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易心莹与《道教三字经》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编者按   易心莹著《道教三字经》,内容涉及道教宗派、斋忏、戒律、教理教义等方面,堪称一部道教简史。因书中运用大量典故和专用名词,今人理解困难,上海市道教协会文化研究室张振国作注解本,于2010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现刊发注解本“前言”和“后记”,方便读者了解其精髓。 

      

     《道教三字经》前言   刘仲宇

        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动荡不宁,这种动荡,与历史上朝代更替时的战乱不同,它的背后,是中国封建社会临近寿终正寝,新的社会力量兴起,新的社会形态即将诞生的深刻变化。和这一变化相适应,传统的文化也受到了空前未有的冲击。从东汉起,除了既有的儒学之外,还出现了佛教和道教,三者各具特色,构成中国文化三大支柱。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者皆呈衰颓之势,道教的情形尤其严重。时至近代,道教几近湮灭,庙观被毁,道士四散,经籍失传。即使这样,仍然有些高道历艰辛、蹈洪流而道心不变,并且留下了自己著作,全真道道士易心莹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他著作弘富,《道教三字经》是其代表作之一。

        《三字经》原是中国古代儒学启蒙读本,它的特点是通俗,容易上口,因而广泛流传。易心莹采用这种形式,将道教历史和有关知识浓缩在短短的3168个字中,旨在提供一种有关道教的启蒙读物。但撰写这类启蒙读物,实属不易,因为三字一句,篇幅短,作者的回旋余地不多。要做到每字有来历,又不能过于冷僻,确乎要动些脑筋。易心莹饱读道书,熟悉道门故事、教义和制度,始能顺手拈来,做成隽永有味的启蒙歌诗。在近代动荡的环境中,人们对道教渐渐生疏了,此书的流传,对于提挈道教知识,起着不小的作用。

        从80年代起,学术界和广大的群众迫切地想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讨论对待这一文化的态度,形成了一股文化热。其中,对于陌生已久的道教,也倾注了相当的兴趣。对于了解道教,易心莹的这本书,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不过,这本书撰写于1936年,隔了半个世纪,书中的许多典故,现在年轻的一代已不易理解,所以出版社专门约请张振国先生为之作了注解,相信张先生的注解对于阅读此书可以起到引路的作用。

        《道教三字经》内容广泛,从道教的历史、宗派、经书、教义,乃至宗教制度、戒律以及宗教活动中的各种斋、醮、拜忏仪式,都有涉及。它是一部微型的道教百科全书,限于篇幅,对有关内容,只能作简要的评述。

        易心莹是道门中人,道士眼中的道教,和世俗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许多世俗学者眼中道教的精华,由于时世迁移,道风转变,可能道士已不重视,而世俗学者素所忽略的道门制度、仪式、典故,道士都十分看重。在研究和介绍道教时,世俗学者多采用各类史书的记载,道士则直接用道教的经书。其实,道教是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要对它的经、策、戒律和仪式有比较切近的了解,必须进入它固有的体系。易心莹的《道教三字经》,尽管在某些方面不及学者的研究那么深刻和准确,但提供了许多一般人忽略的材料,展现了一个道教徒独特的视角。

         易心莹在介绍道教正一派的时候,从“正一派,汉天师。盟威策,拜章仪”说起。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在四川的鹄鸣山(又名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创立正一盟威道教,这一派首领称天师,所以魏晋时又称为天师道。这一教派用授符策的办法传徒,策称正一盟威箓。初期的正一派崇拜天、地、水三官,用向三官拜送章奏的方式,倾诉自己的宗教感情和愿望,祈求神灵佑护。因为入道及酬谢道士时例出五斗米,所以外界称之为“五斗米道”,统治者出于仇视,称之为“米巫”、“米贼”,而现在不少道教史著作(包括笔者以前写的论著)仍把五斗米道作为汉末正一道的统称,显然不够准确。易心莹站在道门立场,当然绝不会徇俗乱用。

        在道教理论中,世界的本源是大道,它“浑无物,杳冥精”,即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由道推动着宇宙演化(玄化流),使得浑沦的宇宙分化出天地(辟混漾)。宇宙演化的不同阶段,大道都有个化身,元始天尊等尊神就是这样出现的,蕴含着宇宙有起源、也有毁灭的思想。同时在道教的宇宙结构理论中,大地是浮于虚空的。这一设想的提出,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晋代,实属难能可贵。不少学者往往忽视了这些极富价值的理论,而易心莹将此作为道教的必备知识加以介绍,足证其见识不凡。 

