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总面积265平方公里。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设坛祭天开始,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道教代表人物在这里活动。王屋山因此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道教历史博物馆。 传说,在春秋时道教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曾隐居于王屋山悟道,而后写出千古名著《道德经》。继老子之后,到王屋山隐居悟道者比比皆是。战国时道家方士列御寇曾云游王屋山,搜集众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所著《列子》一书,成为道教传世之作。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出于此。东汉的高道、学者魏伯阳曾在王屋山炼丹修身,著有《周易参同契》,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作。魏晋时期道教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曾长期在王屋山炼丹修道,著有《抱朴子内篇》一书。著名女道士魏华存也曾长期在王屋山读书修道,著有《黄庭经》。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文化得以长足发展的高峰。唐玄宗时是中国道教最盛行的时期。唐玄宗特别重视道教,优待礼遇道教宗师,多次召见高道司马承桢、李含光等人进宫,问道封官赐物、下诏建立道观。因此,道教、道士的社会地位得以极大提高。许多公主、嫔妃也纷纷入道为女冠,接受道号。唐明皇有两个妹妹入道,号金仙和玉真公主。杨贵妃也曾一度为太真宫女道士,号太真。 唐代最有名望的高道司马承桢就是在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入王屋山修建道观的。司马承桢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武则天、唐玄宗都召见过他。唐玄宗命他在王屋山“自选形胜之地,建阳台观以居之”。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唐玄宗命其胞妹玉真公主入王屋山阳台观跟司马承桢学道,一时轰动朝野。司马承桢入主王屋山后修建了云台观、紫微宫、清虚宫、灵都观等道观。还把天下道教的名山大川命名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提出了“洞天福地”学说。他将王屋山命名为“天下第一洞天”。司马承桢在王屋山一边从事道观建设,一边著书立说,他撰写出了《修道密旨》、《修生养气决》、《天隐子》、《通体论》、《上清天宫地府经》等等,成为道教一代宗师。 唐代的王屋山道观林立,道教名家灿若群星,香客如流,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已成为全国道教文化的活动中心、研究中心、传承基地。因此有人说,“开谈不说王屋山,虽讲道都也枉然”。 自唐以后到宋、元、明、清,王屋山的道教文化随同中国道教文化的发展时兴时衰,王屋山的文化地位也时升时降。可以说,千余年来,中国道教文化发展兴衰的整个历史过程在王屋山都得到反映,它是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一面镜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