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养生境界说Taoism regimen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养生,不仅是中国人维系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一类知识,一门学问,更是中国人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种智慧。养生所追求的不应只是方法,更重要的是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核心,也是养生遵循的最高准则。养生的境界是由对天人合一不同层次的理解、追求而形成的。
    一、养生的基本境界――顺其自然
    人与万物一样,由太极演化而来,太极和天地赋予人以生命。《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在天地自然法则作用下而生,生命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因此,养生首先要懂得的就是须应天地之理,体悟天地之道,通过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达到养生的基本目的。这是养生追求的基本境界――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其核心在于“顺”,人对于自然的顺从、顺应,而不是违逆、违抗。《灵枢·师传》岐伯曰:“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所谓“顺”,强调的是顺适,顺天适我,顺天以养。《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体现的便是这一精神。我们通常所讲的养生方法与技术,如饮食、起居、运动、呼吸、保养、调摄等,目的都是为了达到顺天适我,以求长生久视。
    顺天适我,贵在顺时。“以时为正”是中国思想的原点。《管子·白心》说:“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能久。”只有顺其自然是迈向理高境界的前提和基础。
    人之初,其性自全。但是人有形体和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虽然从根本上说是在先天性的基础上生长出来,但它直接与形体和外界环境相关联,它的职能是认识世界,适应和利用外界环境,因此被称为后天之神。形体是生命的载体,形受损,生命即受损,形不存,生命也就结束。故养形是实现先天之性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人之形体有其相对独立的要求和偏嗜,它们通过后天之神表现出来并加以襰。这就是所谓的物欲。物欲之中有合理的,即合于先天之性的,也有不合理的,即违背先天之性的。那些不合理的欲望,如果不能得到控制,即与先天之性相冲突,造成对先天性的压抑和快速耗损,从而使人背离道德,缩短寿命。
    二、养生的高妙境界――贯通自然
    养生实际涵盖了人生、处世、生活的学问,对待自然心境、至大至广,凡中国文化无不融通,无不涵盖,无不贯穿,无不通透,从心至身,从对待自然到对待社会,从待人到待己,虽是个人的养生,但包容了天地。
    从身到形,从形至神,由心出发,体达万物,由身出发,顺应自然,高度融通、全面融通,与天地、社会同德。
    超越形――不仅养形,还要形神兼养
    超越身――不仅养身,进而养心、养性、养德[与天地同德]坦荡君子
    超越己――不仅养己,还要养人、养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由也。
    超越事――处世、行为坦荡,
    不能超自然,只能贯通
    乐在行天
    通彻天地,同心同德,
    完美――大德至美
    有一个现象,乡间野处多有寿星,若论以上三种境界大概并无,既不懂法,也未必明理。何以长寿?我用一词概括曰“天养”,他们虽不懂得何谓养生,但所行乃天道,其性恬淡,能顺能适,故得天之养。
    养生是有层次的,一是维持和延续生命,这是最基本的;其次是达到健康地延续生命;再次是长期健康地延续生命。
    就方法而言,求一方一术最次,懂得养生之理则高,能达到养德则臻于高妙。
    而大多数人,所求者多,只能靠修养。只有修养到一定境界,才能像天养一样长寿。
    “天人合一”是易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贯彻始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学术和艺术的最高标准,也是养生的至尚规范。
    人与天地本质上相合的。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做到天人合一。但是每个人毕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并产生出代表这一个体的自觉意识,因而必定与无限的宇宙、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发生矛盾。这就使人在现实生活中,与天常常并不相合。作为人生法则和精神境界的天人合一,是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实现的。易学和气功养生学认为,妨碍人们达到天人合一的主要障碍,在于人的后天之神与先天之性存在着矛盾。在气功养生学中,先天性又称先天神、元神,后天神又称识神、欲神。人和万物由太极演化而来。当人产生之初,太极和天地赋予人以生命,同时也就注入了人的本质属性。《彖传·乾》说:“在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朱熹注:“物所受为性,无所赋为命。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已生之后。此言乾道变化,无所不利,而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此注甚切。意思是,天地生万物之时,对万物的赋予称“命”,万物由此而具有的品德称“性”。天赋之命与性,对所受之物来说,是和谐而完满的,万物得此性命,皆可自全。人自然也不例外。这就是所谓先天之性。具体说来,人的先天之性包括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依易学,就是乾元坤元所具有的那种无私地生育长养万物的品德。儒家称之为“到善”,道家名之曰“自然”。人的先天之性还包括生命的原动力,生长和衰老的控制功能以及对生理过程的无意识调节。这些功能使人具有免疫机制,气功养生学认为先天之性一部分存于命门,一部分存于心。
    人之初,其性自全。但是人有形体和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虽然从根本上说是在先天性的基础上生长出来,但它直接与形体和外界环境相关联,它的职能是认识世界,适应和利用外界环境,因此被称为后天之神。形体是生命的载体,形受损,生命即受损,形不存,生命也就结束。故养形是实现先天之性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人之形体有其相对独立的要求和偏嗜,它们通过后天之神表现出来并加以襰。这就是所谓的物欲。物欲之中有合理的,即合于先天之性的,也有不合理的,即违背先天之性的。那些不合理的欲望,如果不能得到控制,即与先天之性相冲突,造成对先天性的压抑和快速耗损,从而使人背离道德,缩短寿命。
    三、养生的最终追求是达到天人合一
    古云:“多练功不如道理清,道理清不如道德真。”修德重于养体。养德:道德情操高尚有益于健康。
    首先,有高尚道德的人理想远大,积极向上,外敬内静,严格自求,这样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激发先天之性,提高心神的有序水平,加强生命的活力和对生命过程的自调功能。同时也有利于去不合理的私欲,进入清心恬惔顺遂自然之境。
    其次,与天相合的道德,会使人的内心世界广大宽平,人际关系和谐,人物关系调畅,从而肌体的通透性提高,内无积滞,外与大自然之气宣通。由于内含章美,在同气相求,同类相召原理的作用下,外界生活环境中的清新美好之气会大量涌入人身,促进健康。
    第三,道真义正则直壮,心神直壮则可产生浩然之气,以充实身体。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此即俗语所谓“理直气壮”。然而孟子反复强调,其义与道,须是真正内心修养所至,决非一日之功,故曰“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