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神恩阐妙道,太清开坛兴教门; 碧海仙居聚黄冠,秉诚领受续道脉。 天开黄道,地发祥烟,蒙太上之洪恩,承大众之眷顾。欣逢太清宫传戒之际,我们满怀崇敬之心,齐聚在“碧海仙居”,受戒坛的安排,与大家分享我学习和践行《初真戒》的心得体会,以此来勉励我们共同学道、体道、弘道之愿力。 道教全真派传戒,是从金元全真教出现后,长春真人丘祖遂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立道教全真传戒仪范。清顺治十三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大律师创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设坛传戒演钵,续延传戒之法脉。而戒律戒规既是我们道教立教之本,也是我们学道修真者安身立命、自我修行的规制,还是登真之仙梯。凡学道修真者求戒若渴、以戒为师、求戒精进、奉戒而行,以此来修道成真。因此,我们学道修真者不授受三坛大戒则名不得载入“登真箓”。三坛大戒即是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在道教戒书中说:“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同戒晚辈者称同衣,上座称先觉师。”今天上午,方丈大律师为各位新戒亲授初真戒,今晚我就围绕《初真戒》来与各位一起共同学习。《初真戒》共分十一部分,一是王常月祖师撰写《初真戒律序》,二是恒山持戒弟子龙起潜题的《初真戒律序》,三是恒山持戒弟子龙起潜题的《戒坛规范引言》,四是《初真戒》的三皈五戒,五是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六是行持戒律的总说,七是入戒要规,八是玄门持戒威仪,九是附有女真九戒,十是昆阳律师付嘱偈,十一是郁冈居士笪重光撰写《初真戒后序》。下面依次向各位新戒述说。 一、初真戒律序 在《初真戒》书中第一部分就是王常月祖师撰写的《初真戒律序》,有516字,既是对初真戒概况的总说,也是常月祖师对戒律的心得和修行的经验要旨,是非常值得我们新戒们去深入研习的好序言。《序》全文阐述了初真戒是虚皇大道密灵文,是高圣太真清都玉律。戒者,禁止之辞,益善止恶,皈真弃妄之谓也。常月祖师说:“昔虚皇道君悯念大地众生,逐利驰名、贪着声色、不知祸福因缘,自贻多生罪咎,大启慈悲救度沉溺。故传演戒律经教,开化法界,人天为植福修因之慧炬,登真人道之慈航也。”并于丙申岁三月望日在北京白云观立戒坛传戒演钵,其目的是在“上祝当时圣主帝道遐昌,下祈宰官士庶身家胥庆。接续先宗,启至圣度世之本愿;提携后进,开道流无妄之真风”。并在序言中要求:“入戒者果能磨励身心,觑身世若浮云之变,精勤戒行,以戒律为急务之修,了生死之大事,尽性命之真常。”虽然人有“饥寒风暑,切身之苦,不易其操;虽有死生困辱,临难之变,不夺其志,实际真宗加功着力业累,自是冰消功动,自是日就一身戒行,自然融通于变化之中。”如此要求我们新戒者“教衍天长,宗传地久”地奉持初真戒,不但可以“佐于王纲”还可以“归功于众善”。 二、初真戒律序 恒山持戒弟子龙起潜题《初真戒律序》,共有490字,分两段来阐述道教律和戒的传承沿流,并对道教戒和律进行了筌释。他认为律是从何处而来?其说:上古之人是以无为治理社会,后来由于人心离奸宄业,便有圣人设有律以防之。律者,正也。道家亦以律名其义何居?昔太上老子宣五千言之秘,首以道德二字名篇,道者天性也,德者人心也,教人尽人以达天,存心以全性。在序言中还谈到王常月祖师很得赵真人的戒法,在白云观开玄都律坛而传戒演钵,先后授受千余弟子。后他因朝拜武当山玉虚宫遇师传戒,遂发心皈命而受持戒律。然伏读之不知言行有规也,动静有体也,一切存心制虑尺寸不驰也。由此他虔诚奉持戒律。 三、戒坛规范引言 《戒坛规范引言》是恒山持戒弟子龙起潜所题,用了184字对道教戒坛的规范进了论述,并激励“奉道良友,各宜着眼痛自加鞭”。所以,希望我们学道修真者要虔诚奉持,严守戒坛规范去受持三坛大戒。 四、《初真戒说》 《初真戒说》用了1610字系统地阐释戒和律的主旨,对初戒的意义说得非常详细,其目的就是在于树立道心,弘道立德。开篇则说:戒律者,是三教典籍旨本,既是道教也是儒规,不仅是道法也是王法,人如果遵循而奉持,不但使人尽心尽性,而且使人知命知天,既有出世之功,也有入世之行。我们道教全真派就是要有奉持真功真行的精神,要求修道者,不但要有精进修道之心,也应该有行善积德之功,以出世之心,应入世之事。而戒说中有曰:“三教圣人无不谆谆言之者,盖谓非此不足以明达至道也。夫至道者,有天道也,人道也。所以诚者天道也,思诚者人道也;诚者无为也,自然而然,非有为使然。”又说:“故谓天道非假人力也,所以无思无为无安排作用,存想布置,顺天道而逆人道。