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试论杜光庭的生死观(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圣贤之人得清明之气,故神智广博。愚昧之人得浊昧之气,故性识昏蒙。只有通达道德者,才能明白这个根本的道理。据此,杜光庭强调,道教“设教”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拨开纷繁的物象世界而深入到生命的本源,以明了人的“气有清浊,性有智愚”;同时,“道无弃物,常善救人”,智愚之人又皆可修道而成真,他说:“人之生也,气有清浊,性有智愚,虽大块肇分,元精育物,富贵贫贱,寿夭妍媸,得之自然,赋以定分,皆不可移也。然道无弃物,常善救人,故当设教以诱之,垂法以训之,使启迪昏蒙,恭悟真正,琢玉成器,披沙得金,斯之谓矣。”(18)可见,在颇具命定论色彩的大框架下,杜光庭强调了道教的“设教”、“垂法”就是要引导人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大道之中,以实现生命的超越。
    杜光庭指出,“清浊之气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19)由于人的生命是由禀道受气而来的,能坚守至道就意味着可以得道而长生,因此,就生命的发展趋向而言,应当是由道出发而复归于道的过程,或曰自无而显有又摄迹还本复归于无的过程。他说:“初则妙本降生,自无而显有,次复摄迹还本,自有而归无。”(20)这样,就现实的人生来说,就处于一种末完成状态之中,这种未完成状态标示出人生就是一个修道的过程。他说:
    人之受生,禀道为本,所禀之性,无杂无尘,故云正也。既生之后,其正迁讹,染习世尘,沦迷俗境,正道乃丧,邪幻日侵,老君戒云:修道之士,当须息累欲之机,归静笃之趣,乃可致虚极之道尔。(21)
    这就是说,人的生命以禀道为本,但人所本有的无杂无尘的道性却并不与人性完全同一,因为人出生之后,就受“沉重的肉体”的支配而落入“染习世尘,沦迷俗境”之中,使“正道乃丧”。而由于本来清静的道性隐潜于人性之中,是人的本有之性,因此,人通过修道又可以重归于无杂无尘的“虚极之道”,以实现生命的本真,完成真正的人生。所以杜光庭又说“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22)
    这样,杜光庭就把表征宇宙终极实体的“道”与作为修道者内在的“性”联系了起来。“‘道'就是被阐明、体现出来的‘性'。‘道'与‘性'不是两个不相干的东面,而是一个东西的两种状态:自在的状态叫做‘性',人人都有;自觉的状态叫做‘道',只有‘圣人'才有。要使自在的‘性'发展为自觉的‘道',要经过‘修养'。”(23)如果说,“性”是从主体之人的角度来显示人的天然禀赋,那么,修道的目的就在于返性复性,而返性复性的过程也就是道性由隐到显的过程,这个过程将通过主体的修性炼心来实现。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性”的话,“性”就是动态的人生与不变之道的中介与桥梁,同时也是众生能够“返性归元”的现实基础。杜光庭所倡导的道性论就是要引导人们通过修道去情而返归清静的道性,使动态的人生趋向于虚极之道,而修道去情,必须在自心自性上下功夫,这就使他的道性论最终落实到了心性修养论,以为人实现生命的超越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
    ①《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一,《道藏》第14册,第466页。
    ②《老子》第三十章。
    ③《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六,《道藏》第14册,第496页。
    ④⑤《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十七,《道藏》第14册,第446页。
    ⑥《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四,《道藏》第14册,第488页。
    ⑦《老子》第五十章。
    ⑧⑨⑩11 、12 、13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六,《道藏》第14册,第497页。
    14 《毛仙翁传》,《全唐文》卷九四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册,第4351页。
    15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七,《道藏》第14册,第503页。
    16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六,《道藏》第14册,第498页。
    17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八,《道藏》第14册,第352页。
    18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二,《道藏》第14册,第473页。
    19 、22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藏》第17册,第184页。
    20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九,《道藏》第14册,第403页。
    21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五,《道藏》第14册,第384页。
    23 孙叔平著《中国哲学史稿》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5页。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