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浅析老子道学思想及对现代社会价值的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老子的“道学”思想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既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之学,也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并认同。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当今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和谐发展做出了深远的指导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老子的道学文化走出纯学术研究的深山与深斋,以道生万物的智慧,在千行百业中得到运用和发展呢?本文围绕老子的哲学思想,从“道”是宇宙终极本体、道之无与有、道与自然等方面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简单分析,浅要论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价值和启示,把其思想中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对老子思想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给予了肯定.
    关键词:老子;道学思想;社会价值;启示
    在今天研究和探讨老子道学文化传承与弘扬时代精神,也要以道的高度来总揽全局,以阴阳太极的辩证法观点来执两用中,阴阳兼顾,谋求变革。以全新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新的道气玄风,以符合老子大道的智慧理念来勇攀新时代的道学高峰,创造让“四夷来朝”的中华文化盛行世界的奇迹。
    一、老子思想的核心之道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思想体系中的终极本体。老子从探讨和思索宇宙的本原、支配万物的永恒法则入手,阐明人类社会的治理之道。老子之前,人们普遍将“天”视为万物之母。而老子则通过对道的一般哲学概念向终极本体的改造与抽象,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在老子哲学中,道被抽象上升为一个统摄宇宙与人生的最高本体概念,使道逐渐成为一切存在的终极基础。
    老子的“道”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最高实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万物皆由道所生。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指也。其次,老子还引出了“常道”的概念,即道作为最高本体,永不消竭。道独立而不改,一切物皆相对待,而道则于与物无对,万物皆有改变,而道则无改易。老子认为人们尊重道,就会天下太平;背离道,就会遭殃。“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矢之。”他还用:“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阐明了遵照大道,天下归顺;天下归顺,就能过上安泰的生活。 “道”在自然为“天之道”,在人类则为“圣人之道”或“人之道”两种。所谓“圣人之道”就是人类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事,而“人之道”则是现存世界中不合乎天道的人类生活现象。“圣人之道”与“人之道”是根本对立的,如何将“人之道”转化为“圣人之道”,是老子哲学的最终目的。
    “道法自然”是老子整个社会政治思想的立论基石和本体论依据。他的人性论和认识论、“无为而治”和“一视同仁”主张、包容思想和柔弱谦下治术都从“道”引申而来。然而在另一方面,除去本体论与生成论层面上的理解外,老子的道实质上也是人生所追求的极致境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而且在更深层面上,道的内涵实质上是被置于物质与精神互渗。道既非纯粹的物质一般的概念,也非纯粹的精神一般的概念,物质性与精神性是被交融统一于道之中的。道作为宇宙的终极本体,又时时显现出精神性:同于道者,道亦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把本根和万物对立起来,认为有精粗本末之别,却没有否定万物的实在性。实际上,老子不仅没有否定的实在性,从而把本根与万物、本体与现象完全对立起来,反而认为它们在本体论层次上包含着内在的统一性,道本体是“无”与“有”的统一体。在这个意义上,道与万物的存在、变化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所谓“体用合一”,是说老子哲学在进行本体思辨时,将“无”看作是道之“体”,即道的本体性存在;将“有”看作是道之“用”,即道的本体性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点明了“道”、“无”与“有”之间的关系。老子建立起两个世界:超越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不被重视的,不是永恒的,而是瞬息万变的,是可道,可名的。老子所重视的是不可道之道,不可名之名,是超越的世界。虽然展开了两个世界,但实际上是否定现实世界的,本质上只承认有一个“道”世界一元的思维存在。道的本质是在无数“可道”背后“不可道”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名的道,即“常道”。万事万物可以有始有终,瞬生瞬灭,道却无始无终,或说本无所谓始终,始可以为终,终亦是始。“道”的本体义,表现在道的形上超越性。老子曰:“朴散则为器。”“朴”指道,由此区分了道与器。老子的“常道”与“非常道”的关系,后来被《易传·系辞上》进一步概括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有”虽有本末之别,却是同出一源而异名,都用来指称“道”。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一个合理的解释了。有,无在这里,实际上是道的超越性的两种基本的假定。正由于道的“无”、“有”体用合一,所以它的存在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具有了混沌般的特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一切令人感到神秘的“玄之又玄”的描述,都能从中得到合理的理解和解释。
