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解厄 (字体释义与印之年代解析) 水官解厄法印的印文“天目解厄”四字,均为唐宋间道教宗教文化中的意象文字,亦称符箓字(即道教所称天神的密字、而实际间有唐宋世习繆篆)印文神秘,隐妙。笔者经多年对古代道教经文、符箓字体、宗教思想和文化研究认为:印文之“天”字,即是意指道教神系和民间信仰中的下元水官解厄天帝。古代道教认为以叠篆体书写的人字,曲曲弯弯形如人间奉祀天帝之袅袅上升之香火,故以此表示对天帝的敬诚。同时,其人字笔画与人之上寓意天空的 “一 ” 相连 , 蕴意“天人合一”。 印文“目”:指罪目,各种罪愆。以增加笔画的方式书之,其原因可能有二。(1)当时世习繆篆使之字体充盈;(2)同时应表示罪名多,即意指某所犯各种罪行、过失。出自唐宋间《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载:某自当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种种罪咎,无量无边,躬对道前,尽心忏悔。伏愿下元众圣、察命童子、善恶功曹、十直神仙,录其罪目,上奏天曹,改作斋功。当令某所忏罪愆,随念消除,悉皆解脱......。由经文中可以看出,印文“天目解厄 ” 中的 “目 ”字,当指录其罪目,上奏天曹。这种要求类于早期“三官手书”中要求病人“说服罪之意”。其要义为要求人必须怀有忏悔之心,即要求人心怀善心。 印文“解厄”:即是指下元水官解厄天帝为人们解除厄运和危难,使信教民众没有危难。解厄的本义:吉祥;吉利。故印文中“厄”字,时人刻意取叠篆体,以反写方式呈现,显然意在表达法印蕴含转运,消灾、殃去福来的法力。可以看出,今天人们把福字倒写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愿望实际与之相同。 印文“天目解厄”法印的文字书写风格介于唐代至宋代九叠篆体书写风格之间。笔画远少于九叠,与唐宋世习繆篆屈曲缠绕风格一致, 字体横竖平直工整,较之后期印文似字类图、文意内容很难识别的宋元明清许多古代法印实物不同。四字印文中,唯独“解”字的 “ 箓”写(即道教表达吉凶的秘字,亦被道教称作天神的文字,如同繆篆刻印中出现的奇字)较为难辨 。笔者认为印文中的“解”字,时人之所以选择奇字或称秘字和符箓字体。究其因缘,盖因:一、所解之物并非当初造作“解”字时意象的牛体,而是人之厄运、罪愆;二、“解”的深层含义:有已解未解之分和缓解速解之别。三、不排除同时为了神秘其印。故古人意象以一整体,及本为刀和牛的部分,化为已解成互不相连之四条竖体呈现。以此用以明示,印之所及,厄难即可解除。观之,一种 “道”的玄奥跃然而出,不免令人叹服其奥义之玄妙,及当时道教造作秘字时思想之严谨。 通过对印文“天目解厄”四字的释义,再结合《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我们可以看出,该印的印文内容与出自唐宋间《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经文相合。印文所表达的意思是:太上下元解厄水官以及所主一百二十应感天尊、察命童子、善恶功曹、十直神仙等,对某至心皈依、伏愿下元众圣之信徒,录其罪目,上奏天曹,改作斋功,且要求尽心忏悔。即可令某所忏罪愆,随念消除,所遇厄难,悉皆解脱。对照《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天目解厄”四字实际概括了经文的全部要义。其四字印文所表达的意思实际即是人们熟知的“水官解厄”。(三官信仰中另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因众所周知,这里不再详述)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今道教经文中唯独出自唐宋间《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均有要求录其罪目,上奏天曹。并且可以看出,其要求“录其罪目”,实际与早期三官手书“说服罪之意”;1982年5月,在河南嵩山顶上发现为武则天脱罪祈福时的金简,内窖为乞求“三官九府”中要求的“乞求”(今人通常已改作“祈求”或“祈祷”、“祈愿”),从中可见具有由严到宽、由繁到简,一脉传承的关系。而唐宋之后有关三元三官的经文,或史上其它道教经文都着重于诵经,或内丹的修炼,皆无此录其罪目的要求。故结合该印的制作工艺、印字风格、当时法印在符箓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活动中所必须所用(无印则无可信矣)等。综合分析推断该印的年代应与《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同出于三元三官信仰极盛时期的唐宋年间,其印之最初的拥有者,最有可能即是唐宋间创作《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署名佚名的创作团队。