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道教齋醮瑞應的藝術珍品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近日,北京匡時書畫部徵集到一幅反映道教齋醮瑞應的元代書法長卷。因特殊機緣,本人得以先睹為快,打開一看,不禁為之一震。這幅書法長卷在明清時期曾為文徵明、詹景鳳、陸堇庭、毛順甫鑒藏;民國時期,此長卷歸上海道台蔡乃煌,而後又到了美國;至2011年,此書法長卷回流於中國大陸。真可謂“輾轉多途,葉落歸根”,於“瑞應處更添瑞應”,彌足珍貴。
    這幅書法長卷系多人撰文、書寫而成。最前部分為元代光祿大夫、大司徒、上柱國、永國公閻復於元貞三年(1297)二月初撰文並書寫的《大都崇真萬壽宮瑞鶴詩並序》。接下來有題為“前進士眉山家之巽”、“西秦張楧”、“前進士陵陽牟應龍”、“通議大夫前建德路總管兼府尹紫陽方回”、“冲真崇正隆道法師教門高士湖州路昇元報德觀提點住持杭州路四聖延祥觀提點宗陽宮提調宮事杜道堅”分別撰寫的幾首和詩。和詩大多記述作者得到閻復書卷的過程和感想,透露了閻復《大都崇真萬壽宮瑞鶴詩並序》流傳、影響的一些重要信息。長卷的最後為清代毛順甫的短跋,他簡明扼要地陳述了閻復《瑞鶴詩》的起因以及和詩者的情況,有助於後人了解該長卷的來龍去脈。
    觀其內容,可知此書法長卷乃因道教齋醮法事而起。閻復在《序》中指出:元貞三年(1297)二月初吉,詔正一玄教宗師冲玄真人張君,即崇真萬壽宮設金籙醮儀,恭禮上玄。
    《序》中的“正一玄教宗師真人張君”指張留孫,系元代初期一位著名道士,也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巨大的道教學者。 《元史·釋老》稱之: “少入龍虎山為道士,有道人相之曰: ‘神仙宰相也’ 。 ”由於學養高深,道法精妙,張留孫頗受朝廷器重,經常主持重大的道教齋醮活動,元貞三年這次“金籙醮儀”就是由張留孫領銜主持的。
    
    北京白雲觀  建於唐,初名天長觀。金末毀於火災,後又重建為太極殿。邱處機赴雪山應成吉思汗聘,回京後居太極宮,元太祖因其道號長春子,詔改太極殿為長春宮。及邱處機羽化,弟子尹志平等在長春宮東側購建下院,即今白雲觀。
    作為我國的傳統宗教,道教一開始就相當重視文化建設。經過長期實踐,道教形成了以“齋醮”為主體的禮儀文化。按照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齋”表示“戒潔”,即警示修持者保持警戒之心。基於“恭禮”神明的基本要求,行“齋”禮時,修持者當自我潔凈,一是潔凈身體,二是潔凈精神。採取的辦法就是沐浴、靜修,而後禮神,以至人神契合。至於“醮”,本來是古代的“冠娶”之禮。“醮”字從酉,而“酉”字乃是酒罐的一種象形,可見“醮”的儀式最初與“酒”有一定關係。古代男子“加冠”或者“婚娶”,要三酌酒,這就是“醮”。此等敬酒的禮節也用於祭祀神明,所謂“醮諸神,禮太一”即是“醮”儀用於禮神寫照。由於功能上的接近,齋、醮在後來遂被統合。在許多文獻中,往往籠統地把道教儀式稱作“齋醮”,或者以單字的“齋”、“醮”表示齋醮科儀。
    道教創立之初,即有齋醮儀式。《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謂:本命之日,“修齋設醮,啓祝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薦福消災,奏章懇願,虔誠獻禮,種種鮮花,時新五果,隨世威儀,清靜壇宇,法天像地,或於觀宇,或在家庭,隨力建功,請行法事”。這裡既羅列了齋醮禮神的諸多對象,也陳述了齋醮的場所、供品、威儀等等,體現了道教齋醮的規模和特點。
    隨着道教組織的發展,齋醮儀式也逐步完善起來,於是形成了“三籙齋”的典型儀軌。“三籙”,指的是金籙齋、玉籙齋、黃籙齋。在這幅書法長卷中,閻復《瑞鶴詩》序中所謂的“金籙醮儀”就是道教“三籙”齋醮儀式之一,它可以簡稱為“金籙齋”。
    就基本精神而言,無論是金籙齋、玉籙齋,還是黃籙齋,都是為了消災解難,祈求平安;但在規格上,三者卻不同。白玉蟾在《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二中說:“三籙者,一者金籙齋,上消天災,保鎮國王,惟帝王用之;二者玉籙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惟妃后臣僚用之;三者黃籙齋,濟生度死,下拔地獄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由此可見,三籙齋的服務對象是不同的。“金籙齋”的服務對象是帝王一級的人物,因其規格最高,故以“金”標之,以示貴重,其宗旨是為帝王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在大都崇真萬壽宮舉行的這次“金籙醮儀”之所以引起諸多文人的關註,並且作詩以歌詠之,是因為在這次齋醮典禮過程中飛來了象徵祥瑞的白鶴。閻復《序》言及,元貞三年二月,齋醮舉行的第二天,就有三隻鶴飛來,在祠宮之上,久久盤旋;第三天午,高功法師“星冠雲冕”,舉行“拜表”程序,“法音琅然,芬燎上達”,氣氛莊嚴肅穆,只見兩鶴在空中飛舞,而後會聚於北斗新宮的南門,繼而又飛翔起來,“凌風馭氣,下臨壇宇,盤旋移晷,掠殿庭西北而去”。奇觀出現,令在場的人興奮不已,大家拭目觀看,贊嘆連連。
    
