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次在安康东药王殿听刘成穹道长和孙鸿教授主讲得《道德经》后,感悟颇多。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所有人云亦云的对美的追求,到最后都会变成恶俗。所有因为是善事而去做的有目的的善事,动念的根本是不善的,那么行动的结果就不纯粹了,固有“斯不善已”之说。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相对相生的,一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低、前后等,它们的衡量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们的标准会因人而异,因时间段不同而不同。圣人只做那些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用行动去教化他人。世间万物按照自己的轨迹、规律运行着,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去强加干涉,生养万物却不占有他们,孕育万物却不依赖、仗恃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却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们不居功,所以他们一直拥有圣人的地位,被常人所敬仰。 回想这半年来,总有一些问题一直困顿着我,很多时候,我看似在不断前行,思考却始终停滞在一个阶段不能自我解惑。直到在安康东药王殿听刘成穹道长讲到这一章。从课堂回到家里,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不言之教”。我开始想什么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的前提和度在哪里?在随后一遍遍反复熟读这一章的时候,我有了更深一层的发现和理解。在社会普世观念中,老子思想的核心体系被认为是无为,而“无为”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被主流文化说成了愚民政策。无为则无争,内心知足,故而又被理解成小国寡民的乌托邦。太上老的思想真正的核心是什么?我无从作答,只能从行云流水的生活里,言简意赅的《道德经》中去慢慢体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在这句话在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圣人能够体天合道,顺应自然规律,用无为态度处事,实行无言教诲。生养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孕育万物却不依赖、用自己的力量加以干预。自然界里的动物植物之间,高山流水之间,日月星辰之间,四季轮回之间都处在互不干涉,自然地发展着。万物有界,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故有“无为,而无不为”之说。我想,老子思想的“无为”说的是实有而似无的境界。他所说的无为不是空无,而是在顺应天道,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行不言之教,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人是大自然进化而来的,也属于宇宙万物的一部分。由此我老子的理念延生到我的家庭中。我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获得更好的人生,走更平坦的道路。总是自以为是她订立一个目标,让她沿着对的方法(选择)走对的路,生活很多琐碎的事情里,我指挥、控制、教化着她,生怕有毫厘差池。可是,我渐渐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逆反,和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糟。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即使她有万般能耐,若与我之间没有良好的联结,这个教育就是失败的。在一步步的控制之下,我离我的初衷越来越远。控制是我个人的需要。控制是对孩子,这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占有。我所谓的既定目标也只是我的目标,而不是孩子的。 回想,又有谁喜欢做傀儡,被他人控制;又有谁不喜欢自由,掌控自我言行?安静后,我反思,内观,我深刻的理解了,无为中的无所不为。我想最好的教育莫过于“不言之教”。那么,首先,我得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想到这些,多日的困顿终于一扫而空。 (作者:安康市商务局 王怡,供稿:安康东药王殿学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