其印在下元节,即 . 如(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反映唐宋时期“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之日。官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这类法事活动中,作用于二: 一、用之以信 所谓用之以信,即是以印信代表下元水官于十月十五亲临人间为民消灾解厄。即《因缘经》载:“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故可以想象得见该印在当时的道教宗教思想和文化意蕴意象里,应该是赋予该印等同于下元解厄水官亲身的。与过去和现在,佛教人士视佛祖指骨和影骨,等同于佛祖亲身,具有不可估量的法力是一样的。 二、供信教民众请取印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古代有民间向道观请取印文,印文贴于门户或置于绛袋,男左女右佩负在肘部,用以驱邪避灾的历史记载。但大多数法印只能作为印信与符图合二为一使用方为有效的。而该印 “天目解厄”四字,表面上看似代表下元解厄水官亲身的印信,而实际该印既是印信,也是一道下元解厄水官为人消灾解厄、给人们带来平安和幸福之灵符。是属于少数可供信教民众直接请取印文,作用于消灾除厄、保生者平安的一类法印。即:一、作为一道符的符头的(天)为水官解厄天帝。二、作为符能否灵验,起到核心作用的符窍(目),即是要求录其罪目。三、作为所要解决事由的符脚(解厄)即是指解除厄运和危难。厄难解除,自然殃去福来。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符的窍部要求“录其罪目”,也就是要求请取印文之人必须对今生或前世,上遽九祖,所犯各种罪愆,有悔过、忏悔的行为。古代道教认为,有些人之所以会遭遇厄难,是因今生、或前世,上遽九祖,所犯有各种罪目中某种罪愆、过失。对此是否尽心忏悔,是能否得到神灵感应,该符能否灵验的核心。 关于罪目中所指人的某种罪愆或过失,据唐宋间《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经文所例,则有:触犯天仙、日月星辰、二十八宿、南辰北斗出入冲突之罪。或有所犯、杀他畜生、资啖之罪,不肯布施、惟思贪惜、悭悋财宝之罪,啖食众生血肉以自滋润身口之罪,飞鹰走犬、放火烧杀山林百虫鸟兽之罪,见人疾病困苦、不生救济医疗之罪,拦截要路、不通往来之罪,不敬三宝、背师败道之罪,訾毁风雷雨泽之罪,常行恶心、惟拟损人性命、图他财宝之罪,盗人妻子奴婢之罪,盗人尊像锺磬旛花、法席道具经典之罪。所犯抛掷经书、破坏漏烂、脱落轻慢圣文之罪,内外六亲眷属斗争妄言、结恶不解之罪,诽谤出家、说无神理之罪,辜天负地、不生惭愧之罪,憎怨父母、怜惜妻子、五逆兄弟之罪,借贷人物金银玉帛宝货、以为己用之罪,买卖孤虚、侵损别人、自利己身之罪,私心计度、大斗重秤、瞒昧王民、方便侵欺之罪,假托圣贤、丐求功德、将财入己、受用不为、置造诳妄之罪,杀生淫祀之罪。恐积所犯,杀害贤良,元逆丑恶,非人所行,淫色盗窃,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夺人所崇,为子不孝,为臣不忠,悖逆君主,攻伐师宗,上不敬天地,下不敬鬼神,訾毁大道,亵慢灵文,口是心非,扬己嫉能,轻慢四大,触秽三光,恶口两舌,谗击善人等。 此外,依据笔者个人对该印的理解:如果需要为逝去的亲人度亡,以求不被解去酆都,不受地狱之苦(此为当时的宗教信仰,延续至今则同现代有信众请道观为逝去的亲人超度)。因所求解决事由不同,该印则需与相关的符箓合二为一使用,方能灵验。由于因属于可以代表水官解厄天帝,其等级应如同于凡世黄帝谕旨,故其法力之神奇灵异当更甚于专司为亡魂操度之印,如:严摄北酆鬼印、炼度司印等。 结语 道教古籍中记载的某些神印如:“雷霆都司符玺”,宋代神霄派所传法印。据称为元始上帝所传,有登天斩龙之功能,其印共为四枚。《道法会元》卷一二三载:“雷霆火师曰:元始上帝付授三洞飞仙五岳丈人,其符玺皆玉为之。黄帝得之,佩印登天。雷公、风后二君得之,相继仙去。许都仙得之,同吴猛、丁义统领邵阳雷公,以此符玺照其毒龙,是时毒龙两目进血,方始斩之。其印为尸气所触,则微裂小缝。后复祭谢,乃合如旧。” 再如:玉神洞灵篆印。据载此印出自先秦,至东汉时浮丘老人授与费长房,凡书符施法,皆可用之,神异超凡。《道法会元》卷五七载:“玉神洞灵之篆,可印符,去三尸九虫,祭而佩之,身入神仙。但是(凡)符文牒状,请雨祈晴,感动天地神明,此篆最灵,能致风伯雷神。若修养炼丹之士,有此印者,百鬼不敢视,毒龙不敢夺。亦可印符贴,古木坟冢鬼精,疾走万里。如得此篆者,百鬼灭形,可以炼丹。昔茅君受此印,仙至司命上卿,功满真官,佩负升天,世人法术虽无,若能得此,自佩肘后,或以朱文施人佩负,延年消灾。印贴门户,殃去福生,百鬼束形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