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黄帝内经》灵枢 ● 五邪篇第二十(译文)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题解】五邪是指五脏的邪气。本篇讨论的是邪气侵入五脏后出现的常见症状以及针刺方法,故篇名"五邪"。
    【原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提要】本文谈到邪气在五脏中的主要表现,描述了疾病的症状、病机以及治疗方法。
    【白话解】病邪在肺,则表现为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逆而喘,出汗,剧咳引动肩背作痛。治疗时应取胸部中、外侧的腧穴,以及背部的第三胸椎旁的腧穴,进针之前先用手快速的按压,患者有了舒适感以后再进针。取缺盆正中间的天突穴,以散解肺中的邪气。
    病邪在肝,表现为两胁疼痛,中焦脾胃寒气偏盛,肝藏血,肝病则瘀血留滞体内,肝气不足以养筋,会出现小腿筋脉抽掣的现象,关节时有肿痛。治疗取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穴引气下行,以缓解胁痛;补足三里以温中焦脾胃,并针刺本经的络脉以除其中的瘀血,并刺双耳间的青络,可以缓解掣痛的症状。
    邪气在脾胃,表现为肌肉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胃腑阳热之邪盛而感到胃中灼热、消食善饥;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脾气虚寒,而出现肠鸣腹痛的症状;如果阴气和阳气都有余,就会表现为邪气偏盛;阴阳都不足,就表现为正气不足,而病发寒热。但不论是寒是热,都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进行调治。
    邪气在肾,表现为骨痛阴痹的病证。阴痹,就是身痛而无定处,即使用手按压也不能确定疼痛的部位,腹胀满,腰酸痛,大便难,肩、背、颈、项都出现屈伸不利的疼痛,有时感到眩晕。治疗取涌泉、昆仑穴,如有瘀血的现象则针刺出血。
    邪气在心,表现为心痛,情绪悲伤,时有眩晕甚至昏仆,治疗时根据其阴阳气血的有余和不足,来确定如何取本经的腧穴用补虚泻实的方法进行调治。
    【按语】文中对于肺、肝、脾、肾四脏的病证、病机和治疗都进行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论述,但对于心的治疗,只是提出了"随证取穴"的观点,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心的病变一般都认为表现在心包络上,而非心本脏的病证,因此一般很少论及具体的心病的治疗方法。
    (责任编辑:张恒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