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江西上饶铅山县葛仙山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葛仙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中部,系武夷山的支脉。据载,三国时期道士葛玄曾在此山炼丹传教,该山遂被后人称为葛仙山,成为名闻赣、闽、浙的道教圣地。
    
    据清同治《铅山县志》,唐咸通(860-873年)中于葛玄炼丹处建宗华观,宋治平二年(1065年)赐名玉虚观。宋元佑七年(1092年),改名为大葛仙殿。后又多次修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毁于火,后修复。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毁于火,次年再度重建。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葛仙祠和慈济寺为省重点寺观,对外开放。
    
    葛仙山由来考略
    葛仙山名称最早记载是古石印《葛仙山志》(残本)收录的唐诗人白居易题《葛仙山景杂咏》:“三天极目观,阳村山落下”。证明在唐代,葛仙山名称已经出现。白居易作这首诗的时间大致为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其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司马是个闲职,基本上没有权力。正因为如此,白居易才有时间游山玩水,先后到过庐山、葛仙山等地。而葛仙祠建造时间最早出自万历《铅书》记载,“葛仙祠,在铅山县南西七十里葛仙山。……宋元祐七年(1092),乡人立祠祀之。元至正间(1341-1368),增建太极观,中造仙翁像。”
    
    葛玄与铅山
    葛玄在铅山修炼,历代郡县志均有记载。如: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铅书》记载:“(县治)南七十里,日葛仙山,其高三十有六,二十里,汉仙人葛玄之所筑也。爰有仙坛、香炉、水碙,皆铁冶。有仙井焉,有龙池焉,有上马石,下马石,息心石;有试剑石,字书精妙;有飞升台,悬峰凌虚;有鹤迹鹿蹄。”
    “铅山邑小,而道集其大,门闢以三:有朱吕二陆四儒也,有大义、智孚、云震三禅也;遡而上之,又有葛孝先焉。四儒兴于宋,三禅住于唐,而葛仙则始于汉。翘翘三氏之宗,皆萃之于铅山,铅山之学合三氏,而知所适从矣。”
    
    大葛仙殿
    大葛仙殿俗称葛仙祠,坐落在葛仙山最高峰香炉峰上。殿长29.2米,宽17米,面积496平方米。殿内有坛,坛上有葛玄行像、坐像各一,有横匾6块。坛下有古井,相传为葛玄所筑。殿门外右侧有三官殿、灵官殿,再由百步阶可通玉皇殿、地母楼、慈济寺、龙池。龙池有岩石如舌伸入池水,为葛玄洗药炼丹处。寺旁有仙井,可供僧、道、香客汲用。
    葛仙祠西北约2.5公里处的山坡上有娘殿,祀葛玄之母,东南约2公里处山坡上有爷殿,祀葛玄之父。葛仙祠左山顶,石笋丛列,有巨石如被剑劈成两半,上刻“试剑石”,传说是葛玄试剑处。山间还有上马石、下马石、息心岩、仙人足迹、飞升台、洗眼仙泉等古迹。
    
    行道立德、济世利人
    葛仙山的香火从宋元以来一直很旺,来自闽、浙、皖三省和江西本地的信众,每天多则数千少有数百前来朝拜葛仙翁。每年六月初一葛仙山“开山门”,十月初一“关山门”。这段时间,四方香客,川流不息。尤以八月二十日葛仙翁寿诞为盛,朝山进香者常逾万人。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葛仙山道教音乐作为传统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扬有着重要意义。葛仙山道教音乐所依附的道教哲学、义理,弘扬了道文化的核心价值。葛仙山在弘扬道文化的同时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上饶市葛仙山灵宝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传递爱心,帮助困难学子圆大学梦。葛仙山慈爱功德会自2012年起开展大学生助学活动,构建慈善桥梁。此外,近年来葛仙山参与赈灾、济贫、助残、扶老、修路、筑桥等活动,不断进步,服务社会。
    
    葛仙山在中国共有三处,一是此处。二是湖北赤壁葛仙山,因晋代葛洪曾于此修道羽化而得名。清康熙《蒲圻县志》记载“晋葛仙羽化处乃丫鬟南十里之葛仙山”。三是四川成都彭州葛仙山,原名白石山,东汉末年,葛永贵方士修道于白石山,后羽化,乡人遂改名葛仙山。
    (道教之音整理,图片:蓬莱外史)
    更多链接
    江西上饶铅山县葛仙山(图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