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解:这章专门讲“得一”的哲学,与我们的日常观念,确实差别巨大。在我们的日常观念里,人生有些事,最好不是“得一”,而是根本就没有,例如生病、贫困等等,最好都扔得远远的。“初唐四杰”之一的文豪卢照龄,写过《病梨树赋》,而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更直接写出《送穷文》——让贫穷与疾病开始去逃亡吧,无分古人今人,心愿都一模一样。至于其他的好事,包括财富、名誉等等,那可就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了,哪能“得一”就好、小富即安呢?所以《道德经》的说法,听起来很玄妙,但在生活中找不到感觉。
    不仅我们找不到感觉,就连最有资格坐在老子对面谈玄论道的庄子,也不能将“得一”的妙处说得更清楚些。《庄子·大宗师》中的一段文字,大概就是顺着《道德经》接话茬的,但行文云里雾里,读者要么想象力的脑洞大开,要么就被彻底弄懵了。“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髙,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崘;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太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霸;傅说得之,相武丁,奄有天下”。接话茬的水平确实很高,将《道德经》的天得一、神得一等等,统统都演义成富有想象力的神话,活灵活现。
    就庄子本人而言,这样的神话演义肯定很过瘾。因为《道德经》“得一”的意境,反正都是生活化语言难以描摹的,那就不妨借用超凡脱俗的神话意蕴,依稀仿佛之间,还能暗示出“得一”的种种奇迹。如说豨韦氏得道拎起天地,西王母得道像姑射山的仙女一样,长生不老,等等,得道后不同于常识常情的种种妙处,都通过神话的例子摆列出来了。可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神话就是典故,典故就是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况且庄子的神话,有些可见于《山海经》,有些已弄不清是从哪里来的,所以话说得神乎其神,意义琢磨起来也就玄之又玄了。
    当然,老子庄子都是两千数百年前的人,而两千数百年毕竟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中间差不多隔着五十位爷爷的爷爷,虽然血脉相连,精神可以穿越,但两头喊话听不清,语言的代沟不可能完全没有。所以,尽管庄子的神话演义没有帮上我们什么大忙,让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变得很容易,但这也怪不得庄子,谁能想到两千年后的文化会变成什么样?更何况《庄子》接话茬式的演义,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经》之所谓“得一”,也还是有些帮助的。
    帮助之一是,通过《庄子》的神乎玄乎,现代读者或许能将思绪从眼前的事情上暂时挪开,看看天,看看地,再看看万物的生长,想象一下远古时代的神话情景,会发现这世界确实很神奇,是什么东西将宇宙撑开成这样?又是什么力量推着万物有序运动?随便想想都能引人入胜。帮助之二是,《庄子》说了,世界之所以很神奇,是因为里面有一个“道”。尽管在语言上,《道德经》说“得一”,《庄子》说“得道”,好像往形而上的层面缩回去了,不能顺着“道生一”的思路继续说得更具体些、实在些、感性些,但“自本自根”等描述,幽深玄远,能将我们引向追踪什么是“一”的思维状态。
    本来,《道德经》说“得一”,《庄子》说“得道”,都像是哑谜。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中,我们只知道世界生成是一个由微而著的渐进过程,“道”是本体,“一”象征着生成程序的开始,此外并不能获知更多的内涵。而庄子创造出“自本自根”等新语言,就为我们的思路从化不开的“抱一”状态开了道口子,可以拎出些问题来,继续追索下去。什么叫“自本自根”?以前没有人这么说过,除了老子,或许也没有人这么想过。常识性的思维中,一切动植万类,不都有自己的父母吗?一切好歹事情,不都有一个前因后果吗?可老子庄子却发现,还真有那么一样东西,“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在天地万物的生长发展系列里,它是“一”,是最初的种子,没有比它更根本的因果,所以说是“自本自根”的,也可以说是自因自果的。
    “自本自根”的道或者一,是不是某个孤悬的绝对实体?或者像佛教的“真如”那样,是一种绝对的空灵妙境?不是的,道或者一拥有生成的能和力,“生天生地”。常识思维中,一切拥有生成能力的东西都不免新陈代谢,而道或者一“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老”,是历久弥新的,永恒的。将这些思想归结起来,一句话,道或者一是宇宙万物永恒的种子。
    思索这些玄之又玄的哲学问题,对于社会人生有什么意义吗?在《道德经》看来这样的意义不仅有,而且重大。因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之道,是人类创造的最好老师,如果说生成之道的秘密在于拥有一颗永恒的种子,那么人类的创造能否在仿生、模仿自然结构的方法论上,把握住万物生成的根本?这个根本或种子是简朴的、低下的,如果站得高、地位隆的侯王能够从简朴、低下的世界找到生成的种子,呵护社会的创造力,社会不就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吗?这是《道德经》的淑世理想,当然也应该是我们的。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