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吉宏忠:道教生态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2014年11月26日,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吉宏忠道长在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道教生态智慧分论坛做题为《道教生态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的发言。原文如下: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为中华传统文化孕育而成,其诸多思想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上大多数宗教把人的解脱途径放在精神上,而道教在追求精神解脱的同时,还要求对现实生命及其环境的重视。所以,道教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重生护生”等思想,对于现代人回复真性、尊重个体、自觉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人们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富足生活的同时,也发现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些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关乎到天地宇宙、关乎到世间苍生。生态系统在天地间的和谐运转,正是道教“天人合一”深层生态思想的终极指向。在修道之士看来,“天人合一”即是承认和包含所有的生物物种,并洞观其间千丝万缕的感应和联系。它们如“河图洛书”所显示得那样旋转于地球上,构成了或大或小的生态系统。旧有的生态系统一旦崩溃,相关的各类生命会重新寻找新的生态秩序,直至达到再次的阴阳平衡。在我们道教看来,人类作为天地间最有智慧的动物,在平衡生态中扮演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角色。道的智慧千百年来一直在告诫人们,要“万物不伤、群生不夭”,这是一种宗教的大爱精神,也是道教徒追求的生态目标。道教的教义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理念,挖掘并弘扬这些理念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道教的生态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具体来说有如下几方面:
    一、“仙道贵生”——生态保护的价值前提
    贵生护生,是道门一向的宗旨,也是生态保护的基本前提。生命可贵,是道教全部价值论的中心。贵生,并非一般性地强调人类的长寿,而且也普及于一切生物。《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就是肯定一切生命是美好的,就是爱好一切生命,保护一切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生命热情的世界。道教还专门提炼出“生”的哲学范畴。所谓“生”是对生化、生命、身体、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表述。“生”还包括物质的有机活动和互相生成转化的功能。道教里有“生道合一”的说法,从而把“生”提到本体论的高度。《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而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道教 “生”的范畴的提出,表明了道生万物不是“道”生成了万物之后就离开了物。“生”使“道”与“万物”的关系始终处在动态的、连续的,而又不是静止的、割裂的状态之中。它们之间互相生成、转化,最终使“物”与“道”合一。
    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的破坏日甚一日。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下的价值追求,不断刺激人们以自己的财富增加为压倒性的价值标准。在打倒宗教信仰的时代,人们变得只相信自己的欲望和工具。为了财富而破坏生态环境,为了政绩而杀戮自然万类,这些已经在我们面前上演了几百年。而道教贵生的价值观,恰恰是医治工具理性的良药,是对现代性自然破坏的清醒剂。
    二、“皆含道性”——生命平等的哲学依据
    道教强调重生护生,不仅仅是出于居高临下的悲悯,而是因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本体。宇宙万物都是“道生之,德畜之”的,是道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从根源上讲,人与一切生物,都是大道化生宇宙的产物,人与其他生命是同源的。而构成生命的基本质料,都是“气”。《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因此,一切生命体又是同质的。唐五代的道士谭峭在其《化书》中说:“夫禽兽之于人也何异?有巢穴之居,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性,有生死之情。鸟反哺,仁也;隼悯胎,义也;蜂有君,礼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万物之中,五常百行无所不有也。”因此“孰为有识?孰为无识?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王重阳祖师也说:“物命于人没两端,只是形骸分别异。”
    所以,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具有更大的维护宇宙生态和谐的责任,但却没有君临万物、主宰万物的过分权力。道教所说的众生平等,正是来自于千百年来对生命起源和本质的真切思考。
    正是基于此,道教明确反对“天地故生人”、“天地为人而生各物”等供人享受的目的论观点。众生平等,人类看向众生的目光应该是和善的、友爱的,而非贪婪的、傲慢的。只有平等地看待一切生物,才有可能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与之和平共处。反之,一旦居高临下,肆意主宰万物,那么众生之灵在屠刀下徘徊,一旦构成为大怨,暴戾之气有违天和,则必成“失道寡助”之结局,从而引起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三、“道法自然”——生态平衡的系统观
    崇尚自然是道教的重要特征。道教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是指事物“自己如此的”、“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态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系统。本着“道法自然”的原则,道教反对轻易地、妄为地去干预生态。在我们道教看来,万物各有其性,应该顺应物性,因材而用,率性而行。《太平经》中说:“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唐代道士成玄英在《南华真经注疏》中说:“随造化之物情,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术,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并指出:“万物咸禀自然,若措意治之,必乖造化。”所以,道教先贤讲,涉禽腿长,游凫脚短,没有必要将长腿截断,将短脚接长。 
    人类可以利用生物资源,但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性。在自然状态下的万物生化,方为其最佳的状态。几百年来,科技的力量蒙蔽了人类的心灵,人们总想按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去干涉生态。结果导致的却是生态大破坏。为了一己利益强取生态资源,是造成生态大灾难的最大根源。有时所谓出于好心的“保护”,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现今好心人放生,将巴西龟、黑鱼放入池塘湖泊,结果是生态链被破坏,原有的物种遭殃。为了养猪饲料,人们将水葫芦引进,现在成了有害物种。其实有害无害是根据人类的定义,人类的行为往往引发不良的后果,就是太希望自己成为上帝,主宰一切的运行,轻率地干预生态。生态是一个系统,贵在平衡,任何一个干预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高明的做法是“法自然”,尽可能地减少人为,更不能肆意妄为。在充分评价了生态风险之后,才可以合理地涉入地方生态链,而不至其失衡。
    四、“有万不同”——生态良好的评价标准
    人们都希望生活在鸟语花香、山青水秀的环境中,但是却常常事与愿违。其实生态良好,有各种各样的标准。道教的标准则是各生物物种都能够得到最大的生长空间,尽可能多地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认为,人对待其他物种要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注重物种的保全与繁盛。《太平经》中说:“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万二千物悉伤为虚空贫家。此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此父母贫极,则子愁贫也。与王治相应。是故古者圣王治,能治万二千物,为上富君也。善物不足三分之二为中富君也。不足三分之一为下富君也。万物半伤为衰家也。悉伤为下贫之人。”所以,道教强调,一个社会的富有,不在于金银财宝的多少,而在于物种的丰富。千差万别的物种都能正常生化,才是真正的富有。因此,今天我们来看生态环境是否良好,必须要有这样全局性的视野。不能仅仅说背后的青山还在,河水还流,就满意了。只有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生态转好的标志。
    长期以来,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生活享受,来评价周围的一切,对自然界的万物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今天,世界上每天消失的物种成千上百,而且还以加速度在发展。亿万年来大自然造成丰富的物种与基因,就在我们眼前不断消逝,这是人类中心主义酿成的恶果,最终也将是人类自身最大的损失。
    以上所述,也只是博大精深的道教生态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五千年的道教思想,以其宏大的气魄包容万象。生态问题在灾害频仍的当下,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地球今后的健康命运令人堪忧。以精深细微的道教生态观为视角,可以发现华夏民族文化自始至终对生态的深切关照,也能在今天寻找到挽救生态危机的良方。
    更多链接
    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