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教的城市观(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二
    作为汇聚财富和商品交易场所的“市”,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对于道教来说,尽管在个体生活上提倡克制欲望、节俭消费,但并没有刻意抵制社会整体的物质财富生产和消费。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经济伦理的“道”,又成为一种驱动社会财富增长、实施财富合理流通和分配的内在精神力量。
    在先秦道家思想家看来,城市的核心经济功能在于积聚财富、促进流通,以保障民生富足和安定。例如,《管子》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即强调实施“无为”之治,因循民众趋利天性,鼓励城市化的商业流通活动,以增进社会财富积累。
    而道教经典《太平经》,对城市的经济功能作了更全面的总结:“非若市,但可聚财处也。”进而把城市规定为“万物积聚,各资所有,往可求者”的经济功能体:一方面,城市是社会财富的汇聚处;另一方面,城市同时具有“有财相通”的功能。也就是说,促进财物的流通互用,保障社会和谐,是城市的主要社会职能。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经典中常常闪耀着一种强烈的城市工艺文明精神。例如,《太平经》说“天地为万物之庐,贤人为万物工匠”,鼓励各种工艺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因此,古代道教重视“工师”,如卜工、医工、刺工、盐工的社会功能,认为“尽诸工巧师”乃城市所不可或缺的实践精神。《太平广记》记载,正一道创立者张道陵曾在陵州(今四川仁寿)开凿盐井,置灶煮盐,所得收入“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由张道陵最早开发的井盐业,对古代陵州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相应,在经济模式构成方面,道教特别注重城市职业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关系。《太平经》中说:“惟人居世之间,各有所宜,各有所成。各不夺其愿,随其所便安,自在所喜。商贾佃作,或欲为吏,及所医巫工师,各令得成,道皆有成,以给民可用。”这里并没有特别突出农业的本位性,而是对商业、手工业、医疗乃至宗教服务业等,一律采取平等对待的态度,明确肯定各种职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其中对工商业的重视和关注,充分反映了道教对城市化经济结构的伦理认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