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刘渊然与赣南客家道教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一、道教在赣南客家地域的发生和传播
    道教早在西晋时就已传入赣南。赣南客家祖先来自于中原。晋代“衣冠南渡”后,道教也被带到了赣南客家地域。客家原属楚地,受老庄思想的浸润濡染较深,加之东越后裔亦本信巫卜,因而两相契合,道教很快便在客地传播开来。
    西晋时,五斗米道在赣南一带活动。据《赣州府志》和《兴国县志》载:太康元年(280),道教名师葛洪就在兴国县城西外建造了治平观,并在此炼丹,“葛洪过兴国,在治平观,凿药池,并有诗”。治平观,在兴国县城西郊尧山堂。旧有吹箫台。前有井,号葛翁井。旧治平观有联云:“凡炉芒属存疑信,碧甃寒泉自古今。”据《南安府志》载,葛洪还在大余县城南的嫦娥嶂(今仙人岭)造丹液、产仙茅。又据赣南方志载,东晋永和年间(345—356),赣县郡城东建春门坛前街建有上坛观。南朝刘宋时(420—479),南康县建有永兴观。隋朝(581—618),于都县建有紫阳观(原名清华道院)。
    唐宋之际,赣南客家道教颇为兴盛。唐代,赣县、南康、于都、虔化、瑞金等地先后建有宫观26所。道士地位很高,享有免税等权利。宋代,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除与佛教享有同样的地位和特权外,较大的道观还占有土地和山林;赣县、南康、宁都、大余等县先后新建道宫12所。元代,道教起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分衍为北方的全真派和南方的正一派(天师道)。赣南这两大宗派都有。正一派占多数,其支派有茅君派、净明派、清微派、武当派等。全真派的支派有龙门等,主要分布在宁都、石城、瑞金、赣州等地。
    明初,赣南的道教得到发展。赣县、南康、于都、宁都、安远、大余等县共建道观20余所。当时全赣南客家地域经朝廷封道人为真人的有4人。从洪武十五年开始,赣州府、南安府以及各县都先后设置了道纪司、道会司。道纪司设都纪、副都纪各1名。道会司高道会1名。选拔戒行端洁、谙悉经典的道士充任道官。多数县还设有阴阳训学。明朝中叶以后,赣南客家道教开始衰落,石城等县的道观先后被毁或改为寺庙。清朝中期,赣南神庙改制后,各地在家道士奏职立坛,奉道印自行修炼,遵五戒传统,传内不传外。但每年2月15日还来道观量玄求度立职,受道纪行事。嗣后,道教宫观逐渐减少,散居于家庭中的火居道士仍从事民间的祈祷斋醮。
    二、赣南客籍道教名师刘渊然
    刘渊然(1352—1433),明初赣县人,其祖为河南洛阳人氏,北宋末迁往赣南,为客籍。早年,刘渊然为祥符道士,拜陈方外为师,学得“五雷法”,据说他道术高明,一时传为神人。二十来岁时,专程到龙虎山,拜谒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时张正常已由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钦赐“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刘与之交谈三日后别归,自谓得天师正学,遂矢志于道。后来,刘渊然又至雩都(即今于都县)紫阳关,从赵原阳学炼丹术。
    赵原阳是一个对赣南客家地域道教发展和传播有着特殊贡献的人。赵原阳名宜真,为宋武功郡王昭德的十三世孙,其父为安神速(今江西安福县)县令,遂移居于该县。赵原阳聪颖好学,善诗能文,本计划例试入京,但突发大病而使考期耽误。他病中得梦,有一神人说他本为道家神仙,何必羡慕世俗虚荣?于是,弃儒学道,并得炼丹秘诀。赵原阳初于吉安白鹤山永兴观结茅为庵,后来又遍游峨嵋山、武当山、上清山等道教名山。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过雩都(今于都县)紫阳观,爱其山水清幽,于是便长期居住在这里,修炼还丹,间以道法为民救旱祈雨。赵原阳曾自题其像曰:“体阳之原,任道之纪,不事标持,从他誉毁,独立苍茫,浮云流水。”岁壬戌(1382),自正月钥关至五月初三始启,沐浴更衣,趺坐榻上,书偈云:“遁世和光了幻缘,缘消幻灭独超然。