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谈谈福荫子孙的道教“承负”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佛教讲究“因果”,道教则讲究“承负”。此文,我来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下福荫子孙的道教的“承负”问题。
    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包含二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的善恶报应,二是政治上的不太平的病根。其字面意思是“前人有过失由后人承受其责、前人有负于后人则后人无辜受过”。辩证的说“如果为善的话,则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从古至今关于“承负”的例子不胜枚举。像我们道教的创始人、徐州丰县的天师张道陵,大家都知道他是留侯张良的后人,为什么张良的后人能出个“大神仙”--“中国道教的创始人”呢?想当年,张良为汉刘邦打天下时立下汗马功劳,为国呕心沥血、功高盖世,他是什么样的人品,有什么样的胸怀?!《三字经》中“教五子名俱扬”可谓“妇孺皆知”,这是被众多家庭羡慕的“教子大成”,试想想人家的家长怎么能这样扬眉吐气呢?它的前提“窦燕山有义方”是什么意思呢?“义方”乃造福一方的义士也!又如前段时间也是“名扬海内外”的李**,小小年纪因嫖娼锒铛入狱,让人深思,他的父辈曾经的行为又是怎样呢?……这些,都是“承负”的鲜活案例!
    “承负”自古至今都和我们如影随形,像“福祸无门惟人自召、现世现报、‘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都是一种对“承负”的诠释。《周易.坤》中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亦即是“承负”阐发的道理。“承负说”即道教的因果报应论,主张善恶报应前承启后“以行为人及其子孙”为承报主体而代代相报,范围涉及到社会、众人、及自然的方方面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承负”的存在把人与社会、自然联成一体。道教正是运用其“承负说”对人生死祸福及社会兴衰治乱来做出解释。像“统治者以德配天才能巩固其统治”就是这个道理。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奉道守一、净化心灵、行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教从这一立场出发,在善恶报应上建构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义,这一教义就是“天道承负说”。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
    “承负”思想在《太平经》中有大量论述,这些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善恶报应理论。对中国社会的民众心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承负”不仅对古代就是在现代社会,以其独特的宗教视角来看待“人与家庭、社会、自然的关系”;激励和号召人们从长远着眼;做个好人、建个好家、治个好国;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总之,道教“承负说”这独具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与佛教因果报应相比,道教的报应世界是“本人或子孙实实在在的现实人生”!报应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生活幸福,这一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仍启发人们行善、积德、修道、修养身心、善待自然、造福后世。
    道修今生。常怀敬畏之心敏思善行,一生平安、福荫子孙是顺理成章的事。
    (作者单位:徐州市道教协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