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先秦道家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而大成于庄子,我们习惯把老庄作为道家的代名词,然就先秦道家来说,老庄而外,在当时还有一些其它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形成道家中颇具个性的道家流派。可以说,先秦是道家大发展的时期,它人物众多,流派纷呈,蔚为大观,形成了与儒、墨、法诸大家相抗衡的显学,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的过程形成的,老子无疑是该流派的奠基人,人们习惯于把老子创立时期  的道家流派称为老子学派。关于老子,一般都认为他是春秋后期的人物,在周朝当过小官,略长于孔子。后因周王室的衰败,他就离开了,从此隐姓埋名,不为人知,所以司马迁称其为隐君子。老子的思想集中在《老子》一书中。同样据司马迁所说,老子离开宫廷,到了一处关口,守关的长官非常仰慕他,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我请求您把您的思想学问能写下来,以免它失传。于是老子写了上下两篇,约五千余字,称为《道德经》。现在通行的就是这个本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与通行本相反,德经在上,道经在下。   
    老子而后,道家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具体来说,到庄子成为道家发展的另一个高峰之间,有下列一些代表人物和流派:   
    1.杨朱学派。《列子》中有一篇《杨朱篇>,实际上是魏晋时期人所伪托。有关杨朱的生平著作,现在已无法详知,他本人是位隐士,一般认为是老子以后战国初期时发挥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杨朱学派的创立者。杨朱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就很大。孟子曾对他的思想作过激烈的批评。孟子在世时,杨朱的思想可谓甚嚣尘上,与墨学并为显学。孟子曾说当时的人们发表言论,不是拥护墨子、就是拥护杨朱,可见其影响。由于没有著述流传下来,要了解杨朱的思想全貌就比较困难,诸如《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记录下了杨朱的某些言行。继承杨朱思想的人中,有两个人可以一提,一是子华子,<吕氏春秋>一书中的《贵生>篇曾引录他的话,在<庄子>中也引录过子华子的话。另一是詹何。先秦两汉的著述中所引他的话,可见是从杨朱思想的发展而来。   
    2.宋尹学派。所谓宋尹学派是指以宋鈃、尹文两人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派,关于宋、尹两人的情况今天已不能确知其详,也没有著作流传下来,他们略早于庄子,应与孟子同时。先秦时期的一些著述中曾记录了他们的某些言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当时有比较大的影响,并且就其思想的核心来看,着重发挥了老子学派中知足反战的思想,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救世精神,与杨朱学派重自我的精神相反,是利他主义者。而他们的传承情况则无法知道了。 
    3.彭蒙、慎到、田骈。<庄子·天下篇>把这三个人列为一派,并指出他们的共同之点,实际上他们的思想也是承老子的学说发展而成。关于彭蒙与田骈,流传的资料很少,据说彭蒙是田骈的老师,但彭蒙的老师是谁,田骈又传给哪一个人,我们已无法知道。<吕氏春秋·执一>中曾记录田骈教齐王如何治国之事,很简单,就是以不治为治,即不去治理就是治理。值得注意的是慎到,他有《慎子》流布于世,并且从他的思想中的某些方面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说明先秦诸子是在相互的批判吸收中共同成长的。   
    4.列子。列子与老庄并称,成为先秦道家的三大派,但就列子的思想而论,依然是承传老学而来。<列子>一书多所借托,又是魏晋时人的作品,无法据以论列。《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列子,但寓言十九,不足为信,只有<吕氏春秋>中说“列子贵虚”一句说出了他的基本倾向。  
    老子而后,除了上述所提各派以外,还有文子、关尹、庚桑楚、接子、环渊等,书简有缺,无法一一介绍,由此说老子  学派的发展,到战国初期,确实蔚为大观,呈现繁荣景象。
    发展老子思想成为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的当为庄子及其学派。司马迁说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即是说庄子是承老子的思想而来,但庄子及其学派又大大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中的一个高峰。庄子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他及其后学所形成的庄学学派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现存<庄子>有三十三篇,分内、外、杂三类,为晋人郭象所编定。  
    到战国末年,道家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即是稷下黄老之学。所谓黄老之学实际上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它成为在先秦道家中形成的不同于庄子学派的另一类的道家流派。<史记·乐毅列传赞>中曾具体地列出了稷下黄老之学的传承系谱。最能代表黄老之学的是所谓的黄老帛书,它们在1973年被发现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所指的是在《老子》帛书乙本之前的《经法》、《十六经》、《称》及《道原>四篇(注:即为早已失传的《汉书·艺文志》中所列的《黄帝四经》),内有黄帝之学,外与《老子》相合。黄老之学到汉初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
       文献来源:《道家文化面面观》,刘增惠著,齐鲁书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