故曰顺天者,存思诚者,有为也;使然而然,非无为自然。故谓人假之道,非真天然也。所以有思有为有安排,作用存想布置,逆天道而顺人道,故曰逆天者亡。”并说:“所谓初者,始也。真者,不假也。戒者,禁止也。谓世人始初无假之真性,本自天命,无思无为,自然而然,无善可修,无恶可作,故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每人的修行都体现“万法从自性中生,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作恶,化为地狱恶鬼。思量修善,化为天堂善神。邪淫化为犬豕,躁暴化为兕虎,嫉妒化为蛇蝎,仁慈化为圣贤,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自性变化。”所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是由于千百亿化身所迷人不道的根本,要求我常常闻经听法,遍访明师,来剖析疑团,才能达到智镜初开,觉悟自身的本性。由此达到“无思无为,一念不生,复返始初,无极自然之真性,以还天命之本来”。而在《初真戒说》有说:“学道顿悟易入,多生习气难忘,所以斋戒者,降伏身心之法耳。身不受戒,习气必不能移。习气若不能移,大体必不能养。大体不能养,则元气不复。元气不复,命必不能立矣。心不持斋,种性必不能改。种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故大道无不以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殊不知性即是道,命即是戒。道者,无为自然也。戒者,有为使然也。故至道之妙,从使然以至自然,即是从有为至无为也。所以凡务性命双性者,非持斋受戒必不可也。”但是如今道门中名师难遇,经意难明,律戒难持,功行难做。《初真戒说》中说:“今初学仙之士,未遇明师点化,故天命未省,性理未明,尽被方士所惑,执著无明,种心不悟。持斋受戒即是筑基炼己之理,煅烧身心即是下学上达之功。”由此执著之心去修悟真“非天命之初真,无为自然之善性”,难于修道成真。所以紫阳真人曰:终日行未尝行,终日坐未尝坐,殊不知至道之妙,其功不在行住卧,只要生平所学所爱一切事务般般放下,一念不生即是天命,本来初真之性。所以,要求我们学道之士要常行斋戒,“故用斋戒者,无非借事摄心,以尽本性,缘情制性,以了凡心。所以务道之士,若不求戒为师,持戒为命,即是不明性理,不顺天命,不遵圣教之人也”。因此有说:不明性理就不能顺天命,不遵圣教者,即是不畏天命。然而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人之言者,诚为索隐行怪异端之说,既是道法不载,也是王律难容,更是犯天地造物之忌。故要求我们入戒者不但要持戒奉行,还要奉持斋戒,以达明性理顺天命而合于大道。 五、《道藏辑要》初真戒律 初真戒是道教入道者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初真戒有五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 昆阳子王常月祖师说:“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门,不问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养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纠察王天君,请祈盟证,受三皈依戒。” 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 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师。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初真戒的三皈依戒与我们日常诵的早晚经的三皈依有相辅相成之意,即: 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 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道教中通常所讲的皈依三宝,是“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轮回邪道,就会颠倒沉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遇之想。故第一皈依道宝会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第二皈依经宝,得闻正法。第三皈依师宝不落邪见。