清风遍界无遮障,赫日当空照大千”。“日”字但作一圈,书毕,默然危坐。适逢县以鼓吹导蠲租使过紫阳观,赵原阳一闻乐声,即援笔于圈中作一点,掷笔于地,顿时,风雨晦冥,雷电交作,倏然而逝。赵原阳逝后三天棺殓,颜色如生,汗流浃体。葬在紫阳观后面的凤冈山。景泰六年(1455),赐号崇文广道纯德原阳赵真人。赵原阳徒弟众多,但真正得其传者惟刘渊然、邵以正。赵原阳流寓雩都紫阳观时,刘渊然慕名前往拜谒,赵原阳亦悉心传教。在赵原阳的指导下,刘渊然的炼丹术大进,声名远播。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闻刘渊然之名,召刘渊然进宫。太祖在便函殿接见了刘渊然,赐号“高道”,并命刘渊然在朝天宫设馆。明成祖即位,迁都北京,刘渊然也于永乐中(约永乐十一至十二年,1413—1414)随往北京。仁宗立,赐号长春真人,给二品印诰,与当世道教大师正一真人地位相等。宣德元年(1423)又进刘渊然为大真人,总领道教事务,赐二品银章。宣德七年(1432),刘渊然自请返南京朝天宫,宣宗朱瞻基亲制《山水图》相送,并为其作歌,曰:
    东华之东湛明景,彩霞环绕蓬莱境。琼枝瑶草春为穷,丹光夜动贯金鼎。
    渊然老仙崆峒客,万里归来此栖息。手持如意青芙蓉,两脸潮红头雪白。
    头上玉琢冠,身中云绣衣。飞神驭气超汗漫,直上太清朝紫微。
    腰间腾龙双宝剑,秋水光晶含潋滟。啸风呼霆作霖雨,屡注仙瓢苏下土。
    功成敛用归希彝,元天至道本无为。眼看民患忍坐视,恤人亦体天之慈。
    旦来惜别何匆匆,骑鹤竟渡江之东。龙盘虎踞五云表,钟山翠接三茅峰。
    茅家兄弟青冥上,白日骑鸾定相访。还来赤松子,亦有安期生。
    上朝南术寿昌星,好山好水清且明。西方出金桃,南斗斟云夜。
    长生有曲舞且歌,年过广成千二百。
    回到南京不久,刘渊然即病逝于朝天宫,享年82高龄。逝后7天才入殓,遗体仍端坐如生。
    刘渊然不但精于道术,而且清静自守,生性超脱喜静;又十分看重道德修养,《明史》认为他有道术,有品行,为“累朝所礼”。
    刘渊然曾在赣州紫极宫修道受法。紫极宫,在赣州府城隍庙旁。唐时就已经修建完备,香火鼎盛,是赣南最大的十方道观。宋代时,改为大中祥符宫,后又改为元妙观。又改祝圣道场,地据高阜,殿宇宏敞,设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太上道君三清像。唐代著名诗人李群玉曾驻此,并有《唐紫极宫夜斋》诗,云:
    紫府笙歌碧落寒,晚星寥亮月光残。
    一群白鹤高飞散,惟有松风扫石坛。
    南唐徐铉有《手题紫极宫道士房》诗,云:
    王事信靡,饮水安足辞。朝为拥征传,乃至天南路。
    天南非我乡,留滞忽逾时。还经羽人家,豁然云雾拨。
    何以宽吾怀,老庄有微词。达士无不可,至人岂偏为。
    客愁勿复道,为君吟此诗。
    刘渊然又在玉虚观炼丹。玉虚观,在贡江东,也即赣州城东。唐开元中建。浚井五,今存其二,一为玉虚观井,一为灵泉井,在江东庙前。观内有丹台,宋治平中赐观额。明永乐八年,吉水才子解缙游玉虚观,有感而发,作《玉虚观刘继先修炼处》诗,云:
    卯金炼丹虔水东,便坐荆棘荫竹丛。丹成虎气起天虹,振衣白日飞行空。
    锵然鸾凤鸣空同,有趺石上遗灵踪。后来作者慕效同,御灾捍患禳媾凶。
    橐籥水火鼓雷风,祝厘万年四海丰。生祥下瑞万福崇,大芘庶物熙天功。
    三、刘渊然对赣南客家道教发展和传播的贡献
    首先,刘渊然有他自己的理论。
    刘渊然有《义枢》等著作,今已不存。根据刘渊然生平事迹和布道要义,可知他属于正一派,即天师道。刘渊然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又是清虚自然,无为自化,所以人要清静无为,恬淡寡欲,才能体道。刘渊然还认为,神仙是超理智的,不能用一般常理来判断。那么怎么才能成仙呢?除了存神通经之外,最主要的是炼丹和服用丹砂,叫“外丹成仙”。因此,刘渊然向赵原阳学习炼丹之术,后长年炼丹,以期长生不死;并用丹药(同时掺和其他草药)治病救人。他的这一套理论,虽然并没有什么创新,但是对于赣南客家地域的道教传播,对人们的道德信仰等方面的形成,无疑产生了重大作用。因为客家地域多为大山长谷,民贫且好斗多讼,而道学的传播,对人们的思想修养、道德教化、文化传播都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传授了一大批弟子,振兴了道教福地金精山。
