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即宗教化了的老子说讲之道,就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无为”之治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则修身;以“致虚极,守静笃”则“深根固蒂”,“谷神不死”可以长生久视。故此,道教深信人通过一定的方术修炼,是能够返本还原与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而永恒存在。故道教徒深信,“道” 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虽然信仰道教之士多如牛毛,得道成道者少之又少,但历朝历代总是有“特异功能”的修道者出现,所以道教对修道的信仰从来未有怀疑。
    道教对老子阐发之“道”,在早期道教经书《太平经》中就已贯穿于经义之中,“大”、“一”、“元厢”等名词,皆指“道”而言。如《太平经》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这里是把《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作了阐发。《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又说这个“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认为老君就是“道”的最高存在和体现,“道”是宇宙的本源。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现,则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魏书•释老志•寇谦之传》说他曾见“太上老君下降,并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从道教养生理论方面,也可看出,道教的养生哲理和方法是从《老子》一书中发挥出来的。如号称“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 (东汉末魏伯阳所著),书中的“引内养性,黄老自然;无平不陂,道之自然;施化之道,天地自然;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就是从《老子》“道法自然”这一最高教义而来。书中的“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是从《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来。书中还有“反者道之验,弱者道之柄。含德之厚,归根返元,抱一毋舍,可以常存。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先天地生,巍巍高尊”等等,这些句子无不都是从《老子》中来。宋代张紫阳的《悟真篇》同是道教的一部最有影响的“丹经”,其精义也是由《老子》中来,如书中七言绝句第十首云:“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就是来自《老子》“虚其心,实其腹”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其绝句第十二首:“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即来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绝句第三十七首,“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是来自《老子》“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从以上引文得证,道教“金丹道”功法原理是从《老子》中来,是以《老子》之“道”为旨圭。这也就进一步说明,道教所谓的“修道”,就是修的老子之“道”,所根本信仰的道,也是老子之“道”。
    道教不单信仰老子之道,同时还重修老子所讲的“德”,故“道”与“德”并称,尊道而贵德。“德”之义又是什么呢?《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老子》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一为”,“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生之,德畜之”,都讲的是道德一体而二义。那么“德”在修道中究竟怎样与“道”是一而不二呢?《自然经》作了说明,《自然经》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序文说得更清楚,他说:“道之在我就是德”。道和德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人际关系中也常常碰到,如人们把有德行的人称之谓有道之士等。道教人士常说:“德为道之基”,就是说:要想得道,必须积德。所以“道”和“德”同为道教的教理教义原则,是信仰和行动的总准则。道教教义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清静”、“自然”、“寡欲”、“柔弱”、“慈、俭、让”、“抱一”等等,无一不是从“道”与“德”中引申而来。
    总之,道教的根本教理和核心信仰就是老子之道。道教把《老子》哲学理论从整体宇宙观出发,然后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所以道教在处世中,既不同于儒家的完全“入世” 法,也不同于佛教完全的“出世”法,而是“出世”、“入世”兼用,这种出、入世兼用法,也是直接上承老子思想而来,《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就是道教出世、入世兼行的思想根源。道教讲“守雌”、“不争”,有人批评说是道教的消极性,这是根本不懂道教精神的肤浅认识。道教讲“无为”,讲“自然”,不是消极、无所事事,而是要人“为,无为”而后达到“无不为”,就是要人顺应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水,我们知道性质最“弱”,装在方器中方,装在圆器中圆,可以说是“不争”,至“柔”至“弱”了,然而这种性格却是“上善”的,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是,水又是“至坚”的,所以又说“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由此得出“柔胜刚,弱胜强”的辩证总结。道教正是运用这种精神,处逆境而不馁,处顺境而不骄。道教创造出的《太极图》,就是以图式来表现这一哲理的。《太极图》中的黑白鱼,就是表现的“物极必反”的道理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亦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