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阴符经》要旨探究(二十三)“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关键词解读:至乐性余:余:多余的。如《论语》“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至静性廉:静:清静无为。廉:合适的,值得倡议的,大众敬仰的清正和廉明。人的性情达到极端清静的状态就会产生廉洁不贪的心念。
    白话:快乐达到极致的人,就会产生多余的骄奢淫逸品性;心性达到清静无为状态的人,就会产生廉洁不贪的心念。
    要旨探究:本句“至乐性余”的“余”,是指多余的、不必要的行为。如《老子》 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 余食赘行”,说明了“跂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极端行为如同过量饮食造成身上多余的赘肉。要想身体轻松,就必须按照身体正常需要进食。所以“有道者不处”。而常人以为吃佳肴,穿美服,看美色,闻好音,追求感官享乐、富贵安逸,就是最快乐的人生。其实不然。因为这样使劲追求极端的享受,其结果会使人最终陷入多余的愚昧状态而远离真道;进而胡思乱想,行为失当,干出种种出轨的事情来。与此相反的是“至静性廉”。一个平行方正、清正廉明的人,首先要具备“至静”的品性。“至静”,就是常人很难做到的清心寡欲状态,这种状态能使人的头脑保持清醒,进而能够明辨是非,做到廉洁不贪。故道祖《老子》在第十六章上说:“致虚极,守静笃(达到清澈明朗极其清静的境界 ,就要坚定地守持它)。”他还在第三十七章上进一步说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没有了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的状态了)。”这是在提醒人们:人的心境本来就处在空明宁静状态的,但到后来却因为外界环境的干扰致使私心膨胀,搞得人的心态极为不安。因此,能够做到坚决地拒绝外物干扰,才能恢复和保持心境的宁静平和状态。
    “至乐性余”而导致不幸后果的事例比比皆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在晚年追求“至乐”达到了极致。一个有着羞花闭月之貌的杨贵妃就让他过分痴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逐渐失去了开元初年他那种励精图治的作风而日益骄奢,堕情政事,深陷在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进而令大权旁落于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手中,酿成了安史之乱、马嵬坡哗变,使唐朝走向了衰落之路。王昭耀,安徽省原省委副书记,收受贿赂704万,被判处死缓。他在悔过书中写道:“现在回想起来,都是自己出于对金钱名利永不满足的欲望,而沉溺于名利之中太深看不到潜在的隐患。结果······沿着危险的道路越走越远,越陷越深,以至于积重难返,不可自拔,直至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带黄河心不死’······”胡长青,这位原江西省原副省长,省人大代表。因贪污受贿,且数额特别巨大,于2000年3月8日被依法执行死刑。他在死前忏悔道:“近些年来,由于极端错误的东西在头脑里作怪,我在思想上成了脱缰的野马,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在交往上成了江湖来客,丧失了原则;在行动上天马行空,丧失了应有的约束,导致了今天的恶果,教训是极为惨痛的!
    要想真正做到“性廉”,必须要在“至静”上下功夫,这个“功夫”怎么下?道祖说的好“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把私心妄念减少了再减少,一直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之后,则会通达无碍,无碍则神清,神清则智明,明则生公,公则心平,平则至静。 至静则性廉。虽然说:“短暂的人生路,要懂得及时享乐”。但享乐不可至极,否则,短暂的人生路上,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因此,人应当努力做到:去嗜欲以养心,寡酒色以清心,诵古训以净心,悟至理以明心。
    由上而看,“至乐”和“至静”“性余”和“性廉”是相对应的。那么,《阴符经》作者倡导的是“至乐”?还是“至静”呢?答案当然是“至静”。达到“至静”的状态有什么好处呢?比如在养生上,按照“致静”的方法修炼,就可以把“精炁神”凝聚在一起,使人体的能量聚集起来,使疲劳的身心得到有效的修补,其结果就精神饱满、健康长寿。在学上,只要用“至静”的方法,将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学习上,其结果一定是出类拔萃、金榜题名。在工作或为官上,只要用“至静”的方法,抛弃虚荣,保持纯真,按照《老子》“去甚、去奢、去泰(去除过分安乐,去除过分享受,去除骄纵恣意)”而兢兢业业的干好本职工作。其结果,一定是一位没有后顾之忧的,清正廉洁、受人敬佩的好干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