    刘渊然培养了一大批弟子,正式入门弟子就有十二人。这十二人,都掌握了先师的要术,学到了先师的精髓,客家人直接以“十二弟子”尊称。后来,“十二弟子”和他们的门徒在赣南各地传道,有的甚至到闽西和粤东等客家地域传道。据方志载,赣南各地如宁都、瑞金、石城、会昌、兴国、赣县、龙南、信丰、寻乌、南康、上犹、大余、崇义、安远、定南等县,都有刘渊然的徒子徒孙在传道。最典型为刘渊然的徒子徒孙振兴了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宁都县金精山。
    金精山,位于宁都县城西北郊10华里的刘坑镇境内。东起燕子岩,西抵青草湖,南到五里亭,北至集贤岩,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属峭壁丹崖,峥嵘挺拔,峰险洞幽,涧深水秀,千姿百态。在道家典籍《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云笈七签》中,金精山均位于虔州虔化县(即今宁都县)。系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
    金精山历来为道家胜地。据明代朱敏《金精山记》:“兹山乃天造地设,为大江之西诸山之冠。意昔人谓西方之属为金,故名金精。”古金精山有12峰——翠微峰、双桃峰、合掌峰、披发峰、石鼓峰、凌霄峰、三巘峰、莲花峰、伏虎峰、望仙峰、狮子峰、瑞竹峰。主峰为凌霄峰,海拔468.5米。
    金精洞是金精山的中心腹地,位于翠微峰西南侧,东望双桃峰,西对莲花峰,东西走向,横穿一脊,由石鼓、披发二峰相夹,奇秀天成。洞口如瓮口,高6米,宽20米,深10米,筑有圆形洞门。自东向西,初入光线偏暗,行十余步,宽敞明亮。洞内两侧悬崖凌空伸展,中空通下,上窄下宽似壶形,径宽40至80米,长约300米,洞内面积约15000平方米。
    金精洞在秦朝初年(公元前220年左右)传说就有个当地的铁匠之女张丽英,曾在这里修炼成仙,乡人就在洞内建仙女祠以祭。晋时,随着道教在赣南客家的发生和发展,金精洞又兴建道观,曾名灵泉观、阳泉观、玉虚观。唐五代道士杜光庭(850——933)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将金精山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一福地;北宋天禧三年(1019)张君房编的《大宋天宫宝藏》,又将金精山列为第三十五福地。宋崇宁年间(1102——1106),宋徽宗赵佶闻知金精山灵泉观历史悠久,且每逢旱年,求雨必应,便赐封张丽英为“灵泉普应真人”,并亲书匾额悬挂于洞内御书亭。从此,金精山名闻天下,慕名前来修道、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盛极一时。宋代尚书右仆射张商英过宁都,有《金精山留题》一首,内有“秦亡项灭汉罢兵,分王宗室皆连城。西方女子不用事,张氏有妇怀金精”句,赞张丽英。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金精山遭到浩劫,道观毁弃,道士离去,香烟渐息。刘渊然闻讯,特地前来修炼了一段时间,使道观得以重建,教义又熠熠生辉。刘渊然离开后,留弟子宝光真人主持洞内宫中事务,使道观日益昌盛起来。《金精山记》载,其时金精山有阳灵观、真人洞、御书阁、葆光亭、凌烟亭等建筑,信众上山者络绎不绝。明末甲申之变,其他地方的道观遭浩劫,而金精山虽蒙难而道教活动却未曾中断。清代,刘渊然第十三代传人李子诚继任道观主持,对重振金精山道业,颇有业绩;他潜心修炼气功,治病救人,名扬四方。
    其三,刘渊然之后客家人信道者日众。
    如前所述,赣南客家道教始于晋,唐宋之际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这与江西其他地方如贵溪、临川、九江相比,显得相当萧条。因为宋代以后的道教主脉在江西,历代天师居于江西龙虎山,道众奉龙虎山为祖庭。经刘渊然的传授和提倡之后,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客家人信道者日众。