    二、老子道学的“无”与“有”
    在老子思想中,道既无始终,无边际。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因此,道并不是感官知觉对象,而是超感官的。道实质上是无物。那么何谓无物呢?无物并不是绝对虚无,道有其实存性,“无”只是其存在的一种状态。道之“无”“有”二意:一为形态层面。道无形无相,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的存在超出于一般有形体,达于对具体形态的超越;二为属性层面。一方面道并无属性上的规定,即在属性方面并没有确定;另一方面却拥有无限种可能的属性。正因为无论是在属性还是形态上的超感官性与不确定性,道才不能作为对象被直接认知,同时也不可被语言所言明。它实质上超越了任何具体的、可名状的有限存在物。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被言名的,所谓“大”也不过是强为之名而已——中国哲学向来有以名指实的传统,凡名必有所指之实,而道之所以只可被“强为之名”也正在于其已超越了一般实体概念。
    老子以“无”“有”来指称道,用以描述道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就道的无形质、无限性而言,是无;就道的实存性并含有万有而言,是有。“无”乃无穷极之意,“有”为统提万有之意。道之“无”在于其从形态到属性的无限性,而道之“有”则因为道包含万物,而万物是有规定或有限的,或者说有乃指道不离实有的实存性。有和无的统一,在老子思想中具有独特地位。一方面,有与无的相互转化,使道具有了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统一密切联系于老子的体用观。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复观,夫物芸芸,各归复其根。所谓根即指道。然而对道的体知,却可以从道有的层面入手。道虽生万物,然并不在天地外存在,相反,万物作为现象是与终极本体的道达于统一的。道虽生万物,却又存在于万物之中。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生、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道法自然及其当代价值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然而,生命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是一种通过“无为而为”的生命践履追求人的生命之“真”与“朴”。当今,面对全球性、人类性的生命矛盾与生命危机和自身传统文化失落与社会转型的抉择,面对自身生命观的困境,我们应以现有的生活世界为根基,生命境遇为契机,对老子哲学生命境界的真义把握为财富,实现当代人真实的“自然”生命观转变。
    “道”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由此可知,道是宇宙“生生大化”的本体依据,而人道当效法天道而获得安身立命之本。但天道与人道不是道的二元分立,而是道的一体两仪。老子思想中“自然”的本义并非今日所说的自然界,而是指“自己如此”。“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内在属性,而“道法自然”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内核,其要义在于遵道之本然状态、本然规律。于遵“无欲、无争、无为、无兵、无私”这五种社会本然运行之道,来解决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失和问题,从而实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目的。进一步推证出“道法自然”即是“人法自然”。老子之所以要进行“究天人之际”终极的追问,是要人类由认识天之“本然”而知人之“应然”,归底还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种自然的人性论,他认为人和自然一样,本性自然,故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这种道就是自然而然。而对统治者来说,只要任其自然,清净无为,社会就会和谐发展,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子“道法自然”是将自然、社会、人类融合为一并交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智慧,具有“混成”、“寂寥”、“独立”、“不改”、“柔弱”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人性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百姓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其鲜活而持久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四、老子思想的辩证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老子之学,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道学之伟大,已历经无数先贤切身证实。当今,如何由一通万,由表及里,由本通末,执本御末,显得非常迫切。譬如老子道学文化与养生健康产业的结合、老子道学文化与休闲旅游项目的结合、道学文化与文化地产的结合、道学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结合、道学文化与音乐、艺术、文学的结合等等,实践化、应用化、普及化研究,堪为当前道学传承与弘扬的重点方向。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大变革的特殊时期时,都会有道家代表人物“出山”,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以深谋大略唤醒时代、导引潮流,静可以无事无为因循自然,动可以力挽狂澜革故鼎新,在“变”中求创新促发展。
