岛成长为举世瞩目的观音道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