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解:风和水是天底下最柔软的东西,却可以穿梭驰骋在坚固的物体之间,这个“无有入无间”的道理,我们在第十一章、三十六章已经遇到过了。现在再次相遇,就不免多了份眼熟,却少了份新奇。
    第十一章讲有无体用的哲学,第三十六章讲柔弱胜刚强的谋略,都与本章的内容很接近。只是由于这个道理“天下希及之”,真明白的人已然不多,能做到的人当然更少,所以老子要反复强调。可是,既然明明知道能够做到的人很少,又何必反复强调呢?青年人嫌老年人唠叨,要么是听见了,这就去做;要么是做不到,越听越烦。所以有时候,感觉老子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平常老头,话有点多,但心肠很好。
    既然怕唠叨,那就琢磨一下“不言之教”吧。所谓“不言之教”,简单点说就是不听唠叨、向自然学习的意思,在第二章已经出现过一次了。回到老子的时代,能够理解这层意思的人,大概确实不多。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一般都相信知识是由先王圣人传下来的,如神农尝百草、黄帝明人伦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先王圣人传授知识,大概就万古如长夜了,老百姓只能生活在蒙昧之中。所以,要想活得明智、有知识,怎么说都不能离开先王圣人的言传身教。而老子偏偏要说个“不言之教”,好像明智不明智、知识不知识什么的,与先王圣人的教导没关系。这样的哲学判断与当时人的信仰和常识,明显南辕北辙,当时人“希及之”,对老子的说法不大理解,也就很正常。
    如果说在老子的时代,人们之所以不能从“不言之教”中受益,是因为有“先王之教”这样一个信仰的拦路虎,向自然学习的理性精神还未真正成长起来,那么到现代,格局刚好反过来了,纯粹信仰“先王之教”的人,虽然未必就没有,但一定极稀罕。对于“先王之教”,更多的人都看做一种历史文化、历史传统。这样的文化或传统,当然是知识和文明的积淀,需要学习、借鉴,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学习和借鉴,但既有的积淀本身并不是充分的、完美的,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校正。如何补充、校正呢?古代的经学家拿着古典校正古典,在现代人看来,那就是在“先王之教”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没有新知识的加入,充其量也只能是按照不同的现实目的,对旧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而已。如何获取新知识呢?唯一出路就是向自然和社会学习,接受“不言之教”。接受的过程,也许可以分为发现和发明两个阶段,发现是观察、理解自然和社会的道理,发明是根据这个道理进行模仿或者再造,无论如何,“不言之教”都是补充、校正既有知识体系的唯一出路,当这个体系以“先王之教”的名义指导社会因而捉襟见肘的时候,尤其如此。
    当然,对于老子的论断,我们也可以继续追问: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仪态万千,可以学习也应该学习的内容,无极无限,何以见得最该学习的就是最柔软的风、水或者道?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想仓促应答,那就不妨先放放,留待休闲的时候再从容思考。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