所谓宝者,自然元一无祖无先常无灭,济度无穷,应感为三,终始一也。不一由人,人有亿兆,心兆亿行。大品有三,上中下。才悟有迟速,速之与迟,必宗三宝。一曰道宝,二曰经宝,三曰师宝。师宝者,得道人为我师也。经宝者,自然妙文,师所传也。道宝者,在《老子想尔注》曰:“道者一也,散形为气,聚形太上老君。”所说太上老君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因此天尊曰:“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基,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运气含灵,冥真入理,包罗有象,朕形无外。持之者,天地神明庆快,心智耳目开张,万物敬畏,六腑和乐,众真卫护。群生父母,长世不遗,人身交泰。三皈依竟,乃受太上老君所命,积功归根五戒。” 各位新戒们,初真五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入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是出俗与入俗的枢纽,望我们牢牢领会其意而时时奉持。五戒者,即: 一者,不得杀生。我们道教是主张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道门中人常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在《老君戒经》中说:“一切众生,含气以上,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蚰咸知避死也”。所以道教尊重一切有生命,按照“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的原则,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而行事。 二者,不得荤酒。少量的饮酒可以当药饮帮助身体康健,多者乱其心性而伤及生命。在《老君戒经》中说:“戒酒者,非身病,非法礼,皆不得饮。身病,谓己身疾,应以酒也。法礼者,明非世俗馔会及鬼神之胙;若尊卑之礼,真灵之飨,则不至于失之者也。” 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在道教认为,口是心非者就是妄语,必须禁止。在《老君戒经》中说:“戒妄语者,若不闻见,非心所了而向人说,皆为妄语,所说事与心相违也。复有绮言、谄曲、反复、两舌。”如果心口不一去信口开河,则为搬弄是非,就会召来口业,小者带过,大者造罪。 四者,不得偷盗。偷盗不仅是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法律责任,我们道教主张不能为之。在《老君戒经》中说:“一钱以上,有主无主,非己之物,皆不妄取。在地地官,在水水官,在人人主,如是则无无主之物,此言无主者,谓当时无志护也。” 五者,不得邪淫。道教认为,淫是乱其心性、破其精气、伤其身体的恶行,不得为之。在《老君戒经》中说:“戒淫者,非夫妇。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夫妻虽非犯戒,过亦为淫犯。”能做不得邪淫,对当前社会的伦理道德也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道教认为,五戒是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因此在戒经中说: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既受太上老君所命积功归根五戒,每日早晨焚香诵《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护国佑民延生保命真经》,接念《太上感应篇》。逐日演诵,校正自己身心,有无所犯。每诵经篇一句,则反思日我能受得否?我能不行否?如此勇往精进,言行不苟,三皈不犯,五戒无虞,煅炼百日,恶念尽消,器皿已净。方许受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 “初真十戒”注重的是道教徒的品德修养,要做到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作为修道养性的前提,洁身戒行的道德规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竞向慕之、归之。道教特别讲究广济群生,要回光返照,与人为善,则广施阴德,普济群生,乃为人道之本。对贞操方面来讲,要独拔常伦,顿息尘缘,断绝色欲,精修道行,当证仙阶,福及九祖,庆流一门。