    据方志载:唐代,赣南道观只有10多个,宋代时增至20多个。元代绝大多数道观都遭毁弃。至明代,特别是刘渊然及其徒众宣道以后,赣南客家道观达到极盛阶段,道观30余个。赣南客家特有的庙会(号真君会,真君即许逊),非常兴盛。其时赣南各县城、墟镇及人烟稠密的村庄,均先后举办真君庙会,建造万寿宫。嗣后,历年农历八月初一许逊去世之日定为“福主日”,家家斋戒奉祀。从初一到初十,信众到当地万寿宫朝拜,并举办庙会。庙会期间,信徒家家持挂神灯,户户贴太平符、放鞭炮。道士前来祝福,乡民前来烧香朝拜、看戏。在农村还举行游村、玩太平龙灯等。民国初年,真君会达到极盛,赣州市真君阁举办庙会,最多时人数可达3000余人。
    参考文献:
    ①《宋史》,(元)脱脱等著,中华书局,1977。
    ②《赣州府志》,清同治刻本。
    ③《赣州市志》(上、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④《赣州地区志》,新华出版社,1994。
    ⑤《赣县志》,清乾隆刻本。
    ⑥《南安府志》,清乾隆刻本。
    ⑦《大庾县志》,清同治刻本。
    ⑧《大余县志》,胡润选主编,三环出版社,1990。
    ⑨《崇义县志》,明嘉靖刻本。
    ⑩《上犹县志》,清同治刻本。
    ⑾《南康县志》,清同治刻本。
    ⑿《南康县志》,新华出版社,1993。
    ⒀《宁都直隶州志》,清同治刻本。
    ⒁《客家学概论》,万陆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⒂《岭南文化》,袁钟仁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⒃《江西通史》,陈文华、陈荣华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⒄《人文赣州》,周建华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⒅《客家赣州》,罗勇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⒆《宋城赣州》,韩振飞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⒇《江西古代旅游文学研究》,陈小芒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21〕《中国道教》,卿希泰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
    〔22〕《道教义枢研究》,王宗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3〕《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陈少峰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24〕《洞天福地——江西道教名山游》,程宗锦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25〕《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英)詹雷泽著,刘魁立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6〕《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本),谭家健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7〕《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本文作者:周建华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理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