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是北宋时期的张伯端真人所写的一部炼金丹的诗词集,跟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齐名,被道教界并推为金丹文化的祖典。然而,张伯端《悟真篇》所表达的基本内容,由于涉及内容较广,所表达的炼金丹的秘密内容,又是采用金丹文化的专业名词讲解的,故现代人缺乏注释和指点,是很难读懂文中大义的。 但著者已经在该书的序言中,对《悟真篇》的主要内容,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特别是《悟真篇》的前序,张伯端描述了他虔诚修道的经历,点评了炼金丹跟传统的道教养生术的区别,以及炼金丹的文化源头有哪些,还有炼金丹的效果和证验等等,都在《悟真篇序》里面,做了明确的揭示。 我们要想明白《悟真篇》究竟讲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读懂著者所写的序言,因为著者自己的序言是该书的大纲。故只有介绍《悟真篇序》的基本内容,才能让大家清楚明白《悟真篇》究竟在讲解什么。 一、炼金丹是一门逃劫数与逃生死的大道文化。 《悟真篇序》开篇这样说:“人身难得,光景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堕于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故释老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介绍了炼金丹的目的,它并不是一般的健身与祛病之术,而是探求的省悟人生至理,是在劝解大众修道,实现人类生命过程中的两大人生课题,即逃业报和逃生死的愿望。 整个人生课题是一个“悟真”的艰辛历程,是从开启人类大智慧的“本性”的悟开始的,从而得“太乙归真”,说的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生命活动,故张伯端用“悟真”二字,来命名《悟真篇》一书。因此,《悟真篇》并不是讲解道教一般的养生类道术的专辑,而是讲解的道家炼金丹的基本原理,是一门如何实现脱胎神化的金丹大道文化。 二、通过剖析传统主流文化的性命思想,融合三教修真理论,是探求道家金丹文化源头的修真专辑。 《悟真篇序》说:“故释老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循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词,《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至于庄子推穷物类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交垢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序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缁黄之流,各自专门,互为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迭没邪歧,不得混一而同归矣。” 张伯端通过对佛教、道教、儒教,以及《周易》《庄子》《孟子》《参同契》中的性命思想的剖析,将我国传统主流文化里面的修真理论,逐一勾画出来,为我们指出了我国修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悟真篇序》的这段论述,去探寻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金丹文化的研究方向,这段话看起来平平淡淡,而其中表达的最具现代意义的,就是为我们描述了我国金丹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秘密隐藏在哪里,对我们寻找金丹文化的源头,具有一定的研究指导意义。 张伯端通过对以上主流文化思想的剖析,得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的三教合一论断,并着重指出三教合一这一核心思想,为什么在北宋时期不能混一的原因,那是由于“后世缁黄之流,各自专门,互为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迭没邪歧,不得混一而同归矣”的原因。 道家炼金丹的目的,既是追求的佛教的“脱胎神化”,又是为了实现道家崇高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人生信仰。向往修真的人们,只有依照《悟真篇》的知行合一的个体行为,才能实现《道德经》的大道追求,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体“本性”的回归,所谓“顺为凡逆为仙”的炼金丹,在张伯端的金丹思想体系里面,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所以张伯端这样说: “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循于有生”、“ 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这种超脱精神的圆满的同时,亦实现形体的超越,是为“形神俱妙”,是为了“与道合真”,这个修真就是大道,是道家炼金丹区别于其它宗教的殊胜之处,故三教性命之学,均属于不二法门,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处,这正是《悟真篇》要讲解的传统隐秘金丹文化的核心部分。 三、通过例举北宋时期的众多道教养生术,以对比得出这些养生术跟道家炼金丹的差异性。 既然养生与修真,是道教健康文化的两大不同体系,那么,它们之间的修法和目的,效果与证验,又在哪里呢?《悟真篇》为了说明传统养生文化与金丹的修真文化的不同之处,在这篇序言中,他例举了大量的气功类道术,并总结了这类道术,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差别在哪里,他说:“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粮,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至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而难成。以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多灭裂,故施力虽多,而求效莫验,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以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尽弃,此乃迁延岁月,事必难成,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其中唯有闭息一法,如能忘机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阳换骨,白日而升天哉?”。 《悟真篇序》的这一段话,涵盖了道教的数十种道术,这些道术跟炼金丹的修真不在一个层次,有些甚至跟炼金丹是相违背的,这间接为我们区分现代流行的一些道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识别真假内丹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金丹理论框架。因为这些道术,均是囿于形体的炼养,均是不利于修真的法门,或者是“迁延岁月,事必难成”的修法。 《悟真篇序》还特别提到,在这些道法中,比较有价值唯闭息一法,是高于以上其它道法的。张伯端认为,闭息法跟佛教的二乘坐禅的证验,是差不多的修法,但闭息法,又低于七返九还的炼金丹,这在《悟真篇序》里面,都做了开示。 张伯端说道教的健康文化,有“理出两端”的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存在,他例举了大量的养生文化,基本是现代流行的气功类道术,而最难知的是道家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这一神秘文化,具体的又是指的那些呢? 我们顺《悟真篇序》去解读,他说:“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倡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元珠有象,太乙归真,都来片晌工夫,永保无穷逸乐。至于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自然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这段关于“金液还丹”的论述,张伯端用了一系列的金丹隐语,讲述了一个神秘而神奇的炼金丹的原理,要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如果没有师指,不能把一一对应的金丹隐语的寓意弄明白,要想明白炼金丹的道理,真个是“莫遇真师莫强猜”的艰难。 养生与修真的差异性在于:前者注重形体,是为了养生;后者注重精神,是为了修真。前者要“勤心苦志,日夕修持,一旦不行,则前功尽弃”,效验是“止可以避病,免其非横”,结果是“迁延岁月,事必难成”的。后者是“得元珠有象,太乙归真,都来片晌工夫,永保无穷逸乐”的一得永得的修真,效果是能“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这才是一个修真者的至高追求。 所以,金丹大道是我国道家的一门神秘而神奇的大道文化,令人神往,是三教合一的性命之学,已经超越了一般宗教探求灵魂的归宿层面,是道家文化的根底,是一门性命双修的大道学问,成为既注重精神的开悟,又注重形体的炼养,并成为道家创立内家拳术的理论源泉,只有实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才是一个修真者炼金丹的最终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