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初八日,湖南邵阳城步苖族自治县境内的瑶、侗民众和杨、兰、李等姓的苗族民众流行有吃乌饭的习俗,俗称过“乌饭节”,此俗流传至今己上千年。 乌饭即乌黑色糯米饭,其色是用一种叫青精树叶染制而成,有一股特殊的香味。青精树俗称乌饭树,系杜鹃花科常绿灌木,高1到3米,多分枝,其茎叶均可入药,有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泻等功用。乌饭的制法是:先将适量的青精树嫩叶捶碎揉烂至水中浸泡两个时辰(四小时)后用纱布过滤,再把淘净的糯米倒进青精树叶汁水中浸泡三个时辰(六小时)后,将糯米滤干入蒸笼中蒸熟即成。乌饭颜色的深浅在于青精水汁的浓度,青精水汁越浓,乌饭越黑越香。唐代《本草拾遗十种》中有青精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莹珠”的记载,说明唐代染制乌饭的过程十分复杂。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的来历,民间至少流传有五种说法: 一是源于道家。从宋代起道士中就将乌饭作为“仙家服食”的长寿保健食品,后来流行于民间。二是源于佛家。四月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日,佛家弟子必须蒸乌饭先供佛,自己吃后可消灾灭病,强身健体,民间仿之。三是源于神话《宝莲灯·劈山救母》的传说。目连之母因触犯天规被压在九华山下,终日挨饿,目连蒸乌饭送给其母吃,其母吃了乌饭不但维持了生命,还生津复元,脸色红润,目连成为孝母的典型。四是源于牛的生日。仙牛偷偷地在四月初八下凡为百姓犁田,玉帝十分生气,就罚仙牛永留人间。百姓为了感谢仙牛,就将它下凡那天定为牛的生日,煮乌饭给牛吃让其健身壮体,并让牛休息一天。五是源于纪念苗族历史上的英雄,这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兰姓苗族吃乌饭是为了纪念明代开国元勋蓝玉。蓝玉被朱元璋杀后,蓝玉之母将其头偷回来藏在一箩谷种中,鲜血把这箩谷种染成黑色,这天正好是四月初八日。其母将这箩黑色稻种播种在田里,秋收时结出的谷是黑色的,碾成的米是红黑色的,煮熟的饭是乌黑色的。蓝姓苗族为了纪念自己的英雄祖先蓝玉,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每家每户都要染制乌饭吃。民俗学专家马少乔先生了解到兰姓苗族吃乌饭的来历后,曾作诗一首道:“卧地丰碑几刧尘,太平桥下水清清; 平南扫北无兰沐,未必江山得太平。鸟尽弓藏事可惊,将军几个见升平?颂歌都为升平唱,乌饭何妨吃到今!” 杨姓苗族吃乌饭是源于纪念杨文广在广西柳州城脱险的经过。宋代杨家将杨文广南征广西兵败,被俘后囚禁在柳州城大狱中,终日挨饿。其妹杨金花每次送去的牢饭都被狱卒们抢吃了,杨文广饿得眼冒金星,骨瘦如柴。杨金花机灵一动,速从山上采回乌饭叶将米煮成乌饭送去。狱卒们见牢饭黑得难看,以为饭中伴有毒药而不敢抢吃。杨文广在黑暗的牢房中连续饱吃了几天乌饭后,迅速恢复了体力。 在四月初八杨文广生日这天,杨金花将短刀藏于饭底,杨文广吃完饭发现短刀,就与埋伏在外的杨家将官兵里应外合杀出牢房,占领了柳州城。杨姓苗族为了纪念这次反败为胜的战斗,便兴起四月初八吃乌饭的习俗。县境内的瑶族与侗族部分民众也有四月八吃乌饭的 “食俗”,称为“乌饭节”。据说在这天吃了乌饭夏季不生痧痱,不发乌痧,不生痨疮等无名肿毒,故四月八乌饭节实为入夏保健节。 吃乌饭的古俗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于各民族群众中,流传至今已上千年。在同一天的节日中,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习俗有别,民俗活动的内涵与形式常有很大的变异。这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不同地域的各民族群众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积累,它在保健和饮食文化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