    北京白雲觀
    閻復作為代表皇帝祭祀的朝廷命官之一,自然感慨良多。他欣然命筆,寫下了長篇七言詩,歌詠齋醮過程所出現的瑞鶴奇觀:
    至元甲子三月春,先皇有命醮長春。
    曾瞻靈鶴降空碧,至令翠琰鋪雄文。
    元貞丁酉二月春,今皇有旨醮崇真。
    琳宮蕆事訖三日,兩見瑞鶴飄祥氛。
    詩人回顧歷史,點明敘事主題,暗示作品靈感出於皇家舉辦的大型齋醮活動。詩中“先皇有命醮長春”的“長春”即“長春宮”,始建於唐代,初名天長觀;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重修時更名“十方大天長觀”;正大元年(1224),全真道掌教丘處機(號長春),應行省之請,住持此觀,遂依其道號,再更名為長春宮,即當今北京白云觀。而詩中所云的“崇真”,即大都崇真萬壽宮。據元代《上卿真人張留孫碑》記載,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為皇后禱病有驗,元世祖於至元十四年“乃詔兩京(大都、上都)各建上帝祠宇,皆賜名曰崇真之宮,並以居公(即張留孫),賜平江、嘉興田若干頃,大都、昌平慄園若干畝以給其用。”元貞三年,由玄教大宗師張留孫領銜舉辦的齋醮盛典,作為國家的大型宗教典禮,不僅具有最高規格,而且影響很大,當靈鶴來祥的時候也就特別引入註目。閻復正是抓住這個特點展開描寫的。由於他是代表皇帝祭祀的朝廷命官,身臨其境,其筆觸非同一般。因此,一開筆就有高屋建瓴的態勢。
    在點明了主題之後,閻復的《瑞鶴詩》進一步敘述了元貞三年的齋醮法事舉行的過程。作者通過意象的鋪排,暗示了齋醮法事產生瑞應的緣由。在他看來,靈鶴來祥,首先是因為帝王誠感於天,百姓安康,天下太平,其次是因為主持齋醮法事的張真人齋心善禱,所以能夠發生靈應。詩云:
    聖心誠一格上玄,馨香上薦天應聞。
    簫韶儀鳳真瑞舜,鼎耳雊雉方隆殷。
    鳧鷖守成繼周雅,神祇祖考同欣欣。
    仁霶惠沛週八極,太平萬歲紹鴻勛。
    詩中的,“聖心”即皇帝之心。舊時百姓大臣稱皇帝為“聖上”,因此“聖心”即皇帝之心的代稱。在詩人心目中,皇帝下詔舉辦道教齋醮法事,體現的是“誠”的精神。因為心誠,所以能夠致靈。當主持齋醮法事的張真人焚香禮拜的時候,“真瑞”就出現了。在這裡,詩人運用《尚書·益稷》“簫韶九成,有鳳來儀”以及《尚書·高宗肜日序》關於“高宗祭成湯,有飛雉昇鼎耳而雊”的典故,襯托元貞三年張留孫領銜舉辦的道教齋醮大典的靈鶴來祥,這既體現了詩人對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諳熟,也反映了期盼祥和的社會思想願望。
    值得註意的是,閻復的《瑞鶴詩》撰成之後,即傳播開來。其中,最早的收藏者與傳播者是章居實,此人號明素真冲妙法師,曾經將其修真之室名為“耕隱”,故時人又稱之耕隱翁,他曾經擔任西太一宮焚修、台州路道錄,是多所著名道觀的住持,他與當時的書畫名家趙孟頫相友善,深得道教書法精藴,故而特別珍惜閻復撰文、書寫的《大都崇真萬壽宮瑞鶴詩並序》。當章居實把閻復的墨寶出示給家之巽時,這位前朝進士肅然起敬,即次韻奉和,成詩一首,抄寫續上,時在大德己亥(1299)九月六日。大概在同一時期,章居實也把閻復的《大都崇真萬壽宮瑞鶴詩並序》出示給通議大夫前建德路總管兼府尹紫陽方回。於是,方回也和詩一首。此外,尚有其他多人,都是在看了《大都崇真萬壽宮瑞鶴詩並序》之後,有感於道教齋醮瑞應的奇觀而寫下和詩。從這個角度看,這幅書法長卷實際上是靈鶴瑞應的文化傳播鏈條,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道教在元代的興盛以及朝廷對道教齋醮法事的高度重視。就目前所見,這應該是歷史上有關道教齋醮法事瑞應的最長書法條幅,而那些風格各異的鈐印則彰顯了諸多文人、道士對張留孫領銜的崇真宮道教齋醮法事的積極回應。這幅書法長卷,有隸書、有楷書、有行書,其排列錯落有致,構成了書法長廊的一道素樸而有韻味的風景線,令人賞心悅目。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重大項目“百年道教研究與創新工程”階段性成果,項目批准號:09@ZH011)
    博宝声明:文中出现的数据均来自博宝艺术网数据中心,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转载请标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