    (一)传承和弘扬老子道学文化,要掌握好“进与出”的辩证关系。学道修道,继承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华道学文化遗产,需要以忘我心态、以矢志不改的精诚意志,循序渐进地深入下去,“绝俗交,结仙友”,耐住寂寞,忍受非议,守心若愚。只有这样,才能一门精进,不为俗动,才能圣真神交,与天地精神往来。但是,修道学道,传承文化,既需要人们走得进去,深入那玄之又玄之门,更需要人们走得出来,下得了山,出得了门。老子告诫人们:“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我们修道证真,不但是为了自度自成,更要有“代天宣化”的精神气概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承担文化复兴的使命。
    (二)传承和弘扬老子道学文化,要掌握好“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当前,代表“有形”的纯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极限,在许多研究未来的观察家眼里,人类未来是追求无形的精神满足的。西方学者曾提出了“创意经济”、“梦想社会”等概念来表达“无胜于有”的道学智慧。丹麦未来学家罗夫·钱森认为:“人类即将进入一个以故事为主导的新纪元。我们将从重视信息过渡到追求想象。”老子道学本身是“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大象无形、大用无用的智慧之源。无极可以生出太极,虚无可以生妙有,学习老子的道学思想,传承道教的修行方法,既要重视有形有用之术,培养能够“出有入无”诸如养生医药、科仪祈禳等智慧型实用性人才,将道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能够通达大道的演变法则,能够诠解道学经典著作,传道解惑,道化人心,引领时代道风。老子告诉人们:“洼则盈,敝则新。”当很多人都在感慨大道衰微的时代,黄老大道之学的世界性复兴,已成必然趋势。
    (三)传承和弘扬老子道学文化,要掌握好“本与末”的辩证关系。道学是本,道术是末。近代道学大家陈撄宁先生言:“况复由道通于政,则有洪范九畴,周官六部;由道而通于兵,则有《阴符》韬略,孙武权谋;由道而通于儒,则有仲舒、杨雄等;由道而通于法,则有商鞅、韩非等;由道而通于医,则有《素问》、《灵枢》,《千金》、《肘后》;由道而通于术,则有五行八卦,太乙九宫。”在老子道学内部,根据道的侧重点不同,也被衍生和演化成为九家九脉。如以研究宇宙本体哲学为主的道家(哲学家),其代表人物为列子、庄子等;以实践天道从事宗教行为的道教(宗教家),其代表人物为张道陵、王重阳等;以推崇清静无为、顺天治国的道政(政治家),其代表人物为汉文帝、唐太宗等;以凭借智慧谋略而从事幕后运筹,辅佐君王,名成帝师的道谋(谋略家),其代表人物为张良、徐茂公等;以研究养生延年、治病救人的道医(医药家),其代表人物为彭祖、孙思邈等;以内执丹道,外显金锋,行侠仗义,以武止戈的道武(武术家),其代表人物为张三丰等;以研究方术科技星象地理为主的道术(科技家),如刘安、黄道婆等;以研究诗文歌赋书画金石为主的道艺(艺术家),如李白、颜真卿等;以研究经济思想,商业经营为主的道商(商业家),如计然等。
    (四)传承和弘扬老子道学文化,要掌握好“敢与不敢”的辩证关系。老子《道德经》中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勇于不敢则活”。很多人片面地理解了老子道学思想,错误地认为是消极、反动、不发展的。这一部分人中,有的以此为论据开始攻击抹黑老子,有的却一知半解,毫无原则。不管天下大势,不敢将道德修之于国、推行于天下,以致文化沉沦,道脉不振。虽美其名曰“不敢为天下先”以自辩,却忘记了老子从“无为”到“无不为”,从上善若水到厚德载物,从道德真源到犹龙遗迹。讲解了一段生动的天地之“道”。在对待个人利益与得失问题上,我们要勇于不敢;对待民族国家利益上,我们要勇于敢;在文化兴国不折腾的年代,承担使命,我们要勇于敢;在对待道学文化的传承与变革中,为了保存和延传道学文化的精魂思想,不脱离民众,我们要勇于敢;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下,张道陵以“勇于敢”的大智大勇,将老子道学文化引入宗教信仰领域开创了道教,老子成为了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太上老君”,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人们在坚守传统文化思想阵地的同时,更要与时逐势、紧跟时代,革除旧习,敢于为先。只有传承这样的气概与精神,道学文化的弘扬才有价值,民族与国家才会强大,才能达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的境界。能够处上与处前,让“民乐推之而不厌”的人,肯定是把握好了“敢与不敢”辩证关系的大智者。
    (五)传承和弘扬老子道学文化,要掌握好“内与外”的辩证关系。传承和弘扬老子道学文化,需要具备以曲就直的迂回智慧,掌握好“内与外”的辩证关系。日月交易,东升西沉;世事无常,此起彼伏。人民认同“益生曰祥”,需要道德和谐。道家的生态观、养生术、道商的谋生术等等,完全有能力化解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道德危机、生态危机、健康危机与经济危机。老子之道,不但可以化胡成佛,更能贯穿东西方文化,凝聚海内外人心,调和阴阳分歧,消弭政治、战争、宗教、种族、人文等多方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既古老又全新的“尊道贵德”的普世价值观。传承和弘扬老子道学文化,德泽万邦千古,需要来自全社会的支持,这样才会御风而行,乘风得势,事半功倍。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就有了名正言顺的“名”,取得了民间的合力就有了丰富厚重的“实”,名实结合,道德玄元,上下同心,日月丽天。
    五、老子思想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
    老子文化是孕育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承载着海内外华人情感凝结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发达根基”“丰厚土壤”和“雨露阳光”。