对于财物方面来讲,夫人之贫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财有分,用尽还来。若胎骨受贫,广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觅付之自然,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之财,随分取可,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能奉持“十戒”的人,则心领神会,精神分明,修道积德的阶梯。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理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道教积极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兼容并蓄,巧妙地将儒家忠孝的伦理观念融合到道教的修仙之道中。其实,道教本身就是讲求“忠孝”思想的宗教,如《太平经》里有“人生之时,为子当孝,为臣当忠”的记述。而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更是提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的思想,这与世俗伦理学说完全一致。特别是净明道更是把“忠孝”理论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其成为“立教之本”和“修道之基”,其教理总旨以许逊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垂世八宝”为源,尤以忠孝为首。在《初真十戒文》解中有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盖身事君,勤劳王一事,所以答覆庇之恩也。修身慎行,善事父母,所以答生育之恩也。事师如事父母,所以答教诲之恩也。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乃报本之大者,加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敬信神明,所以答造化之恩也。并前三事,谓之四恩。至于祝国延禧,除妖却害,化民为善,裨王化之所未及,乃出家之忠也。生则诱其亲以惜福向道,死则为之迁神福乡,其处己则离恩爱,息诸尘缘,专精一心,勤于学道,道功既就,则虽亿劫种亲皆超度,上可以报四重之恩,下可济三途之苦,乃出家之孝也。至于不仁者,欺心妄作,越礼非为。不信者,虚诞自矜,华辞惑众。要当知大忠者不昧其心,至一物不欺。大孝者不悖于理,至一体皆爱。然则,一语欺心非忠也,一事悖理非孝也。故忠孝为诸戒之首,百行之原,学者之先务也。若能依上遵守而行,则可以尽节君亲,推诚万物矣。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初真十戒文》解曰:阴贼潜谋者,是暗中使人为非,教唆词讼之谓也,令人入于陷阱宪网之中而自得快乐。害物利己之念迨不可胜言,若或反照回光,化人为善,则广阴德,普济群生,斯乃入道之第一义也。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初真十戒文》解曰:盖不杀生者,所以存仁爱也。夫禽兽旁生,性命同禀,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情,有巢穴之居,有饮食之念,爱憎喜惧何异于人,能怀恻隐之心,不忍杀戳而食,以证慈悲之行,不亦善乎。或心虽仁民爱物,而迹乃混俗众中,有所未便。则不起意杀,不下手杀,不眼见杀,三净是则,饮食随缘,又何杀生之有。且圣贤于肉食固未当必其有无,而仁爱之及物,亦何尝间乎彼此。如网解三面,迹远庖厨,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启蛰不杀,方长不折,德惠之普,人虫草木,一视同仁,后之不食肉者果能然乎。又当知人生衣食之丰俭,皆固前世修积之浅深,今日分应所受乃能节之,则将来之福益厚莫可量也。果能如是,则慈惠以及昆虫,岂虚言哉。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真操,使无缺犯。 《初真十戒文》解曰:不淫邪者,所以戒乱伦也。其出家超俗者,皆因宿有善庆,所以独拔常伦,果能顿息尘缘,断绝色欲,精修道行,当证仙阶,福及九祖,庆流一门。经曰:仙人道士非有灵质,积精养气以成真者,此也。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初真十戒文》解曰:不败人成功者,盖闻人有一善则赞和之,闻有诸恶,必当掩之。