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宗教是一套完备的信仰体系,包含了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和对宇宙存在的解释。在人类社会现象中,宗教存在久远,分布广泛,影响深远。步入 21 世纪的今天,宗教没有因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消逝;而是从其自身的变革,比如对科学做出让步和对世俗社会的妥协等,做出世俗化的变革,既保持着它的传统,又顺应时代要求走向复兴。宗教以各种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它是一种具有强大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它的复兴也必然会从各方面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正确地对待宗教、把握当前宗教在社会存在中的意义与作用是我们需认真看待的问题。 一、20世纪宗教复兴的表现 (一)、社会变革与转型背景下的宗教复兴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宗教复兴的狂热。 究其原因,文献[2]一文指出:人类社会在 20 世纪所经历的变革,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世纪。变革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生普遍的转型,社会变革与转型促成了这场全球宗教复兴。从历史上看,在人类社会的所经历的若干重大变革,宗教受着社会的变革与转型的巨大冲击,影响着宗教的衰退与兴盛。对宗教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研究,各国学者一直给予了高度关注,力图分析这场宗教复兴的原因。本文认为全球化的社会变革与转型,是这场宗教复兴的背景和推力之一,其复兴的原因本文不作分析。 (二)、从宗教信徒人数的增长来看待宗教发展的现状 据《国际宗教研究学报》发表的《2001 年度世界宗教工作统计表》统计,见(表 1.图 1.):表 1 和图 1 对 1900 年、1970 年、2000 年三个阶段全球总人口以及各宗教信徒人数做出统计;并依据人口发展趋势,宗教发展趋势对 2025 年的宗教信徒人数做出了预期计算。 从图表的趋势来看,各宗教的信徒人数的增长与全球总人口的增长具备一定的线性关系,宗教伴随人口的兴盛而繁荣着,从这可说明在现代社会宗教的已经复兴。 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斯达克认为,宗教在向世俗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会自我约束,而且会发生两个补偿性的进步现象,即宗教的复兴和宗教的创新。我国学者也认为,当今世界宗教的一大特点是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自我人生。世俗化、公民化、是现代全球宗教的主要发展趋势。综上所述,20 世纪宗教自身表现了出强大的发展势头,这源于世界各大宗教在当代时期的世俗化、公民化自我调整。 (三)、中国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以来,中国各宗教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可统计的三大宗教信教人数,在 1980 到 2000 年期间,从一千多万增加到了六千多万。佛、道教的教徒人数也在一千万以上。中国各族信教人数有 1 亿多。从这一发展趋势上看,宗教信徒人数还将持续增长,但同时受着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遵从自身发展规律, 不会无限制的发展。 二、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宗教同伦理道德的互补 宗教之所以广泛而久远地存在着,是因为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宗教的价值在传统社会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在人类早期社会,维系社会存在做合理性说明;二是对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提供解释手段;三是影响、约束人的观念和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坚持着世俗化的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那么在现代社会中的宗教,它还具有在传统社会的那些价值吗? 本文认为:尽管宗教在现代逐渐淡出了社会的主要舞台,衰弱了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但它独特的意识形态、文化形态、以及宗教自身特质仍具有着独特的价值。 (一)、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整合功能。 西美尔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细致化的分工导致了竞争,进而导致现代社会分化。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迫使个体进行分工,这样就导致了个体之间更加相互依赖。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交换产品、人格类型的互补,实现社会整合的稳定。但这种分工系统自身存在矛盾:个体的竞争意味着个体相互排挤,意味着社会分裂。在现代社会中,细化的分工导致了个体与个体间的社会关系失去了平衡,把个人挤压在某个局部领域,违背了人的天性本质。由于宗教是个体灵魂的得救,是个体与绝对者的直接对话,所以它不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个体在信仰中通过与宗教绝对者的对话实现个体性的存在,而这一过程与个体在世俗社会的发现和实现自身个体性是同一过程,两者构成了同种实现。个体在宗教中的存在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社会化,宗教可以在个体中发挥社会功能,它可以摆脱个体依赖于世俗社会组织的整合手段,所以摆脱了被分化的命运,从而保留的个体的完整性。 但是辩证看待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整合功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宗教功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它逾越不了社会的其他领域,它只在个体中发挥社会功能,是个体生命意义的解释、灵魂的救赎、和人生态度的解读实践。尽管如此,宗教对社会功能、宗教对个体功能作用的发挥,对弥补现代社会的分化仍具有一定作用。 (二)、宗教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互补 一般意义上的世俗伦理道德是指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其调节的对象都生活在世俗社会中。从文化角度看待宗教,宗教属于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宗教与伦理的结合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独立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宗教道德与世俗伦理经历了混同—相分—互补的过程[8],最终互补融合。在世界不同历史时期,宗教在维护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社会发展而言,应该历史地肯定其积极意义。宗教是信仰者对神的虔诚信仰,对神的敬畏感,这种心理影响对人们道德行为的监督与制约起到了良好作用。当宗教文化已经被广泛被接受的当今时代, 宗教道德向社会、人们提出的道德准则,也能被教徒以外的广泛人群所接受。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人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种种不能接受的丑陋社会现象,在科学和世俗伦理对此无力做出解释时,这些现象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而宗教的信仰功能、调节功能可以帮助人们调适对自然界偶然性现象的认识;对自身软弱性、自身认知缺乏性给予调节与慰藉,给予人们精神上带来一种平衡。 从宗教的特殊作用以及宗教道德的共性来看,它和社会伦理一样,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一同调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秩序的良好发展。 小结 宗教有各种各样的影响,或积极或消极。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问题很多,本文从宗教复兴现状、以及宗教价值的积极面展开研究,正确看待宗教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希望能为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提供一个宗教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万林艳 .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复兴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J].2006.9(22-3):61-65 [2]王晓朝.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 , 上海大学学报 [J].2009.9(16-5):63-75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731 [4][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版:71 (作者简介:普艳杰(1983—),女,硕士研究生,现任曲靖师范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