        易心莹从道教内部来说明道教,与学术界的研究、介绍可以互相补充,也为人们了解道教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简明读本。但不可否认其在教言教的局限性,一些见解未必正确,这是读者在阅读此著时必须注意鉴别的。起源推溯到元始天尊在开天辟地时的说经度人,即所谓“元始尊,说洞真。启大教,演三乘”,这只能作为道士的宗教信仰,不能当做历史的事实。

        (刘仲宇,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原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资料库执行委员,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宗教学研究》编委。)

      

     《道教三字经》后记   张振国

          道学之“道”与道教之“道”其含义从根本上说是不尽相同的。道学属于哲学范畴,创始人是先秦时代的李耳,俗名李伯阳。道教属于宗教的一种,东汉永和六年(141)江苏丰县的张道陵宣称太上老君(即李伯阳)亲授道法创立五斗米道,奉道学创始人李耳为教祖,从此道学和道教结为一家,有记载的道教历史自然溯源到先秦时代。后来衍生的道教各派都尊道为信仰的核心,是最高的教理,一切教义都由道引申而来,形成了唯道独尊的局面,影响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清醒的思想家,他在《致许寿裳》一文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国外有些汉学家认为要了解中国首先要了解道教。道教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应该多少要了解一些。对道教兴衰盛弱的研究,精华糟粕的取舍,无疑是有助于我们正确了解中国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养性修身、完善人伦,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易心莹撰著的《道教三字经》就当时说是作为一种启蒙读物,“置之案头,课彼来学,或不无小补”,可以说是在较小的范围里传阅。易心莹(1896—1976),现代道士,著名的道教学者,法名易理轮,字心莹,俗名良德,四川省遂宁市老池双河口人,世代耕种为业。年幼时体弱多病,稍长,特有意于道教养生术。1913年离家到青城山天师洞(即常道观)请求出家,因外表呆闷,留观当杂役。第二年,其兄将其领回。归家途中,心莹得隙逃遁。后到成都青羊官二仙庵蚕桑传习所当帮工。1916年,天师洞道士魏至龄去二仙庵,感其笃信虔诚而将其带回青城山天师洞,收为徒弟,成为全真龙门派碧洞宗二十二代传人。1926年仲夏,前清翰林颜楷重游青城山,易心莹陪同参访,颜楷发现他是可造就之材,经得住持彭椿仙同意将他带回成都,于是易心莹有缘进入颜楷创办的崇德书屋深造。1927年颜楷因病作古,心莹不得已而回天师洞,被推为知客兼文书,此际他更加潜心于道教学术研究。1942年3月18日,天师洞住持彭椿仙羽化,是年46岁的易心莹继主天师洞事务。次年,辞去职务,一意治学,深研道学渊源,调神内功,广搜道书,整理道学史料,足迹踏遍巴山蜀水,功力日深,著述颇丰。新中国成立后,他率众致力于农业生产,积极开展自养活动。1955年,易心莹复任青城山天师洞住持,热情接待过周恩来总理一行。1956年任四川省政协委员,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参加中国道协的筹建工作,1957年当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60年受命编撰省志道教篇。曾在中国道协举办的道教徒进修班主讲《中国道教史》。“文革”时,虽身处逆境,信仰不改,勇于保护宫观内外的文物。1976年,易心莹仙逝于青城山天师洞,葬于白云溪畔杜光庭读书台后。易心莹道长治学谨严,著有《老子通义》、《老子道义学系统表》、《道教系统表》、《道学课本》,辑有《女子道教丛书》、《道教三字经》等,可惜散佚甚多。

        《道教三字经》系易心莹“爰搜道经记传”并加以综合整理出的早期作品。它的内容比较庞杂,有对道与炁的概述,有对三清的介绍,有对主要经典来历及内容的叙说,有十宗十三派发生发展的逐一陈述,有斋忏、戒律、教理教义的阐释,有些内容尚须斟酌,但不管怎样,它可以当作通俗的道教简史来读,帮助人们对道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道教三字经》虽为时文,但因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专用名词,给阅读理解带来不少麻烦。为方便读者,我接受了注释的任务,并将原文分成二十章,每章冠以名称逐章注释串讲。只缘我本无才,又疏于苦读,面对原文中的疑难之处深感力不从心。无奈,只得冒暑伏案,寻章摘旬,搜索枯肠,多方请益,勉强为之。

        刘仲宇同志对文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未曾谋面的成都的李豫川同志对我的工作给予极大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此次再版,我们另配选了一百余幅插图,希望在活跃版面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之外,能提供给大家对道教文化更多的感性认识。限于水平,文中、图中谬误难免,企盼读者哂正。 

     (张振国,上海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文化研究室主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上海道教》执行编辑。著有《返朴归真一道教与人生》、《道教三字经讲解》、《悟真篇导读》;合著《诸天隐韵》、《道教符咒选讲》、《道教常识问答》、《道教景点故事》、《佛教景点故事》等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