使之成功,不至丧德。又不离人骨肉者,或见有亲族不和,父子夫妻兄弟师友因矛盾而至参商者,当以道劝勉,使之雍和,令不离间,则人伦不废,道义两全,实登真之要路也。 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初真十戒文》解曰:盖诚为入道之门,语者心之声也,语之妄,由心之不诚也。心既不诚,而谓之道,是谓背道,求道无有是处。但遇贤良而谗毁之,则露才扬己,自伐功能,皆非正士之所宜有。必当称人之美善,庶几成己之功,勤此,固学道者之深戒也。 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初真十戒文》解曰:不饮酒者,所以戒乱性也。盖酒本以行礼,浃洽和气,古人主宾百拜终日而不至醉,示有节也。后人嗜欲无厌,纵饮谋醉,遂至形骸颠倒,礼法丧失,或以致病,或以构祸,罔觉其非。且食肉违禁者,如牛之有功,犬之有义,雁之有序,鲤鳝朝斗,此等之肉又安忍食之,能推此心,戒而不食,则可以调和气性,感格真灵,专务清虚而道业日新,玄功时著矣。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初真十戒文》解曰:夫人之贫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财有分,用尽还来;若胎骨受贫,广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觅,付之自然,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得之财随分取可,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亦有积而不散致招殃祸者。然吾党之士,先须识破幻假,以惠恤贫穷,节俭谨守,随缘度日,勿苦贪求,常使心地虚闲,物欲消遣,久则自然与道合真矣。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杂秽。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初真十戒文》解曰:夫初心出家,未能独立,须杖丛林,或结道伴,递相扶持,不至偏颇。然友分三等,有云朋霞友,有良朋知友,有狂朋怪友。凡有志节、炼心地、究罪福、绝尘情、逍遥方外,同志相求,遂与为友,此等谓之云朋霞友,以其心与云霞相似,尘事碍他不住故也。又有习学经书,高谈阔论,此等谓之良朋知友,以其不炼心,亦不能作恶故也。又有一等不治心地,不习经典,不顾罪福,出语乖讹,作事狂横,触着一毫,便起争斗,夸强逞俊,恃力恃胜,欺压良善,相率成党,此等谓之狂朋怪友。此三等人,身谢之后,各有安置去处,随其功业,各得受报。其云朋霞友,升入无形,游冥玉京,或为神仙,或为天官。其良朋知友,尘心未尽,不出人伦。其狂朋怪友,受了十方供养,全无功德填还口债,或堕地狱,或堕旁生,宜审择焉,学者思之,各寻长便。当慕胜己,栖集清虚,不负父母遣子出家之心,不辜圣朝开教度人之意,所宴体悉,庶获成功。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在《初真十戒文》解曰:古云端谨严重,不富即贵;轻浮薄劣,不夭即贫。轻愆语言,胁肩谄笑,曲学阿世,小人之归,实非正士之所宜有。况持重寡辞,动容中式,乃进道之要,诚达者之所当为。若能恪守力行,何患乎高尚不至欤。 既受初真十戒以证真人之果,更勇猛精进,持守言行,毫无过犯,方许再受太上老君所命中极三百大戒。若只口诵心违,言清行浊,或始勤终怠,半途而废。故曰明知故犯,其罪尤重,愈不耳悔,永堕沉论,女青天律无情,即太上复出亦不能救汝,学道仙子,思之慎之。 六、行持总说 行持戒律说是要求受戒弟子领受戒法后就应当虔诚奉持戒律,如昆仑山一样不能动摇,如金刚石一样不能被磨灭,只要做到专致一心,不掺杂念,常常行持,自然有神明来护,邪气不入窍。还要求受戒弟子要行善积德,如:行一善心定神安,行十善精神健爽……行一千善可转世得圣王神仙之报身。如果恣情纵欲行一恶,魂梦不安,(俗话说不做愧心事,不怕鬼敲门)……行一百恶就会遭到天曹功朝执戮。假如能做到行精密妙行,一戒不违,一律不犯,不肯为恶而生,宁可守善而死,此等戒子是名大道清信弟子,万魔拱卫,诸天保度。 七、入戒要规 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初真者称妙行师。同戒晚辈者称同衣,上座称先觉师。 入腊领受天仙戒者,持《道德经》一百日,每于寅刻信礼十方共十拜,子午二时静坐内观,不关人事,致三业清净。 中极戒者,每日巳刻先礼足律师,然后起拜朝忏并灵宝大忏共一百日,忏毕止静。 初真戒者,每日巳刻,先礼足律师,然后起拜宥罪法忏一百日,忏毕静。已上领戒入腊,如违者,女青以逆律致罪。 