    (一)老子文化孕育着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发达根基”。老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大”“深”“远”“长”,不仅体现在它内容的丰富、学理的完备、历史的悠久和思想的深邃,其根本体现在它早已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和家道伦常之中。但是,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直接画等号。从历史上看,传统文化产生并发展于农业文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内容的复杂性,其中既有显而易见的精华,也有同样明显的糟粕,但更多的则是精华与糟粕纠缠在一起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就需要对传统文化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批判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的精髓就是凝聚于传统文化中的“真精神”。这类文化,始终陪伴着每一个中国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也支撑着每一个中国人渡过人生中的险境与难关,它们正是中国人安身立命、求得心灵慰藉的精神家园。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笔者认为,只有从经过千百年历史淘洗并被人们广泛接纳的老子思想文化这一“发达根基”中去开掘,才能真正生发出人民最期盼最向往的共同价值和目标。
    (二)老子文化体现了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从历史维度审视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必然要带来抑或伴随思想价值体系的转换,而这种思想价值体系的转换又必须建立在继承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不论是在国家强盛、文化繁盛的“高势”期,还是国家沉沦、文化衰败的“低势”期,要想传播、实践新时期的核心价值理念,都必须牢牢扭住文化传统的优秀因素,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维系民族传承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将之发扬光大。随着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必然要引导人民确立文化自信和自觉,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升华为根深蒂固的情感,为老子哲学思想的认同提供“丰厚土壤”。
    (三)老子文化是凝结海内外华人情感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雨露阳光”。博大精深的老子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上古先民至今,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变化,不断改易,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来,没有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中断。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究其深层的文化根基,都能找到民族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从这一点上说,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内在自我的独特精神,且具有很强的包容融合、吸取消化并进而同化不同文化的能力。正因如此,老子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生动地体现出了老子文化的精要及传统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也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不难看出,老子文化始终是人们做事做人的最佳切入点,老子文化所构成的文化软实力,必将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雨露阳光”,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贡献青春和力量。
    综上所述,无所不包的老子文化,是可以和现代的各个学科产生联系的,只要抱着研究的态度、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站在老子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老子思想进行微观改造,摒弃老子思想中某些唯心的成分,老子思想的明天一定是星光璀璨。传承和弘扬老子思想就要以务实的态度运用老子思想为民攘除灾祸,创造福祉。老子是道教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理应成为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福祉的享有者,让人们得到现实中的幸福生活是衡量老子思想能否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关键所在,老子以“道”为核心范畴,建立了一套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形上学体系,并融自然哲学、人生哲学、政治哲学为一体。虽然其中有不少缺陷,但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造福人类方面始终走在最前沿,其博大精深、哲理深邃的思想教化正是人们所追求的极致境界和思想精髓。
    (朱玉林 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