已上领戒入腊者,便有女青根据你的持戒与违律来致罪。 犯律忏解格:入戒者,一犯戒律,当于庚申日恭对道前,礼念宥罪法忏,供净水一盂,念邱神忏悔文,入静一月。二犯同前,三犯者当于甲日恭对道前,礼念朝天法忏,并灵宝大忏,供净水三孟入静三月。至于五犯十犯,阳消阴炽,鬼突神憎,不得忏也。 持受诸咒品:睡醒时咒(当愿众生,以迷入觉,一旦害然)。开钟咒(大音希声,能悟证真)、下单时咒、栉发咒、洗手面咒、漱口咒、簪冠咒、著衣咒、穿袜履咒、上香时咒(常梦心香,得大清净)、上灯咒、朝谒三宝咒、受人礼拜咒(至道冲和永出尘缘)、饮水咒、空钵受食咒、出生咒、食斋咒、结斋咒、洗钵咒、收钵咒、受衬咒、受人衣物咒、出堂咒、托钵咒、执净瓶咒、用灰咒、沐浴咒、临卧时咒(太真玉女侍真卫魂,三宫金童来守生门)、梦寐咒、看病咒。要求入戒弟子从早晨睡醒到晚上睡觉以及梦寐等都有咒语,共30个咒。还请各位新戒依咒奉持,必有神永护。 日忌:早不言梦寐,午不言杀伐,晚不言鬼神。 八、玄门持戒威仪 凡学人未习戒本不得习经法,入戒坛习初真戒未熟,不得躐等受中极戒。阅戒本须焚香礼拜,不得草率展阅。不得容人盗看戒本,不得盗听真师说法,礼诵功课宜敬谨三时勿简。已入钵堂修炼身心者,及行持中极戒,历三年者,方受天仙戒。不得矫饰威仪,求人恭敬。不得广谈因果,希人布施。不得非时礼拜,欲礼拜当在人静时,不得占殿中央礼拜,是常住位。主殿上香灯供具宜细行,不得粗率。焚香时微咒曰,常焚心香得大清净。上灯烛微咒曰,破除重暗洞照十方。不得专拣应赴经典习学。或遇贫难不堪当安命自慰,不得怨天恨地,不得见士俗便说当布施作福。不得对外教谈道法,不得强化施主财物,亦不得嘱托豪贵亲知募化。不得货殖营利,不得假托缘事募财为私用。 出入威仪:不得无故入他宫观及僧院,不得无故至俗家,或有事至俗家毕即返不得久留,不得与亲俗小儿等笑谈杂语,不得以衣物寄顿俗家。远近出入,不得失仪。同事或失仪,不得非笑。 事师威仪、视听威仪、言语威仪、盥栉威仪、饮食威仪、听法威仪、出行威仪、起立威仪、坐卧威仪、作务威仪、沐浴威仪,共12威仪与奉师科戒三九条和戒衣四十条。要求我们入戒者“坐起卧息,常依戒奉行,慎之慎之”。 九、附有女真九戒 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悯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 以上女真九戒若道姑若信女而能行持不退,有大利益,不经地狱之苦,必生十善之家。再能精进修持,圆成戒果,名登紫府,位列仙班矣。 十、昆阳律师付嘱偈 其一整衣:太上流传一戒衣,冠簪巾履立威仪,坐宜平正行宜缓,身要端庄眼要低,托钵化斋防滑石,展规朝礼莫拖泥,灯前烛下休铺叠,壁上钉头必远离。 其二护钵:钵乃全真大法王,囊为梵气谨包藏,随身防走路须跌,过宿安单莫挂墙,便是同衣休乱借,斋完洗涤莫慌忙,如同护命时时记,谨慎修持道自昌。 其三惜鞋:芒鞋须不比寻常,谒圣朝真上法堂,或用布包收直袋,莫过泥土入衣囊,出恭告净先宜换,走路行程另一双,污泥地下休乱去,忌缝皮底造愆殃。 其四藏牒:戒经戒牒谨藏身,不比寻常别样文,性命所关心要细,神仙有分念须真,尘垢案头休展放,轻狂侣伴莫谈论,布缝小袋时时佩,妙行精严动鬼神。 其五参访:敬谒当家即下参,知宾相会借安单,粉墙板壁休题句,净地云堂勿吐痰,随众上堂勤课诵,逢人应对谨言谈,平心定气声和缓,踵息深深莫放参。 其六行持:戒是全真第一关,受之容易守之难,对人最要言谈少,打坐常教意念安,托钵化斋消岁月,云踪鹤迹觉清闲,降心坚固行持久,性定神凝自返还。 十一、初真戒后序(郁冈居士笪重光撰) 笪居士这后序是认为,戒律之义,在《道藏》有收集并且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自从七真祖师龙门丘祖一派崇尚自然,端守戒规,是给初学道一种澄心遣欲,法诚善窃,道风中驰,规条荡佚等的一种约束,特别是通过王常月祖师开坛传戒演钵,便使海内黄冠知道有清都玉律对修道的重要性,并把恪奉持戒守规作为我们出家修道者筑基炼己之要道。 所以说,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积累功行,故左仙公有云:“学道不修斋戒,亦徒劳山林矣。”而戒者是戒诸恶行,去伪存真。故不持戒,道无由得。我们作为玄门弟子,一定奉持《初真戒》,以此精进修持,上结仙缘,修真有份;中结人缘,无亏人道;下结鬼缘,普济幽冥。三缘有备,方不负得此人身,方不负修仙炼道。并要求我们初入道者,以奉持戒经作为学道修道的入手功夫,积真功成正道,真行积功德,便可名登紫府,位列仙班。还请在座各位诸山福地的同道们,携手并进、齐心协力,广弘大道戒经于世,实乃行无量之功德! 最后以一偈语与大家分享我对初真戒的心得体会: 虚皇慈悯授灵文,黄冠羽士常奉持; 遣欲澄心弘大